Cell丨痘病毒如何「聰明」逃避宿主「追殺」?

2021-02-13 BioArt

撰文丨小白薯

責編丨迦   漵

經過千百萬年的進化,病毒與宿主、病原菌與宿主都已經進化出非常完備的機制來使自己存活下去。自然界中有成千上萬種病毒,它們雖然沒有自己獨立的生命系統,但都有完備的策略來應對自己複製所需的細胞過程,同時阻止宿主的抗病毒反應,使自己存活於這個世界。

前不久,Cell雜誌發表了來自美國西北大學Derek Walsh課題組題為Poxviruses Evade Cytosolic Sensing through Disruption of an mTORC1-mTORC2 Regulatory Circuit的文章,報導了DNA病毒痘病毒是如何在宿主內通過破壞mTORC1-mTORC2信號通路來逃避宿主的「追殺」的過程!

痘病毒科(Poxviridae),因感染人和動物後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化膿性皮膚損害而得名,英文中的Pox即為「痘」或「膿皰」之意。痘病毒是哺乳動物中病毒粒最大、最複雜的一類 DNA 病毒,遺傳物質為線形雙鏈DNA。我們最熟知的痘病毒可能要數天花和牛痘病毒了。我們知道接種牛痘可以免疫天花,早在1980年,WHO就宣布人類已經把天花病毒消滅。但是痘病毒科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包含脊索亞科和昆蟲亞科兩個亞科和多個屬種,這些病毒對於人類的生產生活、自然界的其他宿主有著巨大的影響。

痘病毒是一種非常自給自足的DNA病毒家族。在氣溶膠傳播的情況下,痘病毒感染從皮膚成纖維細胞中起始,接著是在皮層駐留或在肺泡中的巨噬細胞;然後巨噬細胞將病毒攜帶到血流中,在那裡它擴散到遠端部位,再次在真皮成纖維細胞中複製以引起特徵性膿皰。

在病毒侵染宿主的過程中,他們的生存除了利用宿主代謝調節劑之外,還必須與免疫傳感器的武器不屑鬥爭!。所以所謂的「溶質感應(Cytosolic Sensing)」即與宿主細胞中的免疫防禦系統之間的「戰爭」!由於所有的病毒都必須從RNA翻譯到蛋白質執行功能,所以所有病毒都必須躲避RNA感應器,但DNA病毒則還需面臨DNA傳感途徑的額外障礙。

大多數DNA傳感器通過幹擾素(interferon, IFN)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IFN) genes, STING)通路,募集激酶TBK1,磷酸化IFN響應因子(IFN response factor 3, IRF3),然後IRF3易位至細胞核誘導幹擾素激活基因(IFN-stimulated gene,ISG)的表達【1】。環二糖GMP-AMP(cGAMP)合成酶(cGAS)是許多細胞類型中表達的主要細胞質DNA傳感器。在結合DNA後,cGAS產生直接激活STING的cGAMP【2,3】,然後啟動抗病毒響應(圖1)。

圖1. cGAS激活STING響應病毒侵染機制【3】

雷帕黴素複合物(mTOR)在協調真核細胞的生長代謝、營養吸收、疾病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代謝穩態的核心激酶,以mTORC1和mTORC2兩種不同的複合物形式存在(圖2)。mTORC1和mTORC2可以在mTOR的中央和C端結構域結合相同的蛋白,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各自獨特的N-末端結合蛋白(圖2)。mTORC1與mTOR調節相關蛋白(regulatory associated protein of mTOR,Raptor)結合,主要控制mRNA代謝、胺基酸代謝、蛋白質合成和營養或能量變化等。mTORC2與mTOR雷帕黴素不敏感伴侶蛋白(rapamycin-insensitive companion of mTOR,(或Raptor不依賴伴侶蛋白Raptor-independent companion of mTOR),Rictor)結合,主要響應胰島素變化、脂代謝、生長因子等【4,5】。

圖2. mTORC1和mTORC2複合物結合蛋白【4】

從前人研究的mTOR信號通路可以得知,mTORC1可以通過PI3K介導的Akt刺激激活(圖3)。mTORC2可以磷酸化Akt以激活其活性【6】。由於mTORC1位於Akt的下遊,為防止連續的級聯放大效應,mTORC1可以磷酸化底物p70S6K以抑制mTORC2活性。整個過程通過負反饋機制建立了mTORC1和mTORC2活性的平衡(圖3)。

圖3. Akt介導的mTORC1和mTORC2環路平衡

此前關於病毒與mTOR的文章也有報導。一些RNA病毒採用不依賴5′帽子的模式起始翻譯,並抑制mTORC1的活性以抑制宿主蛋白質合成。相比之下,許多DNA病毒則通過削弱mRNA的代謝,包括生物合成、運輸和/或影響mRNA的穩定性來損害宿主翻譯系統,並且通常激活mTORC1以促進其自身mRNA依賴5′帽子的翻譯進程【7】。然而,目前還沒有關於病毒直接靶向mTORC1或mTORC2的報導。

在這篇文章中,Derek Walsh課題組發現痘病毒通過破壞mTORC1-mTORC2調節迴路的保守結構蛋白逃避細胞溶質感應。他們發現在poxviruses病毒侵染後,宿主細胞中的mTOR信號通路就對Akt變得不敏感了,也就是說,一旦病毒侵染宿主,Akt就不再能激活mTORC1(圖4)。接著他們鑑定到一個由病毒基因組編碼的蛋白質F17,該蛋白可以結合Raptor和Rictor,同時分別隔離並阻止他們對mTORC1和mTORC2的激活(圖4)。這樣一來,F17就破壞了mTORC1-mTORC2之間的平衡和交流,下調了mTOR協調宿主對病毒感染的響應

圖4. F17蛋白與Raptor和Rictor的IP結果

進一步實驗表明,F17蛋白對抵抗靶細胞中的抗病毒反應是必需的。F17蛋白可抑制cGAS-STING的激活,F17阻止了STING和cGAS在高爾基體的積累(圖5左)。在缺失F17的痘病毒感染期間,內質網囊泡累積在高爾基體周圍,伴隨著很多被激活的STING斑點;同時,也可以觀測到cGAS的積累(圖5右),導致幹擾素響應基因IRF3的表達;有了IRF3基因的表達,才能激活下遊幹擾素相關基因的表達,以啟動抗病毒反應。

圖5. F17阻止了STING(左)和cGAS(右)在高爾基體的定位

mTOR本在STING介導的抗病毒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如圖6所示,mTORC2可調節cGAS穩定性(1),降低mTORC1活性將促進STING誘導的IFN應答(2),並且mTORC1在誘導後可增強幹擾素相關基因ISG的翻譯(3)。整個過程STING和mTOR協同控制,保持平衡,以最高效的方式響應病毒侵染。

圖6. mTOR在STING介導的抗病毒反應中的作用

然而,前面說到,在痘病毒侵染後,mTOR就失調了,不再響應Akt的激活。mTOR失調導致mTOR定位於高爾基體,導致宿主對痘病毒感染的反應紊亂。痘病毒F17蛋白通過與Raptor和Rictor相互作用,破壞了mTORC1-mTORC2調節環路,降低ISG翻譯效率,驅動mTORC2介導的cGAS降解,阻斷STING介導的ER應激和IRF3易位至細胞核的過程,從而阻斷了STING介導的抗病毒反應(圖8)。這也廣泛地隔離了其它通過STING介導的DNA感受器的響應。而病毒在「逃脫」傳感通路捕捉的同時,卻保留了mTOR介導的病毒蛋白質合成途經,可以說是非常的「精明」!

圖8. F17蛋白破壞mTORC1-mTORC2調節環路的模型

因此,這篇文章揭示了F17蛋白作為廣泛損害DNA傳感途徑的手段(圖8),致使mTOR失調,形成一種保守的「痘病毒策略」來對抗細胞溶質感應,同時維持mTOR調節代謝活性為自己服務。與許多病毒不同,F17在所有痘病毒中是進化保守的【8】,這表明這可能是痘病毒用於抵抗細胞溶質感知的獨特策略。cGAS-STING途徑在6億年前進化並在脊椎動物中功能多樣化感知DNA【3】,而Raptor和Rictor與mTOR共同進化並在所有真核生物中保守【4,5】。這表明F17可能已經發展出在痘病毒進化早期結合和隔離mTOR調節蛋白的能力,並在進化的「軍備競賽」中形成核心痘病毒策略以對抗細胞溶質感應的防禦。此文的研究為揭示痘病毒侵染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為消除痘病毒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策略!

通訊作者簡介

Derek Walsh博士在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Dublin City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後分別在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在是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醫學院助理教授,獨立PI。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有兩個,一是天花病毒(VarV)和痘苗病毒(VacV)如何控制宿主翻譯系統的複製;二是研究皰疹病毒家族的大型DNA病毒是如何利用微管和微管調節蛋白在細胞中感染和複製的機制。Derek Walsh博士目前已作為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0餘篇,包括眾多nature、cell、Nat Commun、Proc Natl Acad Sci USA、Cell Host Microbe等高水平研究論文和多篇Annu Rev Virol 、Nat Rev Microbiol等綜述論文。

參考文獻:

1    Ishikawa, H. & Barber, G. N. STING is an endoplasmic reticulum adaptor that facilitates innate immune signalling. Nature 455, 674 (2008).

2    Ablasser, A. et al. cGAS produces a 2′-5′-linked cyclic dinucleotide second messenger that activates STING. Nature 498, 380 (2013).

3    Margolis, S. R., Wilson, S. C. & Vance, R. 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cGAS-STING signaling. Trends in immunology 38, 733-743 (2017).

4    Sabatini, D. M. Twenty-five years of mTOR: Uncovering the link from nutrients to growt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16173 (2017).

5    Saxton, R. A. & Sabatini, D. M. mTOR signaling in growth, metabolism, and disease. Cell 168, 960-976 (2017).

6    Sarbassov, D. D., Guertin, D. A., Ali, S. M. & Sabatini, D. M. Phosphory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Akt/PKB by the rictor-mTOR complex. Science 307, 1098-1101 (2005).

7    Jan, E., Mohr, I. & Walsh, D. A cap-to-tail guide to mRNA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virus-infected cells. Annual review of virology 3, 283-307 (2016).

8    Wickramasekera, N. T. & Traktman, P. 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vaccinia virus F18 phosphoprotein, an abundant core component required for virion maturation and infectivity. Journal of virology 84, 6846-6860 (2010).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 或郵箱:sinobioart@bioart.com.cn

相關焦點

  • TMEM41B是一種泛黃病毒宿主因子
    TMEM41B是一種泛黃病毒宿主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30:06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Charles M. Rice、紐約大學John T.
  • vIRD-RIPK3調節病毒誘導的炎症
    vIRD-RIPK3調節病毒誘導的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6:26:51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Francis Ka-Ming Chan課題組取得最新進展。
  • 為什麼說蝙蝠是病毒的最好宿主
    目前,三萬多人已經確診感染了這種2019-nCoV的病毒,城市被封鎖,遊輪被隔離,國際邊界被關閉,全世界都在努力對抗這場疫情。最初有傳言說這場疫情的病原體來自於海鮮或蛇類,但基因測序發現,可以確信蝙蝠是病毒最初的宿主:2019-nCoV基因序列與在中國雲南省發現的一種蝙蝠傳播的病毒基因序列有96%相同。
  • 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宿主或不唯一
    (原標題:華南農大: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宿主或不唯一)
  • Cell德國科學家發現,「甲磺酸卡莫司他」可預防新冠病毒
    這種新病毒被命名為SARS-CoV-2,從動物傳播到了人類。 它會導致一種叫做COVID-19的呼吸系統疾病,病程可能比較嚴重。SARS冠狀病毒-2自2019年12月開始傳播,與2002/2003年導致SARS大流行的SARS冠狀病毒密切相關。目前還沒有疫苗或藥物來對抗這些病毒。
  • 病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殺死宿主還是和宿主共生?
    人類把人家的生存空間擠佔(捕食野生動物)了,病毒只能同歸於盡。 太強了,宿主就死完了,太弱了就被宿主殺完了,所以只有那些剛好能平衡的病毒留下來了,所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的能力變得強大,相應的,超級病毒可能會最終出現。
  • 遺傳篩選鑑定出SARS-CoV-2和普通感冒冠狀病毒的宿主因素
    遺傳篩選鑑定出SARS-CoV-2和普通感冒冠狀病毒的宿主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27:22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dreas S.
  • 人腸道病毒D68蛋白酶2A靶向TRAF3破壞宿主天然免疫應答機制
    腸道病毒EV-D68(Enterovirus D68)可引起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同時還會誘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急性弛緩性麻痺和急性無力脊髓炎等。近年來,我國對EV-D68的檢出率逐漸升高,存在大規模暴發的風險。腸道病毒的非結構蛋白2A蛋白酶(2Apro)是協助病毒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的關鍵蛋白。
  • Cell|嚴景華/齊建勳首次發現新冠病毒進入細胞的詳細分子細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被認為是從動物傳播的,到2020年1月,懷疑最初受感染的患者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感染了該病毒。自2020年1月以來,該病毒已迅速傳播到中國大部分地區和其他國家。截至2020年3月24日,全球報告了332930例確診的COVID-19和14510例死亡人數。
  • 人的思想是病毒?病毒在塑造人類進化中的非凡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病毒在胎盤生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使它們成為基因組中的永久組成部分。跳躍基因Syncytin的案例揭示了病毒如何影響人類等宿主的基因活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甚至涉及更古老的病毒序列。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病毒存在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殺死宿主嗎?
    病毒存在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是把所有的人類都感染,然後讓所有的人類都走向滅亡嗎?為了了解病毒,我們要先了解病毒的存在。但是病毒就讓人感覺很困擾了,病毒的結構比最簡單的細菌還簡單,甚至可以說病毒是不具有任何細胞結構的,它只是一團遺傳物質,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者RNA)。所以病毒是一種生物嗎?病毒只能夠依賴生物體的宿主細胞存活著,並利用細胞的能量來完成自己的生命活動,按照自己的遺傳信息來生成新的病毒。大小不同。
  • 北京三文魚案板發現病毒,病毒的中間宿主是誰?或來源於冰川!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來得太突然,它的蔓延速度實在太快,因此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為了儘快消滅這個病毒,人類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也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關於這個病毒的中間宿主究竟是誰,也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曾經科學家認為蝙蝠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但是這只是科學家的一種猜測,那麼中間宿主究竟是誰?
  • SARS-CoV-2破壞剪接、翻譯和蛋白質運輸以抑制宿主防禦
    SARS-CoV-2破壞剪接、翻譯和蛋白質運輸以抑制宿主防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4:0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Mitchell Guttman、佛蒙特大學Devdoot Majumda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兩篇Cell論文揭示冠狀病毒和黃病毒增殖和傳播所必需的...
    在第一項研究中,通過開展一系列實驗,他們將導致COVID-19疾病的SARS-CoV-2病毒在受感染細胞中的增殖與二十幾種致命的黃病毒(包括黃熱病病毒、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中的相同過程進行了比較。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MEM41B is a pan-flavivirus host factor」。
  • Cell:重磅!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MERS-CoV被認為起源於蝙蝠,但促進它溢出到人類的中間宿主是單峰駱駝。SARS-CoV和SARS-CoV-2彼此密切相關,都起源於蝙蝠,因此蝙蝠最有可能是這兩種病毒的天然宿主。儘管果子狸已被公認是在蝙蝠和人類之間傳播人畜共患病病原體SARS-CoV的中間宿主,但是SARS-CoV-2的中間宿主仍然未知。
  • 值得警惕,醫學頂刊重磅論文,貓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沉默中間宿主
    重磅論文指向新冠病毒中間宿主2020年5月13日,世界頂級醫學期刊《NEJM》(影響因子高達70)刊發重磅論文《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Domestic Cats》,並且通過實驗,
  • Cell: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類和恆河猴肺部組織出現內皮破壞和血管血栓...
    SARS-CoV-2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屬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
  • 穿山甲被指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比蛇可信,是非法交易量最大的哺乳...
    賴可 邊策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穿山甲,剛被「指認」為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表明穿山甲是潛在的中間宿主。不過研究人員還表示,一般來說,中間宿主可能有多個,除了穿山甲,還可能有其他的小型食肉動物對病毒產生放大作用。目前研究結果尚未公開,提前發布成果的原因一是為了讓人們遠離這些動物;二是提供更多的研究線索,讓更多科學家共同溯源。需要強調的是,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的穿山甲樣本是從某些特定機構獲取的,數量不多。
  • Cell年度巨獻——2020年閃閃發光的醫學評論和研究|抗生素|研究|...
    SARS-CoV-2病毒由與RNA基因組結合的核帽蛋白(N)形成的螺旋狀帽殼和由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組成的包膜組成,包膜上塗有三聚穗蛋白(S)。S蛋白與2型肺細胞和腸上皮細胞質膜上的ACE2酶結合。結合後,S蛋白被宿主膜上的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切割,促進病毒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