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的酒吧裡,在微醺的餐桌上,可能會看到這麼一群中年人,他們或許已經面紅耳赤,或許已經醉意綿綿,但他們依然唱得聲情並茂,撕心裂肺的吼首那麼一首歌。而周圍的年輕人,他們或許不懂,不懂這群人,也不懂這首歌,這首許巍的《故鄉》。
《故鄉》,一首許巍作詞作曲演唱的歌曲,收錄於2000年12月發行的專輯《那一年》中,這首歌是許巍寫給她妻子的,講述了年少的許巍為了夢想,離開心愛的女孩,背井離鄉闖蕩北京,而女孩在背後一直默默支持他,獨自漂泊異鄉的他,把對女孩的思念全都寫在了這首故鄉中。
從當年發行火爆大街小巷的音響店,到現在酣醉後情感的真實流露,這首歌憑什麼傳唱了20年?
《故鄉》是青春
年少的時候,喜歡這首歌,是因為它的旋律,喜歡它娓娓道來層層遞進的前奏,喜歡它青春躁動的嘶吼,這首歌曾經影響了當年很多張揚、孤獨甚至叛逆的少年,有多少人因為這首歌抱起了吉他,開始了他們躁動不安的青春,這首歌代表了青春,代表了他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強。
誰都曾是個少年,少年的眼裡明天總是很美好,理想永遠在眼前閃耀,就從年少的聆聽到在歲月和生活中聽懂這首歌,從白衣飄飄的少年陪伴他們到衣冠齊齊的現在,這一首歌,對於他們那一代人,包含了太多太多。
《故鄉》是生活
後來奔忙後來失落,後來他鄉變故鄉,喜歡這首歌,是因為它的歌詞,它是現實,是生活。長大了後,我們離故鄉越來越遠,才真正讀懂故鄉對於我們的意義。我們都在為生活異鄉奔波,他鄉漂泊,過著困飽兩餐朝九晚五的生活,而自己也變成了向著遠方獨行的浪子,無奈的生活已經讓人感傷,對故鄉思念更加令人斷腸,他鄉容納不了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浪子之苦,莫過如此。
演唱會上,當手指在木吉他上滑過,那娓娓道來層層遞進的旋律讓人心情平靜卻又淡淡傷感,像是一種訴說。在木吉他對傷感的蓄勢進行到了第30秒,電吉他一聲尖銳的轟鳴讓人們不寒而慄,心頭一顫,這聲電吉他的哀鳴,吼出了無數浪子生活的寫照,心寒與不滿,無奈又要繼續,這一聲嘶吼將生活表達得淋漓盡致,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大多中年男子都是淚流滿面的跟著吼完這一首歌,在這一刻,生活的無奈與辛酸,都化為一腔熱血發洩出來,哭過吼過,生活還是繼續。
《故鄉》是希望
《故鄉》是許巍寫給妻子的,在漂泊的日子,妻子是許巍生活的光芒。同樣,愛人也是無數人在異鄉奔波生活的希望。因為有愛人,想讓她更好的生活,無數浪子決心去闖蕩天涯。他們只想讓她知道,他們是愛她的,他們是永遠愛她的。而這種心情,也是現在這個浮躁社會中的男人都會有的。生活雖苦,現實雖累,我們四處奔波,努力打拼,都是為了身後默默支持給予我們溫暖,我們愛的人。
因為在夢裡看見愛人無助的雙眼,心再次被喚醒。因為想起與愛人離別的孤單身影,破碎的心再次變得狂野。因為愛人獨立守候沉默等待,所以心痛思念再次為生活堅持,這就是是為生活拼搏的希望,因為有希望,所以夢見了走在歸鄉路上,夢見了愛人嬌豔的容顏,漫飛的衣裙,我們相信,我們有理由相信,旅程終會有終點,浪子終有衣錦還鄉的一天,他們會帶給他的女人以幸福。這是在外拼搏的浪子的堅決和重振精神。
不怕老歌太好聽,就怕歌詞扎了心,最怕的是一個人真正聽懂了一首歌,曾年少,欲放縱,渾噩兩載有餘,晚出朝眠,不知所為,不知所畏 更無需嘗人生百苦。一次又一次傾聽,不厭其煩,淡淡的憂傷總充滿心間!當前奏響起,故鄉不再是曾經的離別情景,但你在我的心裡永遠是故鄉,瞬間淚目。
我胯下的白馬急如閃電,那是遠古的曠野,我從你的眼前掠過,甚至你看不清我的容顏,只有我背後銀色的劍鞘,在陽光下,瞬間閃耀的光芒,我一定要在黃昏之前到達,我要看到我的愛人,在夕陽下嬌顏的容顏,當風鈴響起時,她迎風曼舞的衣裙。
故鄉月,親情暖,舊時事,容顏舊,遊子離家終原歸,待到衣錦還鄉時,願未忘歸鄉路。《故鄉》,是青春,有年少。《故鄉》,是生活,有心酸。《故鄉》,是希望,有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