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詞是民歌構成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構成要素之一。倪淑萍在《金華民歌襯詞襯腔研究》中有「無歌不襯,無襯不歌」反映了襯詞襯腔的運用是民歌的一種共生現象之說。襯詞以其特有資質成為民歌演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民歌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為民歌藝術添上了絢麗的一筆。
在歌詞中加入的語氣詞、形聲詞、稱謂詞等區別於正詞的襯託性詞句,旨為修飾主詞、正詞或補充語氣、深化感情、豐富曲趣等稱其為「襯詞」(書寫時常用括弧將它們括起來)。
有表現特定情緒的「喲嗬嗨」「呀呼咳」等,有表示動作、聲音的「咚咚咚」「得兒呀」「呼啦啦」等,有表示不同語氣的「呀」「啊」「哦嗬」等,還有用各地、各民族的習慣用語組成的如江西興國和閩西北一帶的「哎呀嘞」、彝族的「賽羅賽」等等。下面是具體分類:
1.襯字
襯字,是指不加腔的襯詞。它在歌曲中主要起襯墊的作用,一般由表示語氣的「呀、啊、喲、嗨、哪、餵、啦、哎」或「那個」組成,而是裹夾在正詞裡演唱。如民歌《哭七七》,在14小節的篇幅中,襯詞出現9次,尤其在第7到第9小節中,每一個單位拍的後半拍均使用了襯詞,使得正詞聽起來斷斷續續,更好地表現出了歌者悲痛欲絕的心情。
2.襯腔
襯腔是民歌旋律中用以吟唱襯詞的歌腔,襯腔具有一定的音樂表現意義。它可以填補歌詞所表現的內容和感情,還可以起到連接的作用。它常用象聲詞以及可以烘託氣氛的虛詞構成,使歌曲表達的內容變得更加生動、人物更加鮮活。如蘭溪民歌《放風箏》中,「咿嘚兒呀嘚兒呀嘚兒郎當呦,嘚兒郎當呦,嘚兒郎當呦」獨立的襯腔樂句,連續的級進和跳進使音樂線條跌宕起伏,與前面的旋律形成對比,把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場景表現得栩栩如生,仿佛畫面就在眼前。
3.襯句
是指與一個樂句規模相當長短的襯句,常由「啊」「來」「啦」等虛詞構成。與襯字、襯腔相比較,它可以表達出相對完整的意義,也使情感表達更加豐富,使民歌整體的音樂性更強,並且具有擴充音樂結構的作用。
4.襯段
是指其結構相當於一個樂段規模的襯詞,在樂曲中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並且能夠表達出完整的音樂思想。它大多用在歌曲的最後部分,起到補充結構或深化形象的作用,也可以用在歌曲的開始,作為歌曲的引子,如《烏蘇里船歌》;也有部分歌曲把襯段放在歌曲的中間。所用襯詞大多也為「啦」「啊」「嗚」「來」等虛詞,有的則借用某些少數民族的常用襯詞,如「啊哩哩」「賽羅賽」等,以增加歌曲的色彩。
小調是民歌種類之一,在民歌家族中涵蓋內容、形式、結構極為廣泛。形式展現多變,常是一曲多詞,旋律流暢,變化多樣;節奏規整,奏型多樣,加上襯詞的變化多彩,加強了情感的表達。小調音樂表現精緻,題材內容豐富,幾乎滲透於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可以說有人群在就有小調題材形式存在,且具象反映各地區民族的風俗極為本土。
有「喲嗬嗨」「呀呼咳」「咚咚咚」「得兒呀」「呼啦啦」等,有表示不同語氣的「呀」「啊」「哦嗬」等。這些靈動的襯詞極大地豐富了民歌的表現手法,展現出異彩紛呈、題材豐富的民歌。不同襯詞襯腔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也是音樂的多態形式,展現各自的民族獨有特色。這也反映出傳統民歌的多層次、多視角反映民眾豐富多彩生活的手法,也為了解各地的民間音樂,準確拿捏不同題材民歌的「味道」提供了演繹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