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字師
【成語故事】元朝時期,薩天錫送濬天淵入朝,有「地溼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之句,很多人都誇好,只有山東一個老叟認為應將「聞」改為「看」,薩天錫問為什麼要這樣改,老叟說:「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薩天錫俯首拜他為「一字師」。
【出處】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切磋》載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解釋】指訂正一字之誤讀,即可為師。亦指更換詩文中一、二字的老師。
2應聲蟲
【成語故事】傳說洛陽有一個士人得了應聲病,剛一說話喉嚨中應聲,就去問名醫張父仲,張父仲覺得奇怪,日夜思考終於想出一個醫治辦法。立即取《本草綱目》讓他讀,他還是不停應聲,當看到他害怕的地方就不應了。於是張父仲立即配藥醫治,果然治好。
【出處】有患應聲病者,問醫官蘇澄……過至他藥,復應如初。澄因為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病自除。——唐·劉束《隋唐嘉話》
【解釋】比喻自己胸無主張,隨聲附和他人。
3眼中釘
【成語故事】五代時期,後唐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起兵反後唐莊宗,擁立明宗,被任命為義成軍節度使,他濫用職權,欺壓民眾,經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軍去攻打當時人們認為是眼中之釘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錢的「拔釘費」,違者處死。
【出處】在禮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罷去,宋人喜而相謂曰:「眼中拔釘,豈不樂哉?」——《新五代史·趙在禮傳》
【解釋】比喻心中最厭惡、最痛恨的人。
4苦肉計
【成語故事】隋朝時期,楊堅謀位成功,封楊廣為晉王。楊廣心中不服,一心想當太子,就找安州總管宇文述商議。宇文述知道獨孤皇后妒心重,就給楊廣出主意,讓他回宮用苦肉計博得皇后的同情。這一計很靈,皇后鼓動皇上,廢太子而另立楊廣。
【典故】虧殺那苦肉計黃蓋添糧草。——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
【釋義】故意傷害自己的肉體以騙取敵方信任的計策。
5爛羊頭
【成語故事】漢朝後期,宮廷內部腐敗,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一直不斷,兩派為了拉攏自己的勢力,對外濫授官職,所授的官職名目繁多,小商人、廚子等紛紛穿繡面官服。百姓怨聲載道並編制歌謠:「灶上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
【典故】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後漢書·劉玄傳》
【釋義】比喻濫授官爵,商人廚師皆得為官。
6邯鄲夢
【成語故事】從前有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盧生,在邯鄲一個客店遇見道士呂翁。呂翁送他一個枕頭,這時店主正開始做黃粱飯,盧生小睡一會,在夢中他中進士做宰相娶美妻,兒孫滿堂,生活美滿。夢醒後,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做熟。
【出處】中年許國邯鄲夢,晚歲還家壙埌遊。——宋·王安石《中年》詩
【解釋】邯鄲:古趙國都城。比喻虛幻不能實現的夢想。
7大手筆
【成語故事】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
【典故】此當有大手筆事。——《晉書·王珣傳》
【釋義】指偉大的著作或大行動。
8乞骸骨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太子太傅疏廣年事已高就上書皇帝請求與侄兒一起退休,好讓一把老骨頭能葬在故鄉。他們的請求得到批准,離京時,公卿大夫在城外為他們餞行,因他們知足不辱,功成身退,被人們尊為「賢大夫」。
【典故】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東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釋義】乞:求,討。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
9孺子牛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景公在空閒時為了引逗庶子荼玩樂,用嘴咬著繩子裝成牛讓荼牽著走,荼十分高興,又唱又跳的,一時得意忘形,摔倒在地,齊景公咬得太緊,冷不防把他的幾顆牙齒給拉斷了。
【出處】人在變,思想在變,多少英雄甘當孺子牛。——郭小川《登九山》
【解釋】孺子:兒童。兒童遊戲時牽著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比喻甘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
10馬生角
【成語故事】戰國後期,秦國與燕國表面修好,互派王室的公子到對方國家去作人質。燕太子丹在秦國作人質,秦王嬴政對他十分無禮與蔑視。太子丹向秦王請求允許他回燕國,秦王說除非馬生角烏鴉白頭才成。太子丹逃回燕國,派荊軻去刺殺秦王。
【出處】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燕丹子》上卷
【釋義】烏鴉變白,馬頭生角。比喻不能實現之事。
11釣鰲客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渤海東面有五座山,常隨波濤浮動。上帝命15隻巨鰲用頭頂著,山才固定不動。龍伯國有一個人由於出門要經過這五座山,覺得十分不方便,得知其是用鰲頭頂著,就用魚餌將這鰲釣起,一連釣了六隻鰲,於是這兩座山就沉入大海。
【出處】一釣而連六鰲。——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
【解釋】釣:釣鉤;鰲:傳說海中的大龜。比喻有豪放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
12中山狼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在中山舉行狩獵,遇到一隻狼就拼命追趕。狼遇到東郭先生說:「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讓我苟延殘喘躲一會,躲過這場災難,我會報答你的大恩的。」東郭先生幫助了狼。後來狼安全跳出布袋撲向東郭先生咬去。
【出處】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釋義】比喻恩將仇報,忘恩負義的人。
13一杯羹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擔心長期對峙下去對他不利,於是抓了劉邦的父親,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聽說後說我們兩人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的話就分一杯羹給他。項羽聽從項伯的勸告沒有動手殺人。
【典故】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一杯肉汁。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14瓜蔓抄
【成語故事】明成祖時期,大臣景清藏著兇器入朝,想刺殺明成祖朱棣,為明惠帝朱允炆報仇,事情敗露。成祖大怒,下令將景清磔死,並將他的家族全部株連,後來還不解恨,把與他相關的鄉親與鄰居全部處死,於是整個村子變為廢墟。
【典故】藉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裡為墟。——《明史·景清傳》
【釋義】形容刑罰過度株連,一人有罪,株連九族。
15捉刀人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生性多疑的曹操在會見匈奴的使者時,為了顯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讓一表人才的崔季珪裝成他接見,自己則扮成武士提著刀站在床頭。會見完畢就命間諜問匈奴使者對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說床頭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出處】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解釋】指曹操。引申頂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
16想當然
【成語故事】公元203年,曹操同兒子曹丕率軍攻佔袁紹的老巢鄴城,18歲的曹丕見23歲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強佔為夫人。孔融知道後就寫信給曹操,運用當年周武王把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給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說他根據現在推想過去的。
【出處】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孔融傳》
【解釋】憑主觀推斷,認為事情大概是或應該是這樣。
17下馬威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豪門貴族少年班伯主動請纓到混亂的定襄去做太守。他剛到任,當地的豪紳大姓把以前的犯事的人全都藏匿起來。而班伯一上任就大肆宴請豪紳大姓,與他們交朋友,待了解犯事的人藏身之處後立即下令捕殺,定襄很快就安定了。
【典故】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漢書·敘傳》
【釋義】原指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顯示的威風,後泛指一開始就向對方顯示自己的威力。
18兒皇帝
【成語故事】五代時期,石敬瑭起兵反唐被契丹王野律德光冊立為晉國兒皇帝。石敬瑭死後由兒子石重光繼位即出帝。944年,契丹進犯晉國,出帝率軍抵抗失敗,皇太后李氏寫降書請求皇帝阿翁放他們一條生路,表示自己說過的話駟馬難追。
【典故】學士以先君之命為書以賜國君,其書常曰:「報兒皇帝雲。」——《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
【釋義】五代時期石敬瑭勾結契丹建立後晉,對契丹主自稱兒皇帝。後泛指投靠外國,建立傀儡政權的統治者。
19東道主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重回國執政,為報復鄭國與秦國聯合出兵伐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去勸秦穆公退兵,說鄭國與秦國不相連,讓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道主去對付晉國,牽制晉國對秦國有好處。秦穆公認為有道理就立即撤軍。
【典故】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
【解釋】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20佼佼者
【成語故事】東漢初年,赤眉軍首領樊崇得知光武帝劉秀不殺降將的消息後,就率領傀儡皇帝劉盆子及丞相徐宣等30多萬人前來投降,劉秀寬待他們,賞給他們飯菜吃,問他們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歸順,劉秀認為他們是鐵中之鋼、人中佼佼者。
【出處】卿所謂鐵中錚錚,傭中佼佼者。——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劉盆子傳》
【解釋】美好、突出的人物。
21賤骨頭
【成語故事】賈璉私自娶了尤二姐,王熙鳳將她接回榮國府,正準備想辦法來算計尤二姐時,賈赦將身邊丫頭秋桐賞給賈璉為妾。這秋桐眼中容不下尤二姐,到賈母那裡告狀,賈母沒有核實就感慨說:「鳳丫頭倒好意待他,他倒這樣爭鋒吃醋的。可是個賤骨頭。」
【典故】人太生嬌俏了,可知心就嫉妒。鳳丫頭倒好意待他,他倒這樣爭鋒吃醋的。可是個賤骨頭。——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
【釋義】指不自尊、不知羞恥或不知好歹的人。
22敲門磚
【成語故事】古代科舉考試,往往要考八股文,應考的人把八股文的套路練熟,以便在考場上應用。如果沒考中,就說「撞太歲」,冒險撞運氣;如果考中了,就把八股文的那一套程式稱之「敲門磚」,進了門完全可以扔掉敲門的磚頭。
【典故】一日,衝元自窗外往來,東坡問:「何為?」衝元曰:「綏來。」東坡曰:「可謂奉大福以來綏。」蓋衝元登科時賦句也。衝元曰:「敲門瓦礫,公尚記憶耶!」——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五
【釋義】敲門的磚石,門敲開後就被拋棄。比喻騙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23熟羊胛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鐵勒的部族很多,其中一個部族叫骨利幹,地處瀚海以北,那裡的草多為百合,盛產良馬,可以日行千裡。骨利幹北邊臨海,離唐朝京都長安很遠。那裡日長夜短,傍晚開始煮羊的肩胛,等煮熟時,東方竟然天亮了。
【出處】日入亨羊胛,熟,東方已明。——《新唐書·回鶻傳》
【解釋】羊胛:羊的肩胛。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24探玄珠
【成語故事】從前人們聽說赤水裡產玄珠,都潛水下去摸取。有人摸到螺螄,有人摸到蚌殼,有人摸到鵝卵石,有人摸到瓦片。他們都以為自己摸到了玄珠。象罔聽後大笑他們無知。他們則聯合起來圍攻象罔。象罔沒法,只好躲到黃帝那兒三年不敢出門。
【出處】昔人聞赤水中有玄珠也,相與沐而探之。——《叔苴子·外編》
【解釋】探:摸取;玄珠:黑珍珠。比喻不懂裝懂,一知半解。
25閉門羹
【成語故事】古代宣城妓女史風長盜標緻風流,能歌善舞,十分聞名,那些浪蕩公子和好色之徒紛紛登門拜訪,把妓院經常圍得水洩不通。史風把他們分成不同的等級,上等的客人來,她下樓接待,還做羹款待,下等客人來她不願同他們見面,關起門來讓他吃羹。
【出處】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一
【解釋】拒絕客人進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
26霹靂手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年輕漂亮的裴琰之任同州司戶參軍,刺史李崇義看不起他,給他出難題,把州中積壓多年的舊案數百件交給他,讓他短期內判完。裴琰之很快判完,而且判詞非常妥當。李崇義大吃一驚,從此刮目相看。裴琰之因此獲「霹靂手」的美稱。
【出處】崇義大驚,謝曰:「公何忍藏鋒以成鄙夫之過!」由是大知名,號為「霹靂手」。——《舊唐書·裴漼傳》
【解釋】指斷案敏捷的人。
27抱佛腳
【成語故事】宋朝時期,王安石與客人閒談,偶然談到佛經,他感慨地說:「投老欲依僧」,表示想與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來抱佛腳」。王安石不悅,那人說古詩對諺語,如改成對聯則成為「老欲依僧,急來抱佛」,頭腳相對。
【出處】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唐·孟郊《讀經》
【解釋】比喻平時沒聯繫,臨時慌忙懇求,後比喻平時沒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28空城計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
【出處】「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
【解釋】指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策略。
29阿堵物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王衍一生從不談論錢或說「錢」字,他的妻子故意將錢放在房中,擋住他走路,想逼他說出一個「錢」字。誰知王衍看見了錢,因錢堵住走路,就教他妻子把阿堵物拿開,就是不說出一個「錢」字。
【出處】《世說新語》中記載:西晉的王衍是所謂的「品行高尚」的清談人士,據說他口裡從不提到「錢」字。他老婆想試探王衍的虛實,趁王衍熟睡之時,叫僕人繞著王衍的床邊鋪上一大圈錢。王衍早晨醒來見到床邊的錢妨礙他行動。便叫來僕人說「舉卻阿堵物」。舉卻:拿開。
【解釋】西晉的一些士族階層人士自命清高,恥於言錢,錢被稱為「阿堵物」。後人指為錢的別稱,有諷刺意義。
30黃粱夢
【成語故事】從前有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盧生,在邯鄲一個客店遇見道士呂翁。呂翁送他一個枕頭,這時店主正開始做黃粱飯,盧生小睡一會,在夢中他中進士做宰相娶美妻,兒孫滿堂,生活美滿。夢醒後,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做熟。
【典故】死去生來不一身,定知誰妄復誰真?邯鄲今日題詩客,猶是黃粱夢裡人。——金·元好問《過邯鄲四絕》
【解釋】黃粱:小米。比喻虛幻不能實現的夢想。
31二五耦
【成語故事】晉獻公時期,晉國內部矛盾很尖銳,鬥爭很激烈。晉獻公的妾驪姬勾結獻公所寵幸的梁五和東關憵五,替自己的兒子奪取君位。當時人稱之為「二五耦」。
【典故】二五耦。——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釋義】耦:兩人耕地,比喻朋比為奸。比喻狼狽為奸。
32鴻門宴
【成語故事】公元前206年,項羽率大軍入關進駐鴻門,準備消滅劉邦。經項羽叔父項伯的調解,劉邦親赴鴻門去拜見項羽,項羽設宴相待。席間項羽謀士範增命項莊舞劍,伺機刺殺劉邦。項伯見勢不妙,也拔劍起舞掩護劉邦。劉邦乘機入廁,在樊噲等掩護下逃回大本營。
【出處】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解釋】鴻門:地名,今陝西臨潼東北。指不懷好意的宴請或加害客人的宴會。
33遼東豕
【成語故事】東漢大將彭寵跟隨劉秀打天下,並沒有得到重用,他不服幽州長官朱浮的調遣想起兵反叛,朱浮寫信給他,說有個遼河農夫因為生了一頭白頭豬就想去進獻給皇帝,可走到遼東一帶發現那裡都是白頭豬就只好打道回府,你就像那個農夫一樣。
【出處】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則為遼東豕也。——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朱浮傳》
【解釋】比喻知識淺薄,少見多怪。
34莫須有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嶽飛率領嶽家軍英勇抗擊金軍的侵略,所向披靡。金軍聞風喪膽,指使投誠的秦檜回南宋朝廷,離間嶽飛君臣的關係。嶽飛父子等被秦檜誣陷治罪,韓世忠心中不平,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典故】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宋史·嶽飛傳》
【解釋】原意是也許有吧。後指憑空捏造。
35鶴乘軒
【成語故事】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後,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專門把大夫乘坐的車子給鶴乘坐。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藉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典故】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春秋·魯·左丘明《左傳》
【釋義】衛懿公讓鶴乘坐大夫坐的車子。比喻濫用官位,濫竽充數。
36破天荒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荊州地區50多年沒有舉人到京城應考中過進士,因此被稱為「天荒」,直到唐宣宗時期,有一個荊州舉人劉蛻中了進士,破了天荒。荊州魏國公崔鉉特地獎勵他70萬錢。劉蛻不受並回信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裡外,豈曰天荒。」
【典故】唐荊州衣冠藪澤,每歲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日天荒解。劉蛻舍人以荊解及第,號為『破天荒』。——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四卷
【釋義】指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