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青島市區唯一的明代古建築群

2020-12-18 古建家園

很多地方有天后宮,那麼天后到底是哪一位呢?天后,又稱媽祖、天妃、天上聖母、娘媽,據資料顯示,現今世界上約有一億多人信奉天后,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天后宮,足見其影響的深遠。

相傳媽祖的真名叫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民間稱之媽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嶼的一個奇女子,暫短的生命留下了許多行善濟世,救助海難的動人傳說。歷來備受治國者的褒封,人們逐漸把她奉之為神,頂禮膜拜。

媽祖從小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去世的當年,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就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

後來,媽祖的信仰,隨著華僑的南渡遍布於南洋各地,媽祖也成為中國沿海地區、臺灣、東南亞沿海華裔居民普遍信仰的海神。她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現今,各國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幾乎都存在天后信仰,相當多的海外華人把天后作為祖國和母親的化身,天后又成為海外遊子尋親問根的「橋梁」。在天后信仰中,寄託著對祖國母親的拳拳眷戀之心。

青島天后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位於太平路19號的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前身是始建於明成化三年,它是青島最具有「古味」和「民俗味」的景點之一,也是市區唯一的明代古建築群。

青島天后宮現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共計殿宇16棟80餘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築物均為清水牆、小灰瓦,且經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在整個青島地區的古代建築中,青島天后宮的建築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

天后宮的大戲樓為兩層樓閣,金碧輝煌。戲樓大梁的包袱畫繪有金陵十二釵等紅樓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簫引鳳圖」、「敦煌飛天圖」等。二樓中間懸掛的「天后宮」巨匾下面為波浪式的房簷,意為「進得門來,應無戲簷(戲言)」,也就是說拜媽祖不能當兒戲。這座戲樓內裝飾有文房四寶、各種用具。

天后宮內,古木成蔭,綠草茂盛,是典型廟宇與園林風格的有機結合。戲樓左右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前院有四株冬青樹,其中靠牆的兩株為法國冬青,花壇兩邊的兩株為本地冬青。過鐘鼓樓為前院東西廂房,中間大場院有顆大桂花樹,因其花為朱紅色,亦稱「硃砂桂」。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前後,滿樹的桂花會使整個院落清香飄溢。

時至今日,每年的大年初一,很多老青島人都到這裡來祭拜。青島天后宮,青瓦青磚,飛簷鬥拱,可以說是青島這座城市興起的見證,是目前青島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群。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投稿(私信)。

相關焦點

  • 有明代古橋,探秘免費的原生態安徽安慶古建築群感嘆:可惜無人知
    今天,帶你來看——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清麗的自然風光、原生態的古村藏在安徽安慶的這個角落裡!這裡有古民居、祠堂、古橋、溪流......不熱鬧,無商業氛圍,古樸雅致,原生態!那一天,天色由陽光到陰暗,到湖邊的「仙氣」,到遠山的雨霧,我們想著,這一次是探秘古建築群,晴天固然清爽,若是能在古建裡恰巧遇見一場雨,讓雨水溼潤一磚一瓦一橋一流水,多古韻!
  • 青島天后宮與媽祖文化旅遊開發的思考
    青島的歷史悠久,在青島有很多名勝古蹟,其中,天后宮就是青島一個重要的城市文化資源。天后宮作為青島媽祖文化的主要載體,承載著青島的民俗文化精神,開發天后宮的旅遊資源,能夠充分體現媽祖文化的深刻內涵,有助於提升青島城市文化的含金量,擴大青島的影響力。
  • 去青島旅遊,一定不可以錯過天后宮,這裡匯聚的民俗文化非常珍貴
    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天后宮現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共計殿宇16棟80餘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
  • 青島城市記憶:舊影尋蹤,老照片見證天后宮的歷史變遷!
    以上圖文由網友「救火候」2016年5月13日發表於青島城市檔案論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天后宮,始建於1467年(明成化三年),初建時稱「天妃宮」,修建了3間正殿聖母殿,2間配殿(龍王殿和財神殿),由胡善士捐地建成。1644年,天后宮進行了整修和擴建。1733年,新天后宮大殿建成。
  • 歷史比青島還古老,去青島旅遊,一定不可以錯過天后宮!
    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歷史上歷經了多次劫難,也經歷過多次修繕,即使是在戰爭中,它也得以保存下來。她的歷史價值不只是供人遊玩,她的建築和文化價值更加珍貴。所以去青島旅遊,一定不可以錯過天后宮!
  • 青島旅遊景點
    1996年,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的總督樓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9月25日,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被公布為中國國家三級博物館。 毛澤東,鄧小平 ,林彪都曾在這裡居住過。 裡邊非常奢華,看過來就是兩字「WC」。值得一看。嘿嘿,還可以蹭個講解。 要注意裡面不許拍照!!
  • 遊「夏氏府第」古建築群,修舊如舊,桐鄉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相傳為明代夏尚書府第,夏尚書名誰,舊志無載。上世紀50年代河浜被填埋了,但這一帶仍然被叫作夏家浜,稍北有一座老宅院,叫夏家廳,也有稱夏家府第的。夏家浜西是朱家浜。據說汪狀元當年府第前有旗杆石,有高高的石階,有馬鞍河埠,有上書「肅靜迴避」、「狀元及第」的大硬牌。另有夏家浜9號的陳家廳,方磚地面,原是一幢五樓五進的巨大宅院。筆者旅遊,喜歡訪古探幽,一路尋跡拍攝。
  • 行走山東青島:湛山寺是市區唯一的佛寺,中國最年輕的天台宗道場
    青島太平山,是一個好地方。這太平山原名「會山」,德佔時期稱為「伊爾梯斯山」,日佔後改稱「旭山」,新中國後才定名「太平山」。山不高,海拔只有150餘米。與我經常尋訪的秦嶺那些海拔兩三千米的高山相比,太平山實在是有點矮。不過,這太平山卻是青島市區第一高峰。
  • 河南一處現存最大的古建築群,譽為中原古代建築博物館,就在濟源
    但是,在中國許多省內,它們也往往更有發展價值和意義,特別是在中國許多城市的發展內,古建築的保護和傳承的意義更重要,因此為了認識河南省被忽視的古建築群,實際上在其發展價值等方面。先對那座古建築有一些最基本的認識, 那是河南濟源西北2公裡的濟水東源,其古建築佔地面積為86255平方米,可以說是河南現存的最大古建築群, 而且它也創造了唯一的東西, 那是古四褻瀆的唯一場所,是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看到, 那是對的。
  • 河南平頂山一個單字縣,和「葉公好龍」有關係,有古縣衙景點
    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區東南部,這裡有一個縣城,它就是葉縣的縣城,葉縣是一個市區近郊縣,距離市區只有約10公裡的距離,是平頂山距離市區最近的縣之一,葉縣是平頂山市兩個「單字縣」之一,如今的單字縣的數量,隨著撤縣設區設市,是越來越少了,單字縣的歷史通常較為久遠,葉縣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縣,古為豫州地
  • 【河源懷古】槎城明代古八景的美麗傳說
    家鄉古「八景」的美麗傳說,不知你是否依然知曉,家鄉「八景」今又何在,是何模樣?小編精心收集了各縣古「八景」,並整理成輯,結合一百年前的老照片,試圖還原歷史,讓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故事向我們展示先民興起的歷史與文明的同時,再現家鄉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家鄉先輩們的勤勞與智慧。今天介紹槎城(老河源縣)明代古八景。河源建縣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 歷史悠久。
  • 古建築群裡搭起百米T臺60位中外模特同臺演繹
    而這一次,看的是一場在明清古建築群裡發布的新裝秀。11月25日,中國百年服飾文化展館啟動儀式在寧波慈城鎮最大的古建築群馮俞宅舉行。展館採取圖片和影像資料的方式,集中展示了中國百年服飾文化發展史。當天晚上,國內著名的原創時裝品牌「例外」利用馮俞宅獨特的結構,拉出了一條長過百米的「T臺」,上演一場音畫結合的時裝大戲。
  • 花木蘭故裡這座不足六百米的名山,蓋三楚之極觀,古建築群集中
    從一天門沿著步道樓梯而上,驛路蜿蜒,石階雖陡卻累的值得,山中自有神仙在,隨著步伐的移動,木蘭山古建築群逐漸展現在眼前,這裡建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形成規模宏大的宗教建築群,木蘭廟會傳承千年至今,每年十萬餘人參拜。
  • 它是國際港口城市,山東經濟中心,既有海灣風光也有德國建築群
    青島是一座個性比較突出的城市,山東這些城市,很多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想想威海,青島這些城市,讓人喜歡,青島的海水浴場,最喜歡的是石老人海水浴場,遠離市區,所以海天一色,清澈無汙染,海灘乾淨,青島9大海水浴場今年7月的遊客為776萬人,平均每天25萬人,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的幾艘船。
  • 青島地區明代移民的幾種說法
    )說法之一:青島地區明代移民之探源摘自:青島市情網  發布日期:2011-10-11在青島地區,大多數家族和村落,都流傳著先祖來自「小雲南大槐樹」的說法,有的要加上「交趾國嘎嘎(哥)縣」和「烏撒衛」。三國時諸葛亮南徵,置興古、雲南二郡。此後各朝陸續增置州縣,且大都採取諸葛亮「綱紀粗定,夷漢相安」、「因其故俗,羈縻勿絕」以求相安無事的施政方針。元滅大理置雲南行中書省,依然實行「羈縻勿絕」的「土司制」。直到明萬曆二十五年(1599)「改土歸流」,才實行了中央對地方寬鬆的直接統治。
  • 天津很受歡迎的一處古建築群,有「華北第一宅」之稱,是4A景區
    現在我國擁有的古建築群數量眾多的城市有很多, 不僅是很多古都城市內,也是古代發展的普通城市, 所有地區擁有的古建築群從歷史、文化、布局上都有很大差異, 這是最根本的一面,是能很好地區別它們的最重要的因素, 畢竟,一方的水土有不同的建築。
  • 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莊嚴典雅的古建築群,貴州安順文廟
    安順文廟,位於貴州安順市西秀區黌學壩路47號,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毀於兵燹,天啟上年(1624年)重建。後經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幾次增建、修復,臻於完備,文廟現存建築佔地面積8750平米,是一組建制齊備、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工藝精美的古建築群,是國內遺存不多而且保管最為完整的古代文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