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第3個十年註定不平凡。
沒有人懷疑,即將過去的2020年會是載入史冊的一年:席捲全球的新冠大流行,大落大起的資本市場,波詭雲譎的國際局勢,撕裂加劇的美國大選……緊張的氣氛將會持續到它的最後一天:2020年12月31日,英國即將結束過渡期,正式脫離歐盟。
離開歐盟或許曾是不少英國民眾的心聲,但它卻會對首都倫敦帶來影響。作為一個超級城市的倫敦,它的繁榮極度依賴一個可以自由流動的歐洲和一個擁抱自由貿易的世界。越來越多的觀察者和投資者擔心,失去了連通便利的倫敦將在這一個十年的大潮裡黯然失色。
誰會取代倫敦?早在2016年脫歐公投剛結束時,紐約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ewart)就曾對此作出預判:不是巴黎、不是柏林、不是米蘭也不是法蘭克福——而是荷蘭阿姆斯特丹。
脫歐公投結束近四年,世界早已變換模樣。不確定性仍在繼續,但關於「新倫敦」的答案卻越來越清晰。正如斯圖爾特判斷的那樣:陸續搬遷的公共機構、企業、高技術人才都在爭相用腳投票,光速崛起的阿姆斯特丹正在多個層面上取代倫敦,成為「新倫敦」。
一、立足何處
首先,距離脫歐過渡期僅剩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英歐之間仍然沒有談攏關於未來貿易關係的協議。經歷了長達三年多的斡旋和談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資源之後,仍然有可能出現「無協議脫歐」的情況。不確定性,這是資本市場最擔憂的事情。
其次,即使達成了關於未來貿易關係的協議,也只是適度止損。英國不僅將失去與歐陸各國的緊密紐帶,對於歐洲以外的企業來說,英國也很難扮演「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戶」的角色。脫歐將帶來的經濟問題,首先有運輸、關稅、供應鏈等流通性問題——想想要對法國葡萄酒和德國汽車徵收關稅、或者英歐邊境上大排長龍的車隊吧。其次是服務業面臨的障礙,從過渡期結束的那一刻起,總部位於英國的任何一家公司,無論國籍,都需要重新申辦新的監管許可才能夠在歐盟開展業務,甚至還需要與地處歐盟的客戶挨個重新籤訂合同。
再次,不確定性加劇了人才流失和資本流失。自2016年脫歐公投以來,為了避免英國脫歐後與歐盟法規發生衝突,已經有數百家企業將其業務完全撤出英國,或將關鍵部門轉移至其他27個歐盟國家,一同離開的還有數以萬計的高技術僱員人才。
這在金融業表現尤為明顯。幾十年來,歐洲金融業一直以倫敦金融城方圓一平方英裡的區域為中心,其它城市顯得無足輕重。但自英國脫歐公投以來,金融機構紛紛向歐洲大陸伸出觸角。據英國智庫New Financial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經有332家金融公司將其核心業務遷出倫敦。隨著脫歐進程的鋪開,最終搬離英國的金融機構數量或將更多。安永發布的《英國脫歐追蹤》報告估計,在不久的未來,倫敦將流失大約7000個金融工作崗位、以及大約1萬億英鎊的銀行資產。
二、尋找下一站?
對於歐盟來說,英國的離開固然是個重大損失,但它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斯圖爾特採訪了大量企業高管、政客,發現有這樣一個共識:脫歐之後,倫敦作為「中心城市」的角色——包括金融之都、教育中心、人才中心——都將不可避免地由另一個歐洲城市來承擔。
「這需要5到10年的時間,但幾乎可以肯定,一個』新倫敦』會在歐盟的其他著名城市之中出現。」斯圖爾特斷言。
會是哪個城市呢?斯圖爾特的答案是:荷蘭阿姆斯特丹。
這不是憑空想的。斯圖爾特列出了一些常見的評價標準,包括:英語設施、監管環境、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辦公空間和豪華住宅的可用性;教育環境;餐飲和文化產品;城市的開放程度和有趣程度;等等。他給包括巴黎、柏林在內的熱門歐洲城市挨個打分,結果位居榜首的是阿姆斯特丹。
按他的標準,荷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
1、講英語
荷蘭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但由於數百年以來的貿易傳統和小國文化,荷蘭有高達90%的人都能說流利的英語。在2020年英孚全球英語能力指數(非英語母語國家)中,荷蘭繼續蟬聯第一。
熟練的英語能力使荷蘭的大中型企業和成長中的初創企業都能夠在國際舞臺上佔據優勢。英語優勢也讓荷蘭成為了歐洲高等教育的中心,荷蘭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大學。與德國、法國相比,荷蘭從很早就開始了高等教育英語化的進程,許多碩博課程都是英語授課,學生群體非常多元化。這為市場提供了一大批擁有高學歷、高技能的勞動力。
2、金融中心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金融中心和政治首都,長久以來已經是一個國際商業中心。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得分最高的歐洲城市就是阿姆斯特丹。儘管柏林在初創企業方面的單項得分更高,但它的金融基礎設施要遠遠落後於阿姆。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經有4000餘家外國公司落戶荷蘭,其中約有一半是美國公司。目前荷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雖然高於英國和愛爾蘭,但低於德國、法國這兩個歐洲大國。
3、連通性
荷蘭也是國際交通和物流的中心,它擁有歐洲最重要的機場——史基浦機場,還有便利的港口和海運基礎設施,且高鐵網絡交通非常便利,可以在2-4小時之內到達布魯塞爾、巴黎、倫敦等大城市。
相比之下,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儘管擁有更優惠的稅率,但阿姆斯特丹的連通性、身處歐洲大陸中心的地緣優勢,是都柏林所不能企及的。
4、其他軟實力
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氛圍及生活質量也常被提及的因素。這裡有風景如畫的運河,優質的餐館和劇院,熱鬧的夜生活,以及作為一個主要的全球貿易中心、用幾個世紀培養出來的國際化和寬容的態度。
荷蘭的政治決策也有別於英國,一直避免出現單獨黨派執政,執政聯盟習慣於組建不同政治派別的合作,有很多力量可以影響政治決策。
三、小國荷蘭,實際上是頭部玩家
擁有110萬人口的阿姆斯特丹,背靠著擁有1700萬人的荷蘭——它是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一眼看上去,荷蘭其實並非一個「大國」。儘管荷蘭的人均GDP長期穩居歐盟前五;但如果要看體量,荷蘭的面積、經濟總量、人口數量等仍然無法與德國、英國、法國等相比,甚至也低於西班牙和義大利。
然而,投資者們在研究荷蘭影響力時往往會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一個「小國」,荷蘭在歐洲擁有與它的體量完全不成正比的大影響力。
四、後脫歐時代,荷蘭已經準備好了
在過去數十年中,英國與荷蘭曾是歐盟裡自由貿易派的最主要推手。英國脫歐以後,自由貿易在歐洲的大旗將由荷蘭這個國家扛起。
越來越多的機構和人才已經用腳投票。根據荷蘭外商投資局(NFIA)的數據,在2016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間,已經有至少140家受到脫歐影響的公司從英國搬遷至荷蘭。其中78家是從去年搬來的,預計將為本地創造4000個工作崗位。為經濟注入3.75億歐元的投資。荷蘭外商投資局還透露,現在正與超過425家有類似計劃的公司進行談判,這個數字在去年年初僅為175家,可謂增長飛速。
金融數據公司、券商、交易所及其他交易基礎設施提供商等強調「多元化金融」的公司非常青睞阿姆斯特丹。據New Financial統計,相比於其他歐盟城市,阿姆斯特丹從英國吸引到的此類企業是最多的。日本最大的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去年也從倫敦裁撤人員、但擴大了在阿姆斯特丹的辦事處,並將其擴圍歐洲大陸的總部。從倫敦遷到阿姆斯特丹的日本機構還有松下和索尼。
最著名的一場搬遷要屬歐洲藥品管理局(EMA),這包括接手超過900名的人才以及迎接大批製藥與生物技術企業的入駐。
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大學城萊頓也受到追捧,杜邦、英國醫療技術公司Aparito和南非生命科學技術公司Synexa Life Sciences等企業都將其歐洲總部設在了那裡。得益於荷蘭便利的鐵路網絡,那裡到歐洲藥品管理局僅二十分鐘的車程。
荷蘭在各方面都正為脫歐做著準備。最具代表性的要屬荷蘭的旗艦產業——物流。
英國脫歐後,貨物和服務的價格及供應情況都會發生變化,供應鏈的成本會因此增加,供應延遲的情況會增多。受到進口增值稅和潛在關稅的影響,進口關稅會有所調整,邊境管控會更嚴格。同時,合規性檢查越來越頻繁,企業的監管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自2021年1月1日起,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貨物流通不僅需要提交海關申報單(EORI號碼)、相關證明和許可證,還要繳納進口關稅、增值稅。這一新要求增加了進出口商的文書工作和行政負擔。而行政流程的延遲及邊境擁堵會加長貨物的交付期,影響商品的上市時間,最終導致產品的競爭力大幅下降。
在意識到企業應該對海關手續、運輸、生產製造與組裝、倉儲與物流幾個方面進行優化之後,荷蘭企業迅速提出了解決方案。例如,荷蘭物流解決方案提供商Portbase優化了申報服務:往來英荷的貨物在進出荷蘭港口時需要提前向海關申報並通過Portbase平臺上傳電子海關單據,通知目的港。貨物在離開港口之前,企業需要通過Portbase平臺確保目的港已經收到通知。所有的準備工作完成後即可運輸貨物。
脫歐之前,擁有戰略性地理位置的荷蘭就已經是進入歐洲的物流樞紐。它處於歐洲富裕人群密度、人口密度極高的地區中心,並且與德國、法國、義大利及英國這些大型經濟體緊密聯相聯。它擁有全歐洲最大的港口之一鹿特丹港,憑藉高度發達的國際機場和完善的公路、鐵路和水運系統,荷蘭一直起著連通中西的橋梁作用。
對想要連通世界的荷蘭來說,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大陸低風險地區率先復工復產後,振華重工首船發往中國以外的項目就是去往荷蘭荷蘭鹿特丹港。2019年,中歐物流園項目在荷蘭林堡省芬洛市Brightland創新中心正式啟動。荷蘭也是著名的中歐班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成都、長沙、合肥等多個城市出發的火車,沿著中歐班列可直接通往荷蘭重鎮蒂爾堡,將中國製造的產品直接送到歐洲市場。
目前,荷蘭是中國的第二大順差來源國,僅次於美國。考慮到荷蘭經濟體量與中國的懸殊對比,這樣的數據不得不說是驚人的。
站在2020的年末,脫歐即將成為過去式,新的篇章即將開啟。
當英國還在忙於脫歐談判的時候,荷蘭已經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迎接後脫歐時代的挑戰,抓住後新冠時代的機遇,迎接與世界——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更深層次的聯結與合作。(文章:荷蘭在線)
12月15日在線會議
積極應對「後脫歐時代」-- 把握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業務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