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以後,為什麼會是由這個城市來取代倫敦?

2020-12-14 閃電新聞

21世紀的第3個十年註定不平凡。

沒有人懷疑,即將過去的2020年會是載入史冊的一年:席捲全球的新冠大流行,大落大起的資本市場,波詭雲譎的國際局勢,撕裂加劇的美國大選……緊張的氣氛將會持續到它的最後一天:2020年12月31日,英國即將結束過渡期,正式脫離歐盟。

離開歐盟或許曾是不少英國民眾的心聲,但它卻會對首都倫敦帶來影響。作為一個超級城市的倫敦,它的繁榮極度依賴一個可以自由流動的歐洲和一個擁抱自由貿易的世界。越來越多的觀察者和投資者擔心,失去了連通便利的倫敦將在這一個十年的大潮裡黯然失色。

誰會取代倫敦?早在2016年脫歐公投剛結束時,紐約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ewart)就曾對此作出預判:不是巴黎、不是柏林、不是米蘭也不是法蘭克福——而是荷蘭阿姆斯特丹。

脫歐公投結束近四年,世界早已變換模樣。不確定性仍在繼續,但關於「新倫敦」的答案卻越來越清晰。正如斯圖爾特判斷的那樣:陸續搬遷的公共機構、企業、高技術人才都在爭相用腳投票,光速崛起的阿姆斯特丹正在多個層面上取代倫敦,成為「新倫敦」。

一、立足何處

首先,距離脫歐過渡期僅剩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英歐之間仍然沒有談攏關於未來貿易關係的協議。經歷了長達三年多的斡旋和談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資源之後,仍然有可能出現「無協議脫歐」的情況。不確定性,這是資本市場最擔憂的事情。

其次,即使達成了關於未來貿易關係的協議,也只是適度止損。英國不僅將失去與歐陸各國的緊密紐帶,對於歐洲以外的企業來說,英國也很難扮演「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戶」的角色。脫歐將帶來的經濟問題,首先有運輸、關稅、供應鏈等流通性問題——想想要對法國葡萄酒和德國汽車徵收關稅、或者英歐邊境上大排長龍的車隊吧。其次是服務業面臨的障礙,從過渡期結束的那一刻起,總部位於英國的任何一家公司,無論國籍,都需要重新申辦新的監管許可才能夠在歐盟開展業務,甚至還需要與地處歐盟的客戶挨個重新籤訂合同。

再次,不確定性加劇了人才流失和資本流失。自2016年脫歐公投以來,為了避免英國脫歐後與歐盟法規發生衝突,已經有數百家企業將其業務完全撤出英國,或將關鍵部門轉移至其他27個歐盟國家,一同離開的還有數以萬計的高技術僱員人才。

這在金融業表現尤為明顯。幾十年來,歐洲金融業一直以倫敦金融城方圓一平方英裡的區域為中心,其它城市顯得無足輕重。但自英國脫歐公投以來,金融機構紛紛向歐洲大陸伸出觸角。據英國智庫New Financial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經有332家金融公司將其核心業務遷出倫敦。隨著脫歐進程的鋪開,最終搬離英國的金融機構數量或將更多。安永發布的《英國脫歐追蹤》報告估計,在不久的未來,倫敦將流失大約7000個金融工作崗位、以及大約1萬億英鎊的銀行資產。

二、尋找下一站?

對於歐盟來說,英國的離開固然是個重大損失,但它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斯圖爾特採訪了大量企業高管、政客,發現有這樣一個共識:脫歐之後,倫敦作為「中心城市」的角色——包括金融之都、教育中心、人才中心——都將不可避免地由另一個歐洲城市來承擔。

「這需要5到10年的時間,但幾乎可以肯定,一個』新倫敦』會在歐盟的其他著名城市之中出現。」斯圖爾特斷言。

會是哪個城市呢?斯圖爾特的答案是:荷蘭阿姆斯特丹。

這不是憑空想的。斯圖爾特列出了一些常見的評價標準,包括:英語設施、監管環境、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辦公空間和豪華住宅的可用性;教育環境;餐飲和文化產品;城市的開放程度和有趣程度;等等。他給包括巴黎、柏林在內的熱門歐洲城市挨個打分,結果位居榜首的是阿姆斯特丹。

按他的標準,荷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

1、講英語

荷蘭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但由於數百年以來的貿易傳統和小國文化,荷蘭有高達90%的人都能說流利的英語。在2020年英孚全球英語能力指數(非英語母語國家)中,荷蘭繼續蟬聯第一。

熟練的英語能力使荷蘭的大中型企業和成長中的初創企業都能夠在國際舞臺上佔據優勢。英語優勢也讓荷蘭成為了歐洲高等教育的中心,荷蘭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大學。與德國、法國相比,荷蘭從很早就開始了高等教育英語化的進程,許多碩博課程都是英語授課,學生群體非常多元化。這為市場提供了一大批擁有高學歷、高技能的勞動力。

2、金融中心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金融中心和政治首都,長久以來已經是一個國際商業中心。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得分最高的歐洲城市就是阿姆斯特丹。儘管柏林在初創企業方面的單項得分更高,但它的金融基礎設施要遠遠落後於阿姆。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經有4000餘家外國公司落戶荷蘭,其中約有一半是美國公司。目前荷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雖然高於英國和愛爾蘭,但低於德國、法國這兩個歐洲大國。

3、連通性

荷蘭也是國際交通和物流的中心,它擁有歐洲最重要的機場——史基浦機場,還有便利的港口和海運基礎設施,且高鐵網絡交通非常便利,可以在2-4小時之內到達布魯塞爾、巴黎、倫敦等大城市。

相比之下,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儘管擁有更優惠的稅率,但阿姆斯特丹的連通性、身處歐洲大陸中心的地緣優勢,是都柏林所不能企及的。

4、其他軟實力

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氛圍及生活質量也常被提及的因素。這裡有風景如畫的運河,優質的餐館和劇院,熱鬧的夜生活,以及作為一個主要的全球貿易中心、用幾個世紀培養出來的國際化和寬容的態度。

荷蘭的政治決策也有別於英國,一直避免出現單獨黨派執政,執政聯盟習慣於組建不同政治派別的合作,有很多力量可以影響政治決策。

三、小國荷蘭,實際上是頭部玩家

擁有110萬人口的阿姆斯特丹,背靠著擁有1700萬人的荷蘭——它是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一眼看上去,荷蘭其實並非一個「大國」。儘管荷蘭的人均GDP長期穩居歐盟前五;但如果要看體量,荷蘭的面積、經濟總量、人口數量等仍然無法與德國、英國、法國等相比,甚至也低於西班牙和義大利。

然而,投資者們在研究荷蘭影響力時往往會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一個「小國」,荷蘭在歐洲擁有與它的體量完全不成正比的大影響力。

四、後脫歐時代,荷蘭已經準備好了

在過去數十年中,英國與荷蘭曾是歐盟裡自由貿易派的最主要推手。英國脫歐以後,自由貿易在歐洲的大旗將由荷蘭這個國家扛起。

越來越多的機構和人才已經用腳投票。根據荷蘭外商投資局(NFIA)的數據,在2016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間,已經有至少140家受到脫歐影響的公司從英國搬遷至荷蘭。其中78家是從去年搬來的,預計將為本地創造4000個工作崗位。為經濟注入3.75億歐元的投資。荷蘭外商投資局還透露,現在正與超過425家有類似計劃的公司進行談判,這個數字在去年年初僅為175家,可謂增長飛速。

金融數據公司、券商、交易所及其他交易基礎設施提供商等強調「多元化金融」的公司非常青睞阿姆斯特丹。據New Financial統計,相比於其他歐盟城市,阿姆斯特丹從英國吸引到的此類企業是最多的。日本最大的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去年也從倫敦裁撤人員、但擴大了在阿姆斯特丹的辦事處,並將其擴圍歐洲大陸的總部。從倫敦遷到阿姆斯特丹的日本機構還有松下和索尼。

最著名的一場搬遷要屬歐洲藥品管理局(EMA),這包括接手超過900名的人才以及迎接大批製藥與生物技術企業的入駐。

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大學城萊頓也受到追捧,杜邦、英國醫療技術公司Aparito和南非生命科學技術公司Synexa Life Sciences等企業都將其歐洲總部設在了那裡。得益於荷蘭便利的鐵路網絡,那裡到歐洲藥品管理局僅二十分鐘的車程。

荷蘭在各方面都正為脫歐做著準備。最具代表性的要屬荷蘭的旗艦產業——物流。

英國脫歐後,貨物和服務的價格及供應情況都會發生變化,供應鏈的成本會因此增加,供應延遲的情況會增多。受到進口增值稅和潛在關稅的影響,進口關稅會有所調整,邊境管控會更嚴格。同時,合規性檢查越來越頻繁,企業的監管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自2021年1月1日起,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貨物流通不僅需要提交海關申報單(EORI號碼)、相關證明和許可證,還要繳納進口關稅、增值稅。這一新要求增加了進出口商的文書工作和行政負擔。而行政流程的延遲及邊境擁堵會加長貨物的交付期,影響商品的上市時間,最終導致產品的競爭力大幅下降。

在意識到企業應該對海關手續、運輸、生產製造與組裝、倉儲與物流幾個方面進行優化之後,荷蘭企業迅速提出了解決方案。例如,荷蘭物流解決方案提供商Portbase優化了申報服務:往來英荷的貨物在進出荷蘭港口時需要提前向海關申報並通過Portbase平臺上傳電子海關單據,通知目的港。貨物在離開港口之前,企業需要通過Portbase平臺確保目的港已經收到通知。所有的準備工作完成後即可運輸貨物。

脫歐之前,擁有戰略性地理位置的荷蘭就已經是進入歐洲的物流樞紐。它處於歐洲富裕人群密度、人口密度極高的地區中心,並且與德國、法國、義大利及英國這些大型經濟體緊密聯相聯。它擁有全歐洲最大的港口之一鹿特丹港,憑藉高度發達的國際機場和完善的公路、鐵路和水運系統,荷蘭一直起著連通中西的橋梁作用。

對想要連通世界的荷蘭來說,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大陸低風險地區率先復工復產後,振華重工首船發往中國以外的項目就是去往荷蘭荷蘭鹿特丹港。2019年,中歐物流園項目在荷蘭林堡省芬洛市Brightland創新中心正式啟動。荷蘭也是著名的中歐班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成都、長沙、合肥等多個城市出發的火車,沿著中歐班列可直接通往荷蘭重鎮蒂爾堡,將中國製造的產品直接送到歐洲市場。

目前,荷蘭是中國的第二大順差來源國,僅次於美國。考慮到荷蘭經濟體量與中國的懸殊對比,這樣的數據不得不說是驚人的。

站在2020的年末,脫歐即將成為過去式,新的篇章即將開啟。

當英國還在忙於脫歐談判的時候,荷蘭已經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迎接後脫歐時代的挑戰,抓住後新冠時代的機遇,迎接與世界——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更深層次的聯結與合作。(文章:荷蘭在線)

12月15日在線會議

積極應對「後脫歐時代」-- 把握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業務的新機遇

相關焦點

  • 英國脫歐,倫敦金融中心地位還能撐多久?
    她研讀了脫歐貿易協議,結合自己的專業觀察,認為雖然不是高枕無憂,但倫敦金融中心在短期內很難被取代。那麼,在金融中心的競爭中,倫敦有哪些優勢和隱憂?為什麼說,歐盟要搭建世界級體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身處諮詢行業的我,最近跟我公司的合伙人交流時也提出了這類擔憂,但她微微一笑說,脫歐對金融的影響沒那麼大,倫敦短期內很難被取代。為什麼這麼說呢?結合自身的觀察和媒體的分析,我們歸納出幾大原因:1、倫敦金融行業在歐洲佔據絕對領先地位。
  • 脫歐會否影響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
    要聞 脫歐會否影響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2019年2月28日 15:18:31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林採宜」,作者林採宜,周俚君。核心觀點:1.英國與歐盟經濟往來較為密切,金融及保險服務貿易順差作為英國服務業增長的最大動力,歐盟為其貢獻超過40%。
  • 英國脫歐以後的熱門英語叫法
    而主張脫歐的人,則被稱為brexiter 或 brexiteer。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個用得不那麼廣泛的詞,叫Bremain,同樣的是用「英國」和「留下」(remain)的組合。在今天的公投結果公布以後,推特上最熱門的一個段子用的就是這個梗,講的是其他國家會紛紛效仿Brexit,也和歐盟大家庭告別。
  •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
    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激動地表示,從今以後,英國的事情,英國人自己做主啦。可是,就在昨天,爆出一個新聞,詹森首相的父親斯坦利·詹森先生,正在申請法國國籍。你脫歐,我脫英,咱們走著瞧。為什麼分離?因為,我的信仰我做主,與他人或者其他機構無關。這種自我定位,一步步走向極端化,那麼,不妨進一步地說,我的事情,完全由我做主,與他人無幹。
  • 儘管非常費勁,英國為什麼還是堅持要脫歐?原創
    但是,從英國國家利益來說,脫歐不能只是單方面的事情,除非萬不得已才會選擇無協議脫歐的方案,英國最好能跟歐盟達成脫歐後的合理協議。圍繞這份協議,出現了多次反覆與延期。這個過程中,英國政府非常艱難,一會兒歐盟同意了,但議會不同意,一會兒議會同意了,但歐盟不同意。雙方來來回回拉鋸。2019年5月24日,德蕾莎·梅伊在唐寧街10號含淚發表辭職演講。
  • 英國脫歐掀起國際金融中心爭奪戰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金融業對倫敦經濟產值的貢獻達到49%。然而,自英國公投「脫歐」以來,已有多家跨國金融機構轉移部分金融業務至其他歐洲城市。倫敦能否保住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尚有待觀察。誰將是下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巴黎早就虎視眈眈。法國政府有意利用英國「脫歐」的契機,讓巴黎取代英國倫敦成為新的歐洲金融中心。
  • 正式「脫歐」的英國真的衰落了?
    「倫敦早已不是當年的倫敦了」 2018年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一半的英國人認為現在英國不如以前,相信「未來會更好」的人只有六分之一。年長的英國人會抱怨,要知道今天英國的處境,只要看看倫敦,「倫敦早已不是當年的倫敦了」。現在這座城市有15萬無家可歸者,這意味著每59個倫敦市民裡就有一個流浪漢。
  • ...託馬斯·桑普森|威爾斯|英國_時政|克裡斯·休斯|脫歐|歐盟_時政
    小漁夫的政治影響力雖然漁業在英國GDP中僅佔0.12%,但是這個產業有著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力。2016年的脫歐公投中,92%的漁民力挺脫歐。1973年英國籤署的歐盟共同漁業政策,至今仍讓這個群體心懷不滿。除各籤署國彼此開放海上專屬經濟區的歷史原則外,由歐盟制定的魚類分配額激怒了英國漁業人士。
  • 九學者點評英國脫歐:一個歷史性事件
    倫敦前副市長、觀察者網特約作者 羅思義:這是一個瘋狂的決定 英國人恨精英,所以他們投票做了這個選擇。但是這不是最終結局,因為這並不意味著英國最終會脫離歐盟。然而,這是一次重大政治危機的開端。
  • #LONDON IS OPEN#倫敦一夜之間打開了860萬扇門?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倫敦一夜之間打開了860萬扇門?倫敦新任市長Sadiq Khan說:「倫敦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是一座國際化的,富有創業精神的,充滿創意和無限可能性的城市。,產生超過47億英鎊的產值;這裡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4所排名全球前40名大學的城市,40所大學以及3183所教育機構都設在倫敦;在這裡,來自全球210個國家的科學家和學生在合作中引領學術前沿。
  • 英國脫歐時間表開啟:英鎊大跌為哪般?
    不管是什麼具體事件導致英鎊下跌,拉低英鎊的一個大背景就是剛剛舉行的保守黨年會,這個會議設定了英國脫歐的一個基調和時間表,給外界留下的印象是,英國要著急走向硬脫歐。基於這個解讀,很多人對英鎊的走勢繼續看低。為什麼?原因如下: 第一:脫歐啟動時機不利英國談判。
  • 疫情加劇脫歐未定 英國這個聖誕不輕鬆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疫情加劇脫歐未定 英國這個聖誕不輕鬆本周正值聖誕節,對海外市場而言或許會帶來一絲「清淡」,但對於英國來說,這個聖誕節並不輕鬆。據媒體報導,英國首相詹森緊急召開發布會,推出最新的防疫政策,倫敦等英國東南部地區將進入最新設立且更加嚴格的第4級防疫「封城」封鎖,並取消這些地區居民的聖誕聚會計劃。英國公共衛生署PHE的最新數據顯示,包括倫敦在內的英國東南部新冠感染迅速猛增。
  • 招人少一半 倫敦「金融C位」不保?
    「倫敦仍是我們的中心,也是支持我們本地和國際客戶的核心。」花旗集團負責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脫歐」事務的董事總經理亨利·法蘭特曾表示。但事實上,自2016年以來,花旗集團已將其歐盟經紀業務從倫敦轉移至法蘭克福,並增加了在其他六個歐洲城市的業務。 雖然與倫敦現有的體量相比,這些並不算太大,但趨勢已經足夠明顯了。畢竟在「脫歐」之後,金融業的市場準入是個大問題。
  • 病毒變異、脫歐延期、政府「空心化」,16萬在英華人冷靜「家裡蹲」
    (圖片來源:英國政府官網)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2月中旬,英國和歐盟之間的脫歐貿易協議談判進入了新一輪的「加時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延期,無疑讓硬脫歐的可能性上升。但即便是在疫情和經濟的雙重打擊下,今年由於美國對華留學政策不太友好,反而導致選擇留英的中國學生大增。據鳳凰網此前4月的報導,目前在英國生活的華僑華人大約有16萬人,其中近一半生活在倫敦。
  • 英國「脫歐」已成真,李嘉誠「苦日子」來了?4000億守不住了?
    最近有個消息,倫敦時間1月31日晚11時,英國正式「脫歐」,結束了其47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當天晚上,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發表講話的時候,情緒激昂的說道:「這是破曉一刻,也是幕啟之時!」。可見,詹森對英國脫歐一事,是期待已久。而這場從2016年6月份就開始的「脫歐之旅」,對英國來說,終於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 外媒稱英國脫歐後或與中國進入「蜜月期」:中國財大氣粗
    哈蒙德表示,倫敦證交所和上海證交所之間的互聯互通將加速最後籌備階段,同時雙邊還一致同意就兩國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的可能性進行研究。這位英國財政大臣還表示,兩國計劃啟動一項總額超過10億美元的雙邊投資基金,該基金將由前首相卡梅倫領導。英國出口融資部還計劃向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基礎設施項目提供高達250億英鎊的支持,就此雙方已經達成一致。
  • 倫敦人口30年來首度面臨萎縮
    倫敦人口30年來首度面臨萎縮[環球時報記者 甄翔]英國《衛報》7日報導稱,普華永道最新報告顯示,受新冠疫情衝擊,倫敦人口自1988年以來將首次下降。倫敦人口2020年達到創紀錄的900萬左右,而今年將減少30多萬人,終結過去30多年來的持續上漲勢頭。分析認為,新冠疫情期間城市居民生活面臨封城威脅,同時在家遠程辦公的勢頭方興未艾,居住在辦公室附近已非工作必要條件。
  • 脫歐過渡期這個月底結束!國際留學生這些方面受到大影響……
    3-及時更新PSW籤證政策: 2021年夏天及以後畢業獲得學位的學生,都將可以享受PSW籤證,包括因疫情需要部分學期(非全部)在海外遠程上課的國際學生。一旦英國脫歐,歐盟留學生福利流失,學費最高達到以往的2倍,獎學金等優惠政策也會隨之減少。
  • 疫情加劇脫歐未定 英國這個聖誕不輕鬆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疫情加劇脫歐未定 英國這個聖誕不輕鬆本周正值聖誕節,對海外市場而言或許會帶來一絲「清淡」,但對於英國來說,這個聖誕節並不輕鬆。據媒體報導,英國首相詹森緊急召開發布會,推出最新的防疫政策,倫敦等英國東南部地區將進入最新設立且更加嚴格的第4級防疫「封城」封鎖,並取消這些地區居民的聖誕聚會計劃。英國公共衛生署PHE的最新數據顯示,包括倫敦在內的英國東南部新冠感染迅速猛增。
  • 比英國脫歐更可怕?
    英國脫歐公投其中一個附屬效應是,也許成為美國大選風向球,目前美國共和黨由川普勝出,民主黨由希拉蕊力敗桑德斯,川普如果當選美國總統,未來的風險可能比英國脫歐更可怕。理由很簡單,外界總是認為英國脫歐會衝擊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殊不知近十幾年全球化的結果,倫敦成為全球資金炒作天堂,包括英鎊、房地產全數大漲,但經濟並沒有老百姓想像那麼好,因此,英國脫歐後若能讓英鎊與房地產價格降下來、經濟成長加速,對英國人民反倒是好事一件。問:如何看英國脫歐後的潛在骨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