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現場。
隨著草根球員楊政手起刀落,一記3分絕殺,「2020超級企鵝紅藍大戰」在一片驚嘆中落幕。
悄然間,由騰訊體育主辦的紅藍大戰已經走到了第五個年頭,提到這項傳統賽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明星雲集——因為文體圈大咖總是聯袂登場。
而在行業內部,更是將比賽作為「破圈」的典範——當新一年的紅藍大戰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時,外界猛然發現,比賽的競技魅力成為了最吸引人的一面。
場上對抗激烈。
就是衝著贏球去的
無論是顏人中頂著防守球員的壓哨3分,還是王鶴棣的歐洲步,讓粉絲們歡呼雀躍之際,也讓圈內人瞧出,明星們的比賽越來越像那麼回事兒了。
事實上,紅藍大戰一開場,現場解說楊毅就被驚到了:「藍隊用的是二三聯防,這在一般業餘比賽中很少看到……咦,紅隊也改用了二三聯防,雙方真的是衝著贏球去的。」
彼時楊毅還打趣,表示自己要在節間休息時候和兩隊主教練李群、鄭武通個氣,讓比賽打得鬆弛一些,這樣才能多進球。
很快,他發現自己的擔憂是多餘的,隨著雙方球員手感漸熱,孫毅的中遠投、李昀銳的強突都屢屢奏效。
雙方合影。
作為超級企鵝聯盟IP下最具關注度的終極賽事,紅藍大戰不乏綜藝和娛樂性,但同樣強調賽場上的熱血與競爭。而隨著賽事逐年的摸索和成熟,今年更是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今年的賽事從下午的最強3V3、《Super3:星鬥場》開始一路晉升至晚間的紅藍大戰,不僅賽制更為完善,以周銳、楊政為代表的素人球員也第一次出現在紅藍大戰的舞臺上。
這裡不能不提到9月10日上線的《Super3:星鬥場》,作為中國首檔全明星籃球競技真人秀,節目囊括了16位演藝圈明星,通過選手們參加訓練營的方式向觀眾們展現他們和籃球之間的故事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訓練營不是過家家,特訓中球員們不斷挑戰自我的極限,甚至會出現受傷、流血的情況,而當這些經過歷練的明星球員最終通向「紅藍大戰」的賽場,比賽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硬糖少女303開場表演。
明星們自己的籃球聯賽
這些在籃球場上揮灑汗水的明星球員,也都懷揣一個籃球夢。
中國內地男高音歌手馬佳被圈內調侃為「籃球交際花」,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只要沒有工作安排的時候,他就一件事——找人約球。
認識的不認識的,只要能一起打上球,他都樂意。而當陽澄湖人隊輸掉Super3決賽,馬佳懊惱了好一陣。
被稱為演藝界籃球「大魔王」的劉帥良這一次沒能打出水準,但他其實在比賽前一天突發急性腸胃炎,可以說是拖著病體堅持比賽。
一切就像王鶴棣說得那樣:「我喜歡籃球,這是我第三次參賽了,每一年我都會回來,參加紅藍大戰就像在打屬於我自己的聯賽。」
在紅藍大戰中,這些明星球員全無偶像包袱,和所有熱愛籃球的年輕人一樣,他們為了爭奪一個球摔得人仰馬翻,為了贏球傾盡所有,而這也是籃球比賽本來的模樣。
草根球員的舞臺
相比於明星球員通過籃球找尋自己的熱血與激情,那些素人球員更獲得了展現自我的機會。
作為紅藍大戰的前奏,最強3V3囊括了NBA 3X、JUMP 10、3V3黃金聯賽、路人王四大中國草根籃球賽事組成的隊伍,白晶憑藉精彩表現榮獲MVP,成功晉級紅藍大戰。
此外,楊政、周銳與劉書同也通過線上投票,憑藉超高人氣拿到直通紅藍大戰的入場券。
「以前很多草根球員只能將打球當做愛好,現在在街球圈打球也可以變成一項工作了。」命中絕殺3分的楊政興奮中也有感慨,他感謝「紅藍大戰」給了他們這樣的草根球員一個大舞臺。
而已經32歲的周銳坦言自己過去十幾年都是憑著熱血去堅持,而現在籃球大環境越來越好,紅藍大戰這樣的賽事更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籃球。
雖然身份不同,但在同一塊球場上,路人王並不會讓著明星球員,白晶的上籃、楊政裡突外投都使出渾身解數,但一場比賽下來,周銳頗有些意外,「一開始覺得藝人不怎麼會打球,結果他們都打得不錯,比如王鶴棣,打得真挺好的。」
無獨有偶,李群指導在點評《Super3:星鬥場》的比賽時也著意提到:「(王鶴棣)這個球員打得很聰明,效率高,不佔球權,是賽場上最讓人喜歡的那一種類型。」
比賽現場致敬抗疫英雄。
「把球傳起來,比賽就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明星選手和草根球員,當日的比賽地廣州體育館還有另一群人閃亮登場。
中場休息時,中國籃球名宿鄭武、李群分別帶領南方醫科大學援鄂抗疫代表隊進行了3V3公益球賽。賽後,前中國男籃主帥王非為抗疫英雄頒發特製球衣,廣州少先隊員代表也將親手繪製的「最美防護服」送給他們……
可以說,「2020紅藍大戰」能夠如約而至,這是中國抗疫成果的一個最直觀體現,本屆紅藍大戰的主題也為「敬上場的人」——正是有了那些在抗疫第一線奮戰的人們,我們才能看到紅藍大戰中上場球員的精彩表現。
而這些醫療工作者從抗疫前線來到籃球賽場,他們同樣全力以赴,打出了自己的風採。這一刻,在廣州體育館的籃球場上只有一種人——熱愛籃球的人。
本屆紅藍大戰的主題為「敬上場的人」。
隨著2020超級企鵝紅藍大戰的成功落幕,這項傳統賽事獲得了進一步升級,經歷過打磨的明星球員更加專業,素人球員則找到了晉升更大賽事的通道。
而整個賽事的競技水平繼續攀升,對於現場觀眾和線上的粉絲而言,獲得的是更好的觀賽體驗,他們未來會有更大的觀賽甚至參與籃球運動的渴望。
回眸現場,李群指導在解說席上的一段話頗具象徵意義,「籃球場上需要的是傳遞,把球傳起來,比賽就有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