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4月8日訊(通訊員 王潔 記者 劉丹)當愛國情懷滲入骨髓,自身安危就會置之度外;當湘雅精神融進血液,個人利益就會拋在腦後。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不僅「守湘盡責」,還挺身而出,派出了4批142名白衣戰士馳援湖北。他們義無反顧地奔赴救治一線,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湘雅精神」,表達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無限熱愛。
湘雅醫院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
「公」字當頭,最快速的「逆行」
早在1月21日,在對當地病情尚不明確的情況下,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主任委員、湘雅醫院感染科教授吳安華毅然踏上北上列車,成為湖南首位支援武漢的醫療專家。那一張逆行的車票,感動了整個朋友圈。
1月26日,湘雅醫院在接到國家衛生健康委任務後迅速徵集隊員,30分鐘之內就有21名醫護人員志願請命。僅僅3個小時,5位具有豐富連續血濾經驗的重症護理專家集結完畢,赴武漢支援收治患者最嚴重醫院之一的金銀潭醫院。
2月6日晚接到國家衛建委通知後,湘雅醫院在1個半小時內就組建了一支由30名醫生和100名護士組成的國家醫療隊。12小時內完成培訓,第二日下午啟程,這支醫院歷史上外出執行援助任務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支醫療隊,此行的任務是馳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重症病房。
2月28日,湘雅醫院再次排除第四批6名醫護人員,加入湖南省第十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奔赴黃岡抗擊疫情。
「從醫第一節課,我們學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詞『彼有急需我接濟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說,「當國家有號召,人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湘雅人責無旁貸要衝到最前線!」
這,就是湘雅速度。
這一速度源於「公」字當先的湘雅精神的浸潤,也得益於醫院黨委的號召。各黨總支、黨支部和廣大黨員幹部積極響應,紛紛請戰前線,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作為感染病學黨支部書記,吳安華教授身先士卒;第二批5位隊員臨行前寫下入黨申請書,「像共產黨員一樣去戰鬥」;第三批隊員更是超過70%都是黨員。
湘雅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迅速成立前線黨總支,堅持疫情防控、支部黨建兩不誤,得到了國家衛生健康委直屬機關黨建工作簡報的點讚。
「全院各黨總支、黨支部要發揮堅強的戰鬥堡壘作用,廣大共產黨員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我們必須身先士卒、戮力同心,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和人民健康保衛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黨委書記張欣表示。
第三批醫療隊前線再誓師。
嚴謹求實,「湘雅模式」提供重要參考
越是緊急的時刻,越是考驗隊伍的戰鬥力和執行力,而這些力量的源泉,來自湘雅百餘年的優良傳統和嚴謹求實的湘雅精神。
身處陌生環境尤其是未知疫情,剛接手病房就是滿負荷運轉,第三批醫療隊的壓力著實不小。為應對「戰時」應急狀態,在領隊錢招昕等專家的指導下,醫療隊迅速建章立制,成立核心管理團隊,設置醫護分組,實行層級管理。
及早治療、聯合會診、專人負責,作為醫療隊醫療組長兼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湘雅重症病房主任,潘頻華教授將湘雅在湖南總結出的經驗逐步運用到了當前的工作中,並初顯成效。
「病人管理責任到人,病人從入院到出院都是由一個固定的醫生組包幹,這樣醫生能夠更清晰地掌握患者病情,實現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湘雅病房醫生組組長之一、感染病科副主任黃燕教授對此深有體會。
個人防護規定、進出隔離艙流程與監督崗位規定、職業暴露應急方案、隔離區護理工作規範、臨時病區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疑難病例與死亡病例討論制度……醫療隊因地制宜迅速制定系列制度,按照湘雅傳統嚴格落實。
這些舉措得到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醫療救治醫務工作簡報》的充分肯定,並在駐地醫院全院推廣。
第三批醫療隊管理團隊會議。
實踐探索出來的經驗,是醫務人員最急需的指導標準,湘雅人加班加點,把經驗總結成專家共識和指南,在全國進行推廣。
抵達當天,吳安華就與其他專家鏖戰一整夜,1月22日,《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就發布了,成為前線醫護人員防止感染的「教科書」。隨後,吳安華教授又發布了《新冠肺炎醫療隊駐地感染防控探討》,從管理制度設計、上下班乘車注意事項、駐地生活要求、醫務人員感染監測等對醫療隊駐地感控工作提出建議;
潘頻華教授作為第一通訊作者,牽頭編寫了《成人重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氣道管理推薦意見(試行)》,幫助一線醫務人員改善對患者的氣道管理、降低感染風險、提高治癒率;
張麗娜教授牽頭執筆撰寫了中國重症超聲研究組、中華醫學會重症分會的《基於重症超聲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建議》,推廣重症超聲技術的應用,並在國際重症醫學權威雜誌上在線發表了letter,首次向國際同道推廣了新型冠狀病毒肺部超聲影像學特點,運用肺部超聲指導COVID-19患者的診治經驗,為阻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國際流行貢獻湘雅力量。
勇往直前,堅守在最危險的「戰場」
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危險在前,卻仍然堅守在最危險的「戰場」。
金銀潭醫院的5名隊員全部申請去了ICU,那裡都是病情極不穩定的危重患者,隨時都可能需要搶救,一個人負責3到6個床位,每班工作時間8到10個小時,這是湘雅人的勇於擔當;
第三批醫療隊2天收治100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這些患者的年齡基本都在60歲以上,將近一半超過70歲,年齡最大的93歲,大多合併慢性病,不到一周就有首位患者順利出院,這是湘雅人硬核作風;
黃岡的6名戰士在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出徵,堅守到「四類人員」全部清零、幫助黃岡市中心醫院恢復正常醫療秩序再返程,踐行「不獲全勝,決不言退」的錚錚誓言,這是湘雅人的慎終如初。
在湘雅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臨時黨總支的引領下,在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下,上至年過半百的主任,下至入行不久的年輕護士,身陷疫區奮勇爭先,面對風險毫不退縮,一個個順利撫平剛開始時的緊張情緒,克服對家中親人的不盡牽掛,適應隔離艙內高壓環境,全身心投入到救死扶傷的工作當中。不管是床旁血液淨化,還是上呼吸機、插胃管,在風險高、難度大的診療操作前,湘雅人都衝鋒在前。
第三批醫療隊專家為患者治療。
這是一場分秒必爭的戰鬥,更是一場勇氣和智慧的較量。
凌晨3點剛睡下,劉志勇副教授和張麗娜教授就被病房的電話驚醒了。原來,患者已經呼吸困難,必須氣管插管上呼吸機,而這是導致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最大的操作之一。此時,劉志勇站了出來,有條不紊地完成了氣管插管。但患者又出現了休克血壓,必須從中心靜脈給血管活性藥物。劉志勇毫不猶豫選擇了操作者感染風險更高、但患者併發症更少的操作。因為,作為共產黨人、作為湘雅人,就應該衝在最危險的地方。
湘雅人的勇,既是「湘雅精神」的沉澱,更有著充足的底氣和堅強的後盾。
5天時間完成對30支醫療隊、近4000人的培訓、目前無一人感染,為醫務人員建起了一道道堅實的「防火牆」,這是吳安華教授的湘雅實力,也是醫療隊的堅強後盾。
「大部分時候,既沒有會場,也沒有話筒,站著『幹吼』。沒有投影,就把事先準備好的PPT發到他們手機裡。」一張工作照中,吳安華穿著衝鋒衣、球鞋,戴著口罩,手拿著大喇叭,站在戶外一個樓梯上講課。一米開外,圍了一圈圈的醫護人員。
就這樣,年近60、心臟裝了3個支架的吳安華教授,培訓了1.5萬名醫務人員,無一人感染,為「創造全國支援湖北醫療隊員4.2萬餘人無一人感染的『中國奇蹟』」做出了突出貢獻。
3月5日,吳安華教授與錢招昕副教授、李麗副主任護師、李湘湘護師共同被授予「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吳安華教授為醫護人員培訓。
生死較量,救治最危重的患者
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儘早選擇合適的氧療模式、及時識別潛在危重症患者、開展重症救治技術、成立臨時ICU集中管理、個體化中醫辨證施治、就地取材解決護理需求……湘雅人想盡一切辦法,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一名嚴重心衰、呼吸困難的血透患者急需做床旁血液透析治療(CRRT)。面對陌生型號的機器,憑著一個上午的視頻自學和平時紮實的操作基礎,第三批醫療隊隊員腎內科陳磊和黃忠華半小時左右就把機器預衝好了,在肖湘成教授和彭張哲副教授的指導下開展了及時的治療,患者的症狀明顯好轉。
第三批醫療隊護理老師們更是就地取材,變身「發明家」解決護理需求。自製便壺,解決患者需去廁所小便帶來的風險;自製體位墊,解決患者俯臥位通氣的體位擺放問題;自製通路標籤,解決危重患者管路繁多帶來的安全隱患。
因地制宜小發明,自製尿壺(左上),管道標識牌(右上),約束帶(左下),俯臥位用具(右下)。
「我們希望能通過預警化解相關風險,儘量避免患者病情惡化,而不是等到病情變化時再去搶救。」重症醫學科主任張麗娜教授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她特意協調了一臺床旁重症超聲,以便做到提前發現潛在的危重症患者、動態觀察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第三批醫療隊常規開展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重症心肺超聲、經皮氣管切開、床旁纖支鏡檢查、CRRT、俯臥位通氣、雙重血漿分子吸附技術治療等重症救治技術,並根據病人病情特點、基礎疾病情況實行個體化、精準化治療,嚴格執行「一人一策」,中醫藥(含成藥)治療比率達100%,全力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第三批醫療隊專家成功開展第一例經皮氣管切開術。
55天的堅守,第三批醫療隊累計收治患者157人,其中病危患者佔16%,病重患者佔84%,治癒出院118人。
65天的奮鬥,第二批援助金銀潭的5名白衣戰士護理危重症患者220多例,實施CRRT治療700多小時,ECMO護理240多小時,實施腸內營養100多例次,協助實施俯臥位通氣50多例次。
32天的攻堅,第四批6名湘雅人與湖湘同行們一起交出了一份飽含心血和汗水的成績單:累計治癒出院確診患者607人,實現了提高患者救治率、縮短患者住院日、確保醫護人員平安回歸這3個目標。
第二批醫療隊員為重症患者做護理(左),第四批隊員互相檢查防護服穿戴(右)。
大愛無疆,與「湘雅家人」共待櫻花爛漫時
這裡,是與病魔較量的戰線,每天都進行著生死博弈,但更孕育著希望。
「出院後,我要帶很多鴨脖子和熱乾麵來湘雅醫院看你們。」「我知道你們是湘雅的醫生,是最強的。我們國家有你們這樣一批白衣天使,是國家的驕傲、是患者的福音。」在武漢協和醫院,患者的真情實感和肺腑之言,驅散了湘雅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隊員連日來的疲憊和焦灼,也是對於他們作為「臨時家屬」的最大安慰。
在疫情特殊時期,新冠病房患者的親屬因為需要隔離、或者已經被隔離,而不能與親人建立有效的溝通。面對渴望得到更多關愛的重症患者,湘雅醫院聯合武漢協和醫院成立了一支以關愛患者心理和生活的「臨時家屬」護理隊伍。每個患者都有1名護士作為「臨時家屬」,無論是心理疏導、健康教育,還是生活需求,護士都會給患者以家人般的關心和幫助。
當患者沈奶奶提出想見見在ICU病房接受治療的老伴時,護士吳宇為她錄下「加油」視頻,通過ICU病房的醫務人員送到了爺爺的床邊,通過「告白接力」鼓勵兩位老人;把自己都稀罕的水果帶給患者薛阿姨,鼓勵她多下床活動,有空的時候聊聊家常,護士周藍與薛阿姨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出於對她的保護,薛阿姨還多次提醒周藍離她自己「遠一點」。
第三批醫療隊首位出院患者。
雖然隔離病毒,但愛,卻越來越近。
「我在金銀潭護理的病人,他們自己受著病痛折磨,卻常常不吝於給我們一個微笑,一個大拇指,在疾病和死亡面前,醫患是由生命串聯的特殊朋友,大家彼此信任,互相體諒,我們願意用自身的職業能力與素養架起拯救生命的橋梁,而這過程我們將和他們一起走過。」支援金銀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護士朱戀在戰地日記中寫道。
穿過厚厚的防護服,心,緊緊連在一起。
他們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同樣是父親母親,是丈夫妻子,也是兒子女兒。在當好「臨時家屬」的同時,他們也十分掛念自己的家人。
今年「三八」婦女節,護士吳宇隨口許下了一個心願:「我希望我崽的偶像梅西可以送他一件球衣,助力他成為國家青訓隊隊員」。不曾想,這個願望竟然成真了,阿根廷足協中國辦公室給孩子寄來了梅西牌愛心大禮包。
一名隊員在日記的結尾寫道:在這裡,我們能時刻感受到「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帶給人的幸福感,也能感受到被愛包圍的感覺,我們用實際行動傳承和踐行著前輩們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懷揣初心,與善同行。願我們能夠如願相約在櫻花燦爛的季節,共賞一樹繁花!
這,也是湘雅人共同的心願。
第三批醫療隊返程前合影。
從1906年建院之初的防治白喉和天花,到1941年的制止霍亂流行、使近5萬人倖免於難,到2014年牽頭組建中國(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醫療隊,取得了「打勝仗、零感染、全治癒」的好成績,再到此次4批醫療隊142名白衣戰士馳援武漢。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湘雅人一次次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就是因為「湘雅精神」已融進了血液、滲入了骨髓,築起了阻擊疫情的「精神抗體」,也必將築起一道道濟世救人、護佑蒼生的堅固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