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千古名篇。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句更是家喻戶曉。嶽陽樓也因此成為了名勝古蹟。如此優秀的篇目,家長們為何要求從中學課本中移除呢?究竟是什麼引發了眾人爭論?
爭議一是「滕子京」
滕子京是範仲淹的好朋友,當時改修嶽陽樓就讓範仲淹著文記錄此事。於是範仲淹在《嶽陽樓記》文章開頭說「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意思是說正是因為滕子京,巴陵郡政治面貌良好,百姓生活安樂。
家長爭議的是滕子京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為官不清廉,挪用公款的形象。滕子京被發現貪汙後趕緊銷毀證據,最後被貶官。滕子京在做官期間的功績不可磨滅,但是小孩子不應該去學習滕子京的品行。
家長們認為範仲淹在讚美貪官滕子京,這會給孩子們一個錯誤的價值觀導向。但其實範仲淹大部分篇幅是在寫景和勸誡友人,希望做官能夠把百姓放在心裡。實為勸誡,並不是讚美。
爭議二是「真實性」
範仲淹從未到過嶽陽樓,只是應好友的要求而作此文,家長認為《嶽陽樓記》不具有真實性,這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嗎?。
語文課本看重文章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文中景物描寫「浩浩蕩蕩」的壯闊;「春和景明「的喜悅之情;」陰雨霏霏「的悲傷之情。
範仲淹以身作則,是一個愛國詩人,在文中託物言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人生態度,告訴我們人不應該被外物所奴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告訴我們我們要做一個有氣節的文人,心懷國家。這些思想內涵對每個時代的人其實都具有警示意義。
家長對《嶽陽樓記》的爭議其實反映出家長關注孩子教育,這是一件好事。家長擔心滕子京的負面形象會給青少年帶來不好的影響,樹立錯誤的價值觀。但是這其實是範仲淹在告誡孩子們要學習古人的胸懷。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明辨是非,也讓孩子學會對待事情要有探索精神,不能以一概全。
這樣看來《嶽陽樓記》有其特有的文學價值,也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還能教會孩子努力探索,明辨是非,可以保留在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