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嶽陽樓記》|家長為什麼建議把千古名篇移除中學教材

2020-12-23 當歸閱讀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千古名篇。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句更是家喻戶曉。嶽陽樓也因此成為了名勝古蹟。如此優秀的篇目,家長們為何要求從中學課本中移除呢?究竟是什麼引發了眾人爭論?

爭議一是「滕子京」

滕子京是範仲淹的好朋友,當時改修嶽陽樓就讓範仲淹著文記錄此事。於是範仲淹在《嶽陽樓記》文章開頭說「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意思是說正是因為滕子京,巴陵郡政治面貌良好,百姓生活安樂。

家長爭議的是滕子京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為官不清廉,挪用公款的形象。滕子京被發現貪汙後趕緊銷毀證據,最後被貶官。滕子京在做官期間的功績不可磨滅,但是小孩子不應該去學習滕子京的品行。

家長們認為範仲淹在讚美貪官滕子京,這會給孩子們一個錯誤的價值觀導向。但其實範仲淹大部分篇幅是在寫景和勸誡友人,希望做官能夠把百姓放在心裡。實為勸誡,並不是讚美。

爭議二是「真實性」

範仲淹從未到過嶽陽樓,只是應好友的要求而作此文,家長認為《嶽陽樓記》不具有真實性,這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嗎?。

語文課本看重文章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文中景物描寫「浩浩蕩蕩」的壯闊;「春和景明「的喜悅之情;」陰雨霏霏「的悲傷之情。

範仲淹以身作則,是一個愛國詩人,在文中託物言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人生態度,告訴我們人不應該被外物所奴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告訴我們我們要做一個有氣節的文人,心懷國家。這些思想內涵對每個時代的人其實都具有警示意義。

家長對《嶽陽樓記》的爭議其實反映出家長關注孩子教育,這是一件好事。家長擔心滕子京的負面形象會給青少年帶來不好的影響,樹立錯誤的價值觀。但是這其實是範仲淹在告誡孩子們要學習古人的胸懷。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明辨是非,也讓孩子學會對待事情要有探索精神,不能以一概全。

這樣看來《嶽陽樓記》有其特有的文學價值,也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還能教會孩子努力探索,明辨是非,可以保留在課本。

相關焦點

  • 有家長建議將《嶽陽樓記》移除教科書,只因提到滕子京,有理嗎?
    說到《嶽陽樓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範衝淹出生於公元989年8月,從小就對詩詞歌賦格外喜愛,慶曆六年(1046年),創作出《嶽陽樓記》,在文章裡表達出的愛國之情現在看來都非常令人震撼。所以大家回顧歷史文人時,範衝淹的文學素養在大家看來還是保留至一定的地位的。這麼優秀的作品自然也會得到廣泛流傳,範衝淹的《嶽陽樓記》也不例外。
  • 範仲淹《嶽陽樓記》| 名篇誦讀 原文譯文 書法欣賞
    《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嶽陽樓所寫。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心曠神怡」、「氣象萬千」、「政通人和」等名句成語,均出自這篇300餘字古文中,不愧為千古名篇。
  • 範仲淹:我從沒去過嶽陽樓,但《嶽陽樓記》我寫的
    歷史上有一些非常匪夷所思的事,就好比你在中學的時候,一定會被要求背這樣一篇課文《嶽陽樓記》,開篇就是「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當初上學的時候簡直被這篇文章折磨到禿頭。這件事就是:範仲淹壓根就沒去過嶽陽樓!這篇《嶽陽樓記》純屬是範仲淹信口胡說的!怎麼樣,聽了這件事你是不是更崩潰了?他連嶽陽樓都沒去過,就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流傳百世到現在竟然還要我們熟讀背誦?文豪不愧是文豪啊,閉著眼寫寫能妙筆生花!
  • 嶽陽樓記
    北宋名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千古名篇,盡人皆知。
  • 範仲淹《嶽陽樓記》原文、譯文、賞析:千古名篇,人生必讀
    範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史稱「宋朝第一人」。
  • 家長提議將《嶽陽樓記》移出語文教材,只因提到一個人,有理嗎?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範仲淹《嶽陽樓記》。 這篇傳世名作,是一篇為重修嶽陽樓寫的記,歷經數百年,《嶽陽樓記》在諸多的文學當中脫穎而出,然而被選入教科書時,卻有家長建議將它刪除,因為裡面提到了一個人,這個人自然就是滕子京。
  • 因提到滕子京這個人,家長提議將《嶽陽樓記》移出課本?合理嗎
    引言《嶽陽樓記》是中學課本中的經典篇目,但是前一段專家們經過研究決定應該把嶽陽樓記這篇文章從中學課本中移除,一時間引發眾多熱議。很多人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十分優美,在文學上有很大的造詣,不應該移除。但是很多家長認為這篇文章雖然文字優美,但是不符合歷史事實,所以應該移除,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專家們做出這樣的決定呢?一、此文的來由眾所周知,這篇文章是範仲淹所作,範仲淹是個好官,一生都為國家操勞。他從不想享樂,面對處於危局中的國家,他願意付出一切。
  • 寫出了《嶽陽樓記》的範仲淹,為何不是唐宋八大家?
    相信許多人在接觸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會覺得這個範仲淹既然那麼的強悍,為什麼沒有拿到進「唐宋八大家」這個圈子的門票呢?明朝洪武年間,朱右編選韓、柳等人的文章為《八先生文集》,估計當時他也就編了這八個人的散文集,其他的一時沒編進去,類似於現代語文課本,選誰的和不選誰的也是個說不清的活。
  • 【原創作品】《嶽陽樓記》中的範仲淹與滕子京|山水
    《嶽陽樓記》中的範仲淹與滕子京 文/ 山 水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而且甫一竣工,騰子京就給當時全國最負盛名的三位文章大家歐陽修及同科好友範仲淹及尹師魯寫信,言之鑿鑿,情真意切,從政治和民生高度,從文旅融合的時代改革的施政層面請他們為修緝一新的洞庭湖新地標嶽陽樓「屬予作文以記之」。
  • 湖南80後作家張一一,叫板範仲淹《嶽陽樓記》,親筆寫了篇《新嶽陽...
    嶽陽樓記,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美文名篇,是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古文名篇。因文辭優美精絕,入選語文課本,並成為必背之名篇。 《嶽陽樓記》,全文共368個字,主要描述的是洞庭湖旁嶽陽樓的景致。其中對人生的哲思和拷問,也是文章的高原所見。
  • 李清照模仿範仲淹,寫下一首詞,不料千古流傳,還被選入教材
    正是如此充滿無私和信念的言語,才讓世世代代的儒生士子向著光明,致使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代代延續,民族的脊梁,便是因為範仲淹這般的人,從而堅韌正直。范文正公,他當之無愧。守邊疆,範仲淹則是名將;居廟堂,則是名臣;處江湖,他又成了一位博學才高的書生,《嶽陽樓記》、《漁家傲·秋思》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篇。
  • 名篇朗誦 | 範仲淹: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 文/範仲淹,朗誦/宮學敏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有家長建議把《嶽陽樓記》移出課本,只因提到滕子京,有道理嗎?
    皇佑元年,範仲淹在杭州任職期間親自出資購買良田資助範氏族人,自己晚年卻窮困潦倒。明道二年,他更是親自勸諫仁宗京東和江淮一帶賑災。這一切的一切無不體現了他在《嶽陽樓記》中所寫的那樣:「先天先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過,近年來有一種論調卻是出乎人的意料,那就是有些家長建議將範仲淹所寫的《嶽陽樓記》移出教科書。
  • 《嶽陽樓記》:範仲淹和滕子京到底有多鐵?|文明之聲
    中國文明網「知史明道」訂閱號推出「文明之聲」專欄,今天與您分享範仲淹的經典名篇《嶽陽樓記》及背後的故事。向上滑動閱覽《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 範仲淹最強背誦天團成員,其嶽陽樓記廣為傳頌,卻因滕子京遭質疑
    最強背誦天團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團隊,而是同學們對於那些作品需要背誦的文人的"暱稱",範仲淹就憑藉《嶽陽樓記》成功加入這個團隊。 範仲淹向來心懷天下,從他《嶽陽樓記》中的憂國憂民思想就可以看出,他不僅心繫百姓,而且忠於皇上。從慶曆變法開始,範仲淹就向皇上提出了十項改善措施,後人也稱之為慶曆新政。
  • 花洲四部曲 ▏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從花洲書院傳唱千年!
    ——題記970年前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範仲淹站在百花洲畔,遙望洞庭,思緒萬千,於是高聲吟誦: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嶽陽樓、、、、、、然而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此,一篇文情並茂、氣勢磅礴的《嶽陽樓記》從花洲書院響遍天下,傳千年而不衰。
  • 範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但沒有到過洞庭湖,是真的嗎?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的名篇,但文中所寫洞庭之景是不是範仲淹親眼所見,歷來極具爭議,至今沒有定論。01《嶽陽樓記》的緣起:範仲淹勸諫朋友之作關於《嶽陽樓記》的緣起,範仲淹在文中已有所交代: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乃重修嶽陽樓……屬予作文以記之。
  • 範仲淹一篇文章,讓國人誤解千年!
    要說範仲淹的文章,最出名的莫過於中學課本裡的那篇《嶽陽樓記》。
  • 鄭鑑峰:千古「名著」嶽陽樓
    今天登上嶽陽樓,我們仍可以穿越歷史時空,再次品讀到當年孟浩然、賈至、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眾多歷史上的著名大詩人、大詞家在參訪嶽陽樓時,當場留下的許多妙意精深、文採卓著的名篇佳作。特別是杜甫的《登嶽陽樓》那首:「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
  • 範仲淹: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作者:範仲淹(宋)朗誦:雲捲雲舒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