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騎不可變速自行車VS馬拉松世界紀錄,條件一定是前者以後者的路面狀況騎行,否則如果是一路下坡,無須外力即會向前的自行車明顯佔據絕對優勢,誰騎都輕鬆。但下坡對跑步帶來的速度加成顯然不會有自行車那麼大。
羅列一些數據和必要的前提,相信會幫助諸位對得出「能or不能」的答案有更嚴謹推斷——這本身是個開放式問題,個體/單車差異巨大,不存在所謂的答案。
首先是馬拉松世界紀錄:
目前男子馬拉松世界紀錄是基普喬格在2018年柏林馬拉松跑出的2小時01分39秒。
鑑於男子頂尖選手都有領跑員以及更前方的引導車,且沒有其它選手阻礙,可以認為他們最終跑完的距離是非常接近42.195公裡的。同樣,馬拉松賽道按最短距離原則測量,選手絕對無法超「近道」——假設面對前方幾個連續彎道而選擇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抱歉,馬拉松賽道的42195米就是以這個原則測量出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基普喬格馬拉松世界紀錄跑過的真實距離,可能稍稍比42195多一些,但也不會超過太多,就以42200米來計算好了。
而一條標準的、成績能被認可的馬拉松賽道還有其它諸多線路要求。比如,
線路主體應是人工鋪設路面——即,賽道以水泥、石板、柏油、塑膠路面為主,泥地、碎石、沙灘等軟質路面儘量短最好沒有;
起、終點海拔高度差不超過每公裡1米——即,賽道不能是以緩坡(尤其是下坡)存在;
每百米高低落差不能超過3米——即,不能存在坡度過於誇張的上下坡;
起、終點之間的直線距離不應超過賽道總距離的50%——即,筆直的直線公路總距離要少於21公裡,等等。
基普喬格創造紀錄的柏林馬拉松是符合上述賽道路面條件的。
所以,我們總結一下:
成人騎不可變速自行車想要打破馬拉松世界紀錄,需要在符合上述條件的人工鋪設路面,在2小時01分39秒內騎行完至少42200米。折算下來,平均每公裡用時約2分53秒,平均20.81公裡/小時的時速。
這樣2小時出頭的騎行,中間興許會有痛苦的上坡(不可變速自行車騎上坡可能要比跑步更辛苦)、興許會有佔便宜的下坡(自行車自己就會走甚至還加速了),但都在一個較為合理的數量內,對最終時間影響不會太大。
接下來是成人騎不可變速的自行車:
好車壞車顯而易見對速度的加成太大了。這裡就以身邊最為常見的共享單車,摩拜單車為例。
摩拜自行車更新過好幾代,最初非常難騎的是軸傳動摩拜,後來又有相對要好騎很多的鏈條傳動摩拜——它們都符合不可變速的要求(後來摩拜又推出變速車,不過下面數據發布時尚未有變速車,故數據只代表不可變速的摩拜):
摩拜單車正好曾經也發布過用戶的騎行數據——但與馬拉松有諸多前設條件不同,摩拜騎行畢竟是用戶自由使用不設限的,這些數據僅僅只能作為參考。
因為共享單車誕生之初就是為解決「最後一公裡」的出行問題,註定用戶不會長時間的使用。而且使用環境基本都是城市,有諸多交通因素影響——再快的車速,中間碰上幾次紅綠燈,平均速度就會降的非常之多。
北京的騎行數據,摩拜用戶平均騎行速度為8.5公裡/小時。其中最快的群體是60歲以上的成年男性(退休老大爺),平均騎行速度達到了10.9公裡/小時,平均騎行距離也是最長,3.2公裡。
另外一點,北京老大爺最多用車的出行時間恰好避開了上下班高峰,即非交通繁忙時段,所以受到交通擁堵因素影響也最小,可以看成存在中間停頓(如遇到紅綠燈)情況下,成年男子城市騎行均速的一個參考。
對比其它城市,濟南是騎行最快的城市,平均速度為6.2分鐘/公裡。換算一下平均9.09公裡/小時。
可以看到,以摩拜單車提供的部分可參考騎行大數據——
假定一成年男性,在城市騎行摩拜這種不可變速的自行車,且有停頓(紅綠燈)的情況下,相對不太費力的騎行平均速度約為10公裡/小時。
那假設稍微用點勁不那麼「悠閒」的騎行呢?摩拜的數據,軸傳動的摩拜,一般城市路況下,平均速度15公裡/小時左右,最高28公裡/小時左右;鏈條傳動摩拜,一般城市路況,平均速度20公裡/小時左右,最高37公裡/小時左右——這個均速依然是以較短使用裡程為前提,拉長到10公裡甚至42公裡的馬拉松距離,平均速度只會更低。
即,這裡作一個不太嚴謹的估算:
如果以不可變速的摩拜騎行,在滿足馬拉松賽道要求的路面上,想達到馬拉松世界紀錄的速度(20.81公裡/小時)騎行,並非是一件太悠閒的事。
而如果保持這個速度騎行上整整42公裡,即以超20公裡/小時的速度巡航上兩個小時,難度又會大不少。
以更為好騎的鏈條傳動摩拜Lite為例,齒比使用的是36T-16t(即牙盤36齒,飛輪16齒),與多數普通自行車相似。當以馬拉松世界紀錄的速度騎行時,踏頻估算一下需要達到/接近80rpm(即每分鐘腳踏做圓周運動的次數),可以想像一下大概長時間騎行下來對體能和肌肉是怎樣的考驗程度。
——這裡如果單獨拎出個體,諸如題設的「成年男子」是經常有體育鍛鍊身體極佳的,這樣速度的騎行可能不在話下。但把樣本放大到整個成年男子群體,打破馬拉松紀錄的比例也許未必那麼高。
最後補充一個更為主觀的數據——
不少騎行社區經常有周末中長距離的騎行組織活動,一般定義的「休閒騎」距離在50-100公裡左右,參與者多數為可變速山地車(休閒騎的高端公路車往往不太常見),平均速度基本在20公裡/小時左右。這個平均速度因受中間休息/交通影響,實際騎行中的速度基本會在22-27公裡/小時。
這類民間騎行愛好者組織的活動,一般要求參與者有一定騎行經驗,如完成過至少50公裡的騎行,可視為在普通人裡至少中上的騎行水準/能力。
不少騎行社區會把單次騎行超過50公裡、100公裡、200公裡作為騎行愛好者入門、初階、進階的門檻要求,對應的,馬拉松42公裡的長度/連續2小時的騎行對於騎行愛好者而言算是個比較入門的考驗。但至於這類「騎行愛好者」在人民群眾中佔比多少,是否可以代表「成年男子」就很難界定了。
至於定義「拉練」的騎行活動組織,平均速度則往往能達到30-35公裡/小時,已經算普通人中較快的水準了,當然他們的單車也會比「不可變速的自行車」要快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