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Siker的第6篇內容」
一篇YC對年輕人講述為何不開始創業的文章
分享給大家
引.Y Combinatorc創始人Paul Graham在文章 中講述了你可能不去創業的16個理由(16+1有花絮),並剖析了每個理由背後真正的原因。不管創業與否,其中的表述都非常具有啟發。
Manage your own life just like manage the startup.
把你的人生像創業一樣經營。
不如我們把[創業]替換為[開始做你一直想做的事],去思考作者的表述。
1. 太年輕(Too young)
世界平均創業年齡在27歲左右,這顯然比很多人想像中的更年輕。
我們怎麼定義一個是否年輕?我們知道18歲是一個人成為[成年人]的年齡,但很顯然,不是所有人在過了18歲生日之後突然變成[成年人]。
從現實意義來看,一個人是否年輕,是不是一個所謂成熟的[成年人],如果只是以年齡來判斷,是非常不準確的。
那麼,如何定義一個人是[成年人]呢?這裡提供了兩個參考。
其一,是否還留有小孩的本能反應。當被要求做一件困難的事情或被困在一個複雜的窘境裡時,小孩會哭鬧著說「我不行」而跑開。可以說每個小孩都有一個萬能的按鈕,叫[我還是個孩子],只要按下,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避開困難。
其二,是否可以坦然面對質疑和挑戰。當被他人質疑時,小孩會更傾向於承認他人的權威。比如當有人說「你這個想法太傻了」,小孩會羞愧地夾著尾巴跑掉。而[成年人]則會淡然地直視那個人,然後發問「是嗎?你為什麼這麼想?」
2. 沒經驗(Too inexperienced)
獲得經驗最好的方式就是開始做。
一個已經適應了正常上班的人,會習慣於乖乖聽從領導給安排的任務去做事。從這種狀態扭轉到自主創業,往往更加困難。
即使失敗,你也會比上班學到的更多。
3.決心不足(Not determined enough)
決心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但,你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決心?Larry and Sergey在創建Google之前甚至沒有想過他們最終要建立一個公司。但他們也沒有成為溫順的小研究員,反之,起手做起了自己的項目。
當你更傾向於不聽從其他人的建議,堅持做自己的事情時,那你已經足夠有決心了。
4. 不夠聰明(Not smart enough)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擔心自己不夠聰明,那你就不是不夠聰明的人。
創業不需要有多聰明,更需要持之以恆的勤奮。
5. 不懂生意(Know nothing about business)
比起懂得做生意,懂得如何做出人們想要的東西更重要。
當你做出的東西得到了人們認可,生意會變得非常簡單。
如果沒有好產品,最明智的商業模式,也無法幫到你。
6. 沒有合伙人(No cofounder)
如果沒有合伙人怎麼辦?去找一個。如果你周邊沒有有意願一起做事的人,那就去有願意一起做事的人的周邊。如果沒有人願意依你的想法做事,那就一起換個想法。
多交朋友,發現潛在的合作夥伴,儘量保持聯繫,他們可能會在某一天幫你實現夢想。
7. 沒有創意(No idea)
大部分公司在創業過程中都改變了最開始的創意。
創業的人比創意本身更重要。
你不知道其他人也有同樣的困擾。
如何獲取創意?一個好的創意想法往往都來源於你自己。看看你的生活中有什麼是缺失的,希望得到什麼,那你就去提供它,無論這件事多麼私人。
一個應用很窄但真實的創意要比應用廣泛但假想的想法更有價值。
8. 沒有創業的空間(No room for more startups)
總有人覺得創業機會很少而且是有限的,這是一個謬論。
幾乎所有人都在為滿足人們需求而工作,創業公司也不例外。比起組織龐大,管理複雜的大公司,創業公司的效率更高,尤其在發達的網際網路時代。
人們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聚焦於個人,機會只會越來越多。
9. 拖家帶口(Family to support)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在這個階段,你可能需要做好對各種風險的應對。
如果你真的想做,可以從諮詢類的公司做起,再逐步轉向產品,或者直接加入一個創業公司。但你可能不會再有機會創建像Google一樣的公司。
想創業,要趁早。
10. 財務自由(Independently wealthy)
你已經財務自由了為什麼還要創業?
創業可以跟一些聰明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並創造有意義的價值。這件事比所謂的財務自由更有意思。
11. 沒有做好獻身的準備(Not ready for commitment)
人們都渴望自由。你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去週遊世界,去玩樂隊,去享樂,這倒是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因為創業到成功,會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至少要獻身於此3到4年的時間。
但你真的自由嗎?當你每天早出晚歸的上班,開著毫無意義的會時,其實你已經做好了獻身的準備。
12. 需要組織(Need for structure)
確實有一些人希望有組織安排他去做事,他習慣於聽從領導的安排去完成相應的任務。如果你是其中一員,那你確實不適合創業,甚至也不適合在創業公司工作。
創業公司類似於是一種混沌的狀態,沒有人可以告訴任何人應該去做什麼,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
但又如何確定你是需要組織那類人呢?如果你對別人給你的安排或建議非常惱火,說明在你骨子裡,是不需要這些的。
13. 不安全感(Fear of uncertainty)
去大公司固然穩定,穩定到你可以精確預測自己今後幾年要做的事情。而問題是,它太精確了。
但如果你開始創業,一切皆有可能。
也有很多人擔心創業失敗,我們可以想一下,創業會帶來什麼呢?最差的情況,你也擁有了一次有意思的經歷,而最好的情況,你就發財了。
況且,即使創業失敗,當你回去再找工作時,創業的經歷只會是加分項。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希望招到具有創業經歷的人。
14. 不知道你本可以避開的坑(Don't realize what you're avoiding)
那些在外工作了一兩年的人要比剛畢業就創業的人更懂得創業的好處,因為他們曾在打工上班這個坑裡待過。
在大公司工作很無聊,它要比做科研簡單,但無聊。
更要命的是,幾乎所有的大公司,包括Google都要按時按點上下班。即使你沒有需要完成的事情,也要消耗自己的時間,假裝忙碌。
而創業,所有的時間都是你的,你的時間只會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即便是只對你自己有意義,比如睡覺。
在上班打工的你如果在工作時間打個盹,老闆會認為你在摸魚;而創業的你如果躺沙發睡個覺,你的合伙人會覺得,最近把這哥們兒累壞了。
15. 父母想讓你當醫生(Parents want you to be a doctor)
父母會希望你更安穩。但依從他們的傳統理念,真的能讓你更安穩嗎?可能未必,這裡有兩點。
其一,穩定不代表會幸福。高風險帶來高收益,讓自己的孩子避開風險,也同樣避開了高收益。這可能是父母沒有意識到的。
其二,父母真的想讓你當醫生嗎?從而可以救治病人?可能不是。他們希望你能找到一份體面又有錢的工作。然而時代在變,如今的醫生也不都光鮮亮麗,現實也非常苦逼。
你不能一味的滿足父母的要求,你需要去了解他們要求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然後給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賈伯斯呢?
16. 找工作是天經地義的(A job is the default)
現代人通常認為找工作是天經地義的。想掙錢就去找工作好像是想都不用想的真理。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現代人的上班工作模式的誕生,直到如今還不到一百年。在一百年前,人們要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是種地。
把誕生不到一百年的工作模式看成是真理是不明智的。當我們回看過去,那時的人們被皇帝或國王統治,你的一生都無法期望更多。不出意外的,在未來,當我們回看如今的上班工作,可能會是同樣的景象。人們每天被困在格子間裡,聽從領導的安排,需要通過請假做自己的事情,在每個周末晚上悲傷於周一早起上班的事實。
我們可能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就像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創業正在創造更多的價值,掙更多的錢,何不與我們一起見證新的世界。
(End of the essay )
16+1.我是在播客BYM的主播bymbrofeng的微博中了解到了這個YC的Startup school項目,並參與其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bymbrofeng的微博了解,非常有意思。
參與項目的小夥伴,也可以通過寫課程感悟並@bymbrofeng,加入到bym startup school group 與大家分享討論。我也有幸被峰哥撈了一波,嘿。
Wish you have fun!
End
PS. 把你的人生像創業一樣經營。
有點意思可以[點讚][在看],[分享]給其他感興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