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林妙可曬出一段和媽媽一起做西梅幹的視頻,視頻中的她依舊是圓圓的臉龐,梳著馬尾,俏皮可愛。
很多人吐槽她的身材,說她作為公眾人物,不懂得好好管理自己的身材,可我想說,女孩的美醜不能單純通過胖瘦定義,誰說肉嘟嘟的女孩就不漂亮呢?
和媽媽在一起的林妙可顯得乖巧懂事,一如當年站在奧運會開幕式舞臺那個稚氣未脫的小女孩,讓人不禁感慨,這麼多年過去了,怎麼她依然像個孩子?
2008年的奧運會讓舉國人民為之激動,那個站在開幕式舞臺最中央的女孩,自然也成為了大眾矚目的焦點,就這樣9歲的林妙可憑藉一首歌讓全國觀眾記住了她。
林妙可的起點不可謂不高,能夠擁有這樣一個天選之女,是多少父母夢寐以求的啊,小小年紀就如此光彩照人,以後的人生更是不可限量啊。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對林妙可抱以厚望,這其中當然包括她的父母。
為了能更好地規劃女兒的成名路,媽媽劉喆平放棄了大學教書的工作,做起了女兒的專職經紀人,可是接下來林妙可的人生就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不是扶搖直上,而是急轉直下。
在媽媽的安排下,林妙可13歲就去酒吧走穴,給醫院做不孕不育廣告,14歲和大25歲男演員拍愛情戲,還有各路商演,廣告,林媽媽幾乎來者不拒。
小小年紀的林妙還未成年就已名利雙收,這是很多人都羨慕不來的,可是林媽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的林妙可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
在林媽媽的包裝打造下,林妙可總是表現出與這個年齡不相匹配的成熟,可是與成熟外表不同的,是她稚氣未脫的內在。
很多人都記得,林妙可在參加北影藝考時,面對採訪時搖頭晃腦的樣子,說她沒教養有點嚴重,但她的確沒有表現出這個年紀應有的穩重。
到了考大學的年紀,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林妙可自然首選中戲、北影、中音,可是均被拒收,林妙可只好遠走他鄉,入學南京藝術學院。
曾經被譽為「贏在起跑線」的林妙可,不能說人生盡毀,但她成長地的確緩慢,洞悉背後,她走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背後那個焦急的媽媽。
觀察林妙可的成長軌跡,不像是孩子在慢慢長大,更像是林媽媽把自己年少的樣子複印在了她的身上,她從小就擁有著平常孩子沒有的榮耀與光環,但也被剝奪了同齡孩子應有的自由與快樂。
在2008年那個星光璀璨的奧運舞臺上,還有個孩子也被全國人民知曉,不過大家只聽到了她的聲音,她就是站在林妙可背後配音的楊沛宜。
曾經,因為這個配音事件,張藝謀還當眾致歉,因為自己的不堅持,讓林妙可背負「假唱」的醜聞,也讓那個一直隱藏在背後的楊沛宜被埋沒了光輝。
可是這件事不過是兩個孩子人生中的小插曲,不會決定她們的命運,真正改變她們人生走向的,是這之後她們父母的選擇。
在事實澄清了以後,楊沛宜也到了廣泛的關注,知名度不亞於林妙可,在奧運會之後她就被知名音樂人看中,發行了第一首單曲,原本可以像林妙可一樣成為炙手可熱的童星,但是楊爸爸卻緊急剎住了車。
決定把女兒從成名路上拉回來的楊沛宜爸爸楊慧松曾寫下這段話:
「任它滿城春色宮牆柳,我自獨上西樓勸斜陽。」
與很多匆忙趕路的父母相比,楊爸爸的冷靜與淡泊顯得異乎常人,但正是他的及時止步,還給了楊沛宜一個自由又無可限量的人生。
當回普通孩子的楊沛宜把心思都撲在學習上,她初中就讀北大附小,中學考入人大附中,而且成績一直很優秀。
雖然沒有走童星這條路,但楊沛宜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音樂,她在課餘時間組了自己的樂隊,還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
不僅如此,楊沛宜還在USAD China 2017美國學術全能中國賽(簡稱學霸的競賽)中成功突圍,並赴美參加決賽。
在林妙可在各大院校輾轉的時候,楊沛宜已經拿到了美國知名大學的offer,前途不可限量。
看著楊沛宜在機場瘦弱卻堅定的身影,我想起了一路被母親保護謀劃的林妙可,那個看似被狠狠疼愛的姑娘,卻在站在最璀璨舞臺的那一刻,就被剝奪走了本該屬於她的人生。
而那個一直站在最昏暗角落的楊沛宜,卻從此開始走上人生的巔峰,她能一路開掛,不是因為她天賦多麼過人,而是因為她有個界限感分明的父親,他知道女兒的人生應該由她自己來選,而不該被大人早早設限。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不過如此。
在楊慧松把女兒從名利場帶走的時候,很多人問他,不準備讓孩子繼續學音樂了嗎?
面對質疑,楊沛宜的父親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女兒未來有無數的可能性,但是現在,她需要過她的15歲暑假。
短時間看,楊爸爸似乎為女兒推掉了很多成功的捷徑,但是卻為女兒爭取來了對她最寶貴的東西--自由生長的快樂和未來的可能性。
濮存晰也曾當面勸誡林妙可父母:「這個孩子應該停一停,真的像個孩子一樣,去上學,去成長。」但是,他們卻不以為意。
心理學家西維爾亞說: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的愛。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給予他再親密的愛都不過分,可是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就要狠心地跟孩子「劃清界限」,把人生的主動權交給他。
但是,孩子能夠主導自己人生的前提是,父母不過早地在孩子身上加上自己的烙印,不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附屬。
孩子就像幼苗,需要細心澆灌,切不可拔苗助長,在他正處於生長旺季的時候,父母最該給予的不是猛烈的光照和過量的水分,而是把他放在室外,接受自然陽光和雨露,還有百分百的耐心。
在孩子沒有獨立選擇能力的時候,父母要培養他們的興趣,武裝他們的頭腦,而不是著急忙慌地替他們做決定。
我們有自己的人生,孩子亦有他們的人生,不讓孩子過早地背負成人世界的負累,更不要以愛之名,悄悄偷走孩子的人生。
歡迎關注@櫻說,這裡有溫度,有態度,有你愛聽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