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自「研究提煉吳江發展精神、再燃幹部幹事創業激情」主題黨日活動開展以來,吳江的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經歷了一場頭腦「大風暴」,圍繞主題開展了大討論。在梳理徵集的「吳江發展精神」材料過程中,我們發現,「吳江民營經濟」「長三角一體化」等一些關鍵詞頻頻出現,這些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的工作對吳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在無形中豐富著吳江發展精神的內涵。
為進一步挖掘這些關鍵詞背後的故事,讓吳江廣大黨員群眾更加清晰地了解吳江發展歷程,進一步推動全區黨員幹部擔當作為、再燃激情,匯聚起「兩勇一快」磅礴力量,即日起,「吳江黨建」將轉載吳江發展精神研究專班與區融媒體中心聯合出品的「吳江發展精神」系列深度報導,敬請關注!
一縷絲綢,穿起千年歷史;一條商路,承載千年文化。
從曾經「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綢鄉,到如今的「中國絲綢名鎮」和「中國紡織第一鎮」,再走向從「織造之都」向「時尚之都」的蝶變。
真絲綢是吳江的一條「金龍」,化纖仿真絲綢是吳江的一條「銀龍」。以盛澤鎮為代表的吳江絲綢紡織業歷經歲月洗禮,在經濟發展大潮中挺立向前。然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體制機制的束縛,盛澤人銳意進取,破「繭」化蝶,不斷開拓新出路、走出新絲路。
吳江絲綢紡織業
吳江絲綢紡織業不僅是一種物質具象,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什麼是精神?精神就是生命,就是創造力。從盛澤人看來,這種精神無疑就是絲綢精神。
盛澤人尊重生命,絲綢精神能以絲綢的柔性、韌性和包容性化解危機,以靈氣、硬氣和生命張力求變求新。絲綢精神還體現在對美、對時尚和品位的追求。盛澤歷來有小上海之稱,今天更是提升到引領服飾面料潮流的境界,它與盛澤人的開拓創新精神一脈相承。小小一鎮,作為曾經的全國四大綢都之一,今天擁有當今世界各類先進織機14萬臺和年產絲綢紡織面料200億米的生產規模,這樣巨大的物質成就,正是精神結出的碩果,是一曲生命的凱歌。
時代奏鳴,激情再燃,盛澤人正以妙手匠心,擘畫吳江絲綢紡織業的錦繡藍圖。
盛澤地處太湖流域南岸,湖蕩密布,河港縱橫,沃野平疇,是天然的種桑養蠶寶地。史料記載,三國時期的盛斌將軍在盛澤築圩、屯田並繁衍子孫的時候,盛澤就已經開始了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辛勤勞作。
到了唐代,這裡的絲綢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吳江成為重要的絲綢產地。當時隱居於吳江的文學家陸龜蒙寫下了「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盡趁晴明修網架,每和煙雨掉繅車」的詩句。明代正德《姑蘇志》記載:「綾,諸縣皆有之,而吳江為盛。唐時充貢,謂之吳綾。」
蠶繭
到了元代,雖連年戰爭,吳江的蠶桑生產仍然有著相當規模。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離開蘇州,我們到達距此僅一日路程的另一個城市,即吳江州。這裡出產大量的生絲,並有許多商人與手工藝者。質料最好的綢緞就產於此城,並運往省內各地出售。」可見,那時的吳江及盛澤的絲綢貿易十分繁榮。
以機為田,以梭為耒。明代中葉,盛澤地區的絲綢生產開始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盛澤也成為兼具絲綢生產和集散功能的專業市鎮,先後出現了三個綢市,形成了「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的盛況。
盛澤絲綢業在清代更為興盛,外地的綢商蜂擁而至,順治至嘉慶年間,先後有8所會館落戶。這種現象被專家視為「全國所罕見」。
盛澤絲綢以質量優異而享譽海內外。1910年在義大利舉辦的都靈博覽會上,盛澤送展的綢樣獲最優等獎;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博覽會上,盛澤絲綢又斬獲多枚金牌和銀牌。
一根蠶絲,百轉千回,綢都人血液裡流淌著的絲綢基因生生不息,它強勁的生命力,代代相承,並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創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49年下半年,盛澤絲綢業處在低迷時期,綢市蕭條,銷路呆滯,生產基本停頓。隨後絲綢業經過幾番改組,到1965年形成以新生、新華、新聯、新民等絲織廠,以及綢緞練染一廠、綢緞練染二廠和絲綢印花廠為骨幹的格局。盛澤人分別稱之為「四新」和「三染」。
起初,「四新」在技術和管理方面存在不少欠缺之處,他們便四處取經,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比如,新華絲織廠的雙縐一度質量不過關,就到上海、蘇州等地的絲織廠登門請教;「鬆緊檔」是雙縐織物的常見病,也是產品質量的「致命傷」,後來打聽到上海對此解決得較好,就再次前往請教。
1983年,《浙江日報》發文學習吳江絲綢業
1983年,在杭州舉行的全國絲綢產品質量評比中,「四新」送展的產品在參評的9個品種中獲得了4個第一名,在行業內引起轟動。《浙江日報》為此在頭版連發3篇文章,號召浙江省的絲綢企業向盛澤同行學習,從此盛澤絲綢更是名聲大振。
砥礪前行,再攀高峰。在由當時國家經濟委員會組織的全國絲綢產品質量評比中,「四新」和「三染」生產的絲綢產品先後榮獲3個國家金質獎和4個國家銀質獎。此外,盛澤還有100多個絲綢產品榮獲江蘇省優質產品和紡織工業部、中國絲綢總公司優質產品稱號。
高質量的盛澤絲綢作為中國絲綢的一張名片,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暢銷商品,出口到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賺取了寶貴的外匯,為吳江奪取全省出口創匯「十三連冠」作出了貢獻。
1986年東方絲綢市場開業剪彩
而中國東方絲綢市場的成立是吳江絲綢紡織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又一件大事。市場成立後,逐步形成了「專、活、全、優」的特色,全國各地的紡織廠商紛紛來此開設經營窗口,很快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專業化程度最高的絲綢紡織品市場之一。從2005年起,中國東方絲綢市場的商品成交額連續多年名列中國紡織品服裝專業市場首位,成為國內重要的紡織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布市」。
可以說,「四新」和「三染」是盛澤絲綢工業的精華和孵化器,為盛澤絲綢紡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培養了人才、輸出了技術,中國東方絲綢市場也為吳江培養了大批民營企業家,它是吳江的「黃埔軍校」。
1990年代後期起,在國營企業、集體企業改制工作逐步展開的同時,盛澤的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大量民間資本在短短數年裡集中投向絲綢紡織行業,從一年投資5億元猛增到一年投資50億元、100億元,一下子新建了1000多家絲綢紡織廠,使盛澤絲綢紡織業躍上一個新高度。
「在吳江,你會感受到其經濟發展像春潮般排山倒海的不同凡響。」當時的《群眾》雜誌用這句話勾勒出吳江經濟發展的生動畫面。
盛澤人把改革、開放、創新注入了自己的靈魂,經濟發展一次又一次躍上新臺階。盛澤始終站在中國鎮級經濟的「第一方陣」。
特別是徐關祥、姚德榮、陳建華、繆漢根等一大批優秀企業家,率先突破計劃經濟束縛,將一個個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迅速做大做強。
恆力集團車間
與時代同步,與國家戰略同行。始建於1994年的恆力集團,是多元化發展的國際型企業。2019年,恆力集團總營收5567億元,現列世界500強第181位,成為全國最大的化纖企業。「只有掌握『話語權』和『定價權』,才能實現產業領域的突破。」為此,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制定了長遠的發展藍圖,從起家的織造產業到化纖領域,不斷延伸著自身的產業鏈,嘗到了產業鏈上溯帶來的「甜頭」。
更早兩年成立的盛虹集團持續奔跑在創新之路上。「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盛虹已將創新基因深植企業發展之中,建立了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研投入體系,形成企業發展的『最強大腦』。」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說。為此,盛虹集團制定了我國化纖行業第一項國際標準,其產品和技術均能與國際巨頭相抗衡,被譽為「全球差別化纖維專家」。
絲綢紡織業擁有「雙重屬性」,不僅僅是「製造產業」「民生產業」,還是「都市產業」「時尚產業」「創意產業」。這些屬性,歸根到底要靠文化的力量來凝練。
上久楷宋錦
「上久楷」宋錦,將古老的非遺之美結合當下的摩登藝術,賦予宋錦高定系列服裝不同年代、國家、文化、歷史及藝術元素,勾勒出符合當下東方女性氣質的新形象。目前,公司已為50餘位國家元首及其家屬製作宋錦國禮,其華美與靈動的時尚設計,展現出矢志不渝的民族文化傳承。而華佳集團則另闢蹊徑,突破同質競爭,創立家居絲綢品牌「桑羅」,走上打造時尚品牌之路。
「天下絲織品,震澤佔三成」,在盛澤的東面,有個「中國絲綢小鎮」叫震澤,「中國蠶絲之母」費達生先生在這裡開啟了近代國內機械化繅絲的先河。如今,震澤已聚集上百家絲綢企業,形成「金花領銜、小花緊跟、百花齊放」的產業格局。
太湖雪黨建文創產品
一絲連八方,古老亦新潮。「金花」之一的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不僅建起了太湖雪桑蠶文化園,農文旅融合得紅紅火火,還去寮國種桑養蠶建基地,掘金「一帶一路」。公司董事長胡毓芳表示,蠶桑產業是綠色生態產業,太湖雪把握新時代機遇,做好跨境電商發展,爭做國際絲綢品牌。
另一朵「金花」同樣氣度不凡,蘇州慈雲蠶絲製品有限公司作為《蠶絲被》國家標準起草的行業代表,以「工匠精神」堅守品牌之魂。
剛剛過去的小滿時節,是盛澤先蠶祠最熱鬧的時候。這個清朝道光年間修建的絲業公所,每年的這一天都會迎來戲班子輪流唱「小滿戲」,期望蠶花娘娘保佑當年蠶繭豐收。
歷經千年,幾多風雨,吳江絲綢紡織產業爬坡過坎中永遠不知「小滿」,更多追夢傳奇還將上演。
專家點評
讓經典產業煥發勃勃生機
區檔案局原局長 沈衛新
絲綢產業是老祖宗留給吳江的千年歷史經典產業,也是吳江對外開放的一張靚麗名片。
吳江絲綢業源遠流長。盛唐時,吳江已「無地不桑」,所產的吳綾成為貢品。明清以降,震澤絲客雲集,盛澤綢商滿門,一座座由安徽、山東、山西等商人建設的會館拔地而起。與「絲綢之路」同步,吳江商品銷往世界各地,廣受讚譽。進入新世紀,吳江絲綢產業不斷改革創新,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震澤業已成為「中國絲綢小鎮」,盛澤從絲綢古鎮、紡織名城,進一步邁向「時尚之都」。
新旗藝旗袍、盤扣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吳江人圍繞絲綢特色產業做文章,把「一根絲」做到極致,並以「絲」為媒,由「線」到「面」,絲絲入扣,培育出了電子信息、光電纜、電梯等集群產業,創造了「吳江經驗」,綜合實力走在全國百強區(縣)前列。
吳江絲綢產業振興發展的成功實踐,充分反映了吳江上下,特別是廣大企業家對實體經濟的堅守,對全球市場的把握,對產業鏈分工合作的追求,對技術創新的重視,對工匠精神的尊重,這裡既有千裡之行的專注與堅持,又有始於足下的踏實與奮鬥,也是新時代吳江發展精神的生動體現。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吳江以全面打造絲綢文化傳承與發展標杆為使命,緊緊抓住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一定會讓古老的絲綢產業在其原發之地,在她的故鄉,煥發出勃勃生機。
發揚絲綢精神 再創綢都新輝煌
原盛澤鎮經濟服務中心副主任 沈瑩寶
如果把盛澤的歷史比作一條河,那麼這條長河裡流淌的便是絲綢文化。
可以說盛澤的歷史就是一部絲綢發展史。自發祥以來,絲綢紡織始終是推動盛澤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千百年來,盛澤人以機為田,以梭為耒,夫織妻絡,父業子承,鑄成了「日出萬綢,衣被天下」「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的綢都美名。
新中國成立後,盛澤人民振奮精神,創新發展,將昔日的「絲綢古鎮」成功創建為今天名揚四海的「紡織名城」,形成了千億級的絲綢紡織產業集群、千億級的絲綢紡織品專業市場和恆力、盛虹兩個千億級的企業,綜合實力連續多年躋身全國鄉鎮第一方陣。
盛澤東紡城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盛澤人又把打造「時尚之都」作為產業、市場和城市的升級之路,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推動經濟發展向高質量提升,推動產業鏈向前端的研發、設計升級,向價值鏈的高端攀升,通過時尚轉型,挖掘盛澤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的潛力。
盛澤的絲綢紡織產業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依託的不僅是物質基礎,更是精神力量的支撐。源遠流長的絲綢紡織產業發展史,早已凝聚成厚重的盛澤絲綢文化積澱,形成了「重商、務實」的獨特民風和「包容、開放」的經濟文化特色。以絲綢的柔性、韌性和包容性化解危機,以靈氣、硬氣和生命張力求變求新,在絲綢紡織產業的領域內不斷追尋美麗、時尚和品位的極致,引領服飾面料的新潮流。這就是盛澤人所詮釋的絲綢精神。
盛澤必將繼續發揚絲綢精神,再創綢都新輝煌。
END
來源:吳江發展精神研究專班、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