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數:約1600
閱讀時長:約5分鐘
導語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事實上,並非每一次失敗都值得鼓勵和安慰,也並非每次失敗都能成為成功路上的墊腳石。失敗之所以能有助於成功,在於能善用失敗所帶來的經驗,避免在失敗的路上重複掉坑。
然而如果每次的失敗都安慰自己沒關係,下次能做得更好,但卻沒有實質性的利用到失敗的經驗,而是擁有盲目樂觀的心態,不但不能讓自己有所成長,反而會一直處於失敗的沼澤裡。
陳媽媽在輔導孩子完成學習任務時,發現孩子總是無法正面面對自己的錯誤。
字寫的不好時,陳媽媽問孩子為什麼今天的字不工整,孩子的回答是,因為今天的筆不好寫,老是斷。當孩子今天的課堂效率較差,作業做不明白時,孩子會說,今天老師講課講的太快了,根本聽不清楚。
當孩子的課堂作業抄的不仔細,因此而遺漏作業被老師點名批評時,孩子給出的理由是,因為自己抄課堂作業的時候,前面的同學站起來擋住了。
每次陳媽媽同孩子交流出現問題的原因時,孩子總是把問題歸咎在別人的身上,這不僅僅體現在學習上,連生活中孩子也習慣了為自己的失敗找尋各種藉口。
當別的小朋友不和自己相處,不借給孩子東西時,孩子就會覺得是因為別的小朋友不好相處,卻從未想過當別的小朋友來找自己借東西時,也被自己拒絕了。
當孩子學溜冰時,沒有別的小朋友學得好,就認為是裝備不夠好的原因,但實際上是一樣的裝備,只是顏色不同而已。
孩子因過度理由效應,在面對問題和失敗,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總是給自己尋找各種藉口而逃避,將導致自己無法取得成長和進步。
一、為什麼孩子總為失敗找藉口?
1、害怕面對家長的責罵和批評
很多孩子習慣於給自己找藉口,是因為覺得給自己找了個藉口就說明自己犯錯是可以被原諒被諒解的,想減輕自己的責罰。
在一些喜歡對孩子發火、打罵孩子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更易於為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尋找藉口,雖本意只是想逃離責罰,但日久卻養成了習慣。
2、自尊心強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揚,不希望承受失敗,擁有越強自尊心的人,越難以坦然的面對自己的失敗。失敗讓人沒有面子,會得到他人不好的評價或者同情的對待,自尊心較強的孩子往往不願面對,從而找藉口來規避。
3、缺乏責任心
缺乏責任心的孩子不願承擔失敗或犯錯後的代價,會習慣於推脫自己的責任,從而給自己找藉口,把所有失敗的原因歸結於身邊的人和事物上,把自己摘除乾淨。
孩子遇到失敗,老是給自己尋找藉口,實際上是過度理由效應的具體表現。
二、什麼是「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失敗或錯誤的時候,會通過尋找各式各樣的藉口來證明自己行為的合理性,而無法面對自身存在的內在原因。
孩子遇到失敗時,給出的解釋從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身邊的人做得不好,自己的東西不如別人等,這些都是過渡理由效應的具體表現。
過度理由效應無法讓孩子找到失敗的根本原因,對於孩子的成長和進步產生巨大的危害。
三、如何利用「過度理由效應」,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1、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家長應該讓孩子意識到承認自己的失敗並不可恥,相反,具有承認失敗的勇氣並願意正視失敗原因尋找改進措施十分值得表揚。
鼓勵孩子積極面對自己的失敗,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在孩子面前主動承認自己的某些失敗和不足,並積極去進行改善,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陪伴孩子積極尋找失敗內因
家長在孩子失敗或犯錯時,不要著急批評和責罵,讓孩子養成畏懼的心理,從而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
孩子遇上失敗,正是家長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機會,家長應該陪伴孩子尋找失敗的原因,讓孩子明白遇到失敗存在著內因和外因,但內因往往起著關鍵性因素,讓孩子學會分析問題時從內因下手,積極尋找自己的不足,並進行改善。
結語
合理的利用失敗的機會,總結失敗的經驗,才能把失敗變成自身的養分,促進自我的提升和進步。
過度理由效應讓人無法面對正視自己,總處於為自己尋找藉口的路上,缺乏責任感,這樣子的人無法受到他人尊重,也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當孩子遇上問題總是逃避,尋找藉口,家長應該怎麼做?歡迎大家分享!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微爸爸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