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的他,放棄大城市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到家鄉發展養殖業。面對親人的不理解、創業的艱辛,他始終堅守初心,默默奮鬥,他堅信, 家鄉這片希望的田野大有作為。順河鎮陳濤的創業故事耐人尋味。
由於自己和弟弟相繼考入大學,陳濤的家庭因學致貧,2015年被評為貧困戶。2018年,已經在外工作四年的陳濤決定利用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回家創業,發展養殖。
那一年,他才26歲。年輕的陳濤在老人小孩居多的村子裡顯得有些突兀,父母、親友都反對他回家發展。
陳濤:剛回來很多事都要親力親為,生活條件比外面也要艱苦很多,這就是家裡不理解的原因。但是作為長遠來看的話,雖然現在吃點苦,可能還不如打工,但我認為這個苦吃得還是值得的。
下定決心創業的陳濤沒有退縮。建雞舍、買雞苗、照顧小雞生長、打疫苗,每一個環節陳濤都親力親為。他說,出身農村,學的農業,只有回歸農民的身份才安心。儘管信心滿滿,但創業的道路沒有一帆風順。實際運營過程中沒有之前想像的那麼容易,很多細節的東西都需要面面俱到,之前光想著大的方向,一些具體的細節操作起來比較困難比較吃力。
2020年疫情期間,由於道路管控,陳濤的養殖場飼料運不進來,雞蛋運不出去,一時困難重重。
市衛生健康局駐順河鎮新橋村扶貧工作隊得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就跟鎮扶貧辦反映這個問題,通過與上級防控部門協調溝通,讓他的飼料運輸暢通,還聯繫大小商超賣雞蛋,陳濤的這次危機有驚無險。疫情結束後,陳濤又在村裡的幫助下流轉70多畝土地種植玉米用來餵雞,減少養殖成本。
對於未來的發展,陳濤想形成一個循環農業,通過一塊土地,它產出來的經濟作物輔助養殖,養殖的一些糞類、下角料再來返到田裡,進行一個生物循環。
目前,陳濤總共養殖蛋雞4000多隻,雞蛋一年可能達到二三十萬枚的產量,純利潤超過6萬元。他堅信,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的未來一定會風生水起。
陳濤:大學生個人創業前期規模可能有限,我們想通過慢慢一步步發展,把品牌做起來,最後希望能夠帶動周邊的農戶一起來致富來創收。(陳楠、陳鑫)
【來源:麻城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