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星際空間 那麼在如此廣袤的星際空間中,除了可以看得見的各種星雲外,還有沒有別的物質存在呢? 直到19世紀末,都還有很多人還認為星際空間是一無所有的真空。今天迪亞馬特號為大家帶來的是宇宙那些璀璨美麗的宇宙圖像。
創造的支柱:創造的支柱是採取的照片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象鼻子的星際氣體和灰塵的鷹星雲,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氣體和塵埃正處在形成新恆星的過程中,同時又被最近形成的附近恆星的光所侵蝕。
拍攝於1995年4月1日,它被Space.com評為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十大照片之一。支柱是冷的星際氫氣和塵埃的柱子,它們是新恆星的孵化器。柱子已經被雕刻出來,並被照片上方看不見的熾熱巨大新生恆星發出的紫外線所照亮。
水星過境:水星圍繞太陽運動,在某些特定時間形成相對可見的(並因此遮蔽的一小部分)所述太陽磁碟。在運動過程中,水星看起來像是一個微小的黑點,在太陽的磁碟上移動。
相對於金星,水星在地球上的能看到的次數要頻繁得多,大約每世紀會有13-14次可見,部分原因是水星離太陽更近並且繞太陽公轉的速度更快。水星過境發生在五月或十一月。最近的四次過境發生在2003年5月7日。2006年11月8日;2016年5月9日;和2019年11月11日。下一次將發生在2032年11月13日。典型的過境持續數小時。
超新星: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能持續幾周至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會逐漸衰減。而在此期間,一顆超新星所釋放的輻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當。
恆星通過爆炸可以將其大部分甚至幾乎所有物質以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拋散,並向周圍的星際物質輻射激波。這種激波會導致一個由膨脹的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殼狀結構形成,這被稱作超新星遺蹟。超新星是星系引力波潛在的強大來源,初級宇宙射線中來自超新星的佔了很大的比例。
愛斯基摩星云:愛斯基摩星雲又名為小丑臉星雲,它是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在1787年發現的,它距離地球約2870光年,在雙子座內,由於從地面看去,它像是一顆載著愛斯基摩毛皮兜帽的人頭,所以得到了這種暱稱。
在2000年時,美國太空總署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為它拍攝了一張照片,發現這個星雲具有非常複雜的雲氣結構,這些結構的成因仍然不完全清楚。不論如何,愛斯基摩星雲是個如假包換的行星狀星雲,而影像中的雲氣是由一顆很像太陽的恆星在一萬年前拋出來的外層氣殼。影像中清楚可見的星雲內層絲狀結構,是強烈恆星風所拋出的中心星物質,而外層碟狀區,有許多長度有一光年長的奇特橙色指狀物。
貓眼星云:貓眼星雲是位于天龍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它是已知的星雲中結構最複雜的之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高解析度觀測圖像揭示出其中獨特的扭結、噴柱、氣泡以及纖維狀的弧形結構。它的中心是一顆明亮、熾熱的恆星,約1000年前這顆恆星失去了它的外層結構,從而產生了貓眼星雲。
這個星雲是最被廣為研究的星雲之一,它的星雲暈物質是原來的恆星在演化為紅巨星階段時噴出的。根據觀測結果顯示,星雲中央擁有一顆O型(藍色)恆星,光度約為太陽的10000倍,半徑為太陽的0.65倍。
銀河系:星系集合,在日文漢字譯字為銀河,但在中文銀河是特指銀河系。廣義上星係指由恆星及恆星系、星際塵埃(包括以氫氦為主的氣體和星際分子)組成的運行系統
參考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包含恆星、星團、星雲、氣體的星際物質、宇宙塵和暗物質,並且受到重力束縛的大質量系統,其間的距離通常尺度都在幾百萬光年以上,本身的直徑在數千至數十萬光年不等。星系平均有數百億顆恆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典型的星系,從只有數千萬(107)顆恆星的矮星繫到上兆(1012)顆恆星的橢圓星系都有,全都環繞著質量中心運轉。除了單獨的恆星和稀薄的星際物質之外,大部分的星系都有數量龐大的多星系統、星團以及各種不同的星雲。
土星環和陰影的細節:土星環是太陽系行星裡最大的環系統,環形粒子幾乎完全由水冰製成,並含有微量的巖石物質。關於它們的形成機制仍未達成共識。儘管來自圓環的反射增加了土星的亮度,但以肉眼無法從地球上看到它們。
1610年,也就是伽利略·伽利萊將望遠鏡對準天空的第二年,他成為第一個觀察土星環的人,儘管他看不見它們足以分辨出它們的真實本性。1655年,克裡斯蒂安·惠更斯是第一個將它們描述為圍繞土星的磁碟的人。
相互作用的螺旋星系:NGC 2207和IC 2163是在大犬座內的一對螺旋星系,距離我們大約8000萬光年。這兩個星系都是在1835年被約翰·赫歇爾發現的,而到目前為止在NGC 2207已經發現了四顆超新星。NGC 2207正受到IC 2163的潮汐剝離中。
NGC 2207和IC 2163是正在碰撞和合併中的星系,但是與雙鼠星系和觸鬚星系不同的是,它們仍然是分離開的兩個螺旋星系。它們仍然還在碰撞與合併的第一階段,很快的它們將因碰撞而像雙鼠星系的緊抓在一起,大約經歷10億年的時間,它們將合併成一個橢圓星系,螺旋星系以從凸起大致對數延伸的臂命名。
上帝之眼:螺旋星雲是一個位於寶瓶座的行星狀星雲,距地球約700光年。它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狀星雲之一,於1824年被卡爾·路德維希·哈丁發現,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狀星雲之一。螺旋星雲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結束生命後成為行星狀星雲的一個例子。
從地球的位置觀看被拋射出去的氣體在這個星雲的外圍,好似望穿透過一個螺旋結構。在殘骸中心是恆星的核心,是註定要成為一顆白矮星的,發出的強光將照亮之前噴發出去的氣體並激發出螢光。螺旋星雲直徑大約是5.1光年。最近的照片來自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先進巡天照相機和WIYN大學聯盟位於基特峰天文臺0.9米望遠鏡合成的影像。有趣的是螺旋星雲曾經被稱為上帝之眼,而在2003年的電影魔戒三部曲風靡全球之後,在網絡上就被稱為索倫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