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幾十年了,每次回去都是行色匆匆。前些天回家,小住了幾天,特意到村邊小河轉了轉。河水已斷流,失去了往日那流水潺潺的模樣,只剩下兩岸樹木蔥蘢,小草碧綠。沿著河岸邊走邊看,一種親切、說不出的感覺油然而生。我打開記憶的卷章,再一次把思緒拉到很遠,回憶年少時歡樂的時光,走進記憶中那熟悉的小河……
家鄉的小河叫堰河,它發源於下窪鄉,全長50多公裡,途經郝寨、興隆內的幾十個村莊而後匯入唐河。河床時寬時窄,最寬的有7-8米,最窄有3-4米。河邊長滿了蘆葦、簸箕柳。河堤上,既有很寬的植被,還有許多高大的樹木,如楊樹,榆樹,柳樹等。河床曲曲彎彎、蜿蜒在村子的東邊。村莊傍水而居,這裡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善良。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河水的滋潤下,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生息,過著悠然的田園生活。
河上有一座東西向五孔明代石橋,中間橋墩上雕刻有二條石龍,龍頭朝北,雕刻精細,形象逼真,全橋為青石鋪設而成。橋東面淺水處,有一塊長約2米,寬50公分的石條,一年四季這裡都有婦女們在這石條上洗衣服,淘糧食。那時的河水清澈見底,水中的沙子、鵝卵石,都清晰可見,成群的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
春天,風細柳斜斜。河邊綠綠的植被上開滿了各色各樣的小花,有蒲公英黃色的小花,還有一種叫刺芥牙的草本植物,葉子邊緣有鋸齒狀,扎手,開花為紫紅色,還有一些叫不上名的花,紅的,白的,粉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從星星點點,一直開到五彩絢爛。
三月三,茅芽尖。於是,每年的三月三到的時候,茅芽就露出了尖尖的芽,我們成群的小孩子就結伴去河岸邊抽茅芽,然後坐在河埂上,比比看誰抽的多,剝了皮來吃裡面的白白的絨,那種軟軟的柔膩甘甜的味道,讓我至今都在回味想念。
夏天,綠樹成蔭,涼風習習,河邊更是孩子們的遊樂場。特別是一放暑假,大家便三三兩兩相約到河邊割草,幹半天熱了,要麼到河裡洗個澡,要麼就在河邊的樹蔭下結夥打牌娛樂,眼看飯點已到,竟忘記了吃飯的時間,待到聽到大人的一聲長叫「吃飯了——」,這才慌忙地拿起鐮刀和割下的一筐草各回各家。
秋天,樹葉黃了,小花小草也都開始乾枯了,一片片落葉飛舞到平靜的水面,順著河水流淌,靜靜地……每到節假日,孩子們一起就在河邊掃樹葉,捉螞蚱,在河裡逮魚蝦。那時的天非常藍,天高雲淡,秋高氣爽。有時還會看到天空中大雁掠過,一會排成人字,一會排成一字,好不愜意!
最讓人高興的是河面上不知啥時間來了放鷹人,魚翁劃著扁舟,用篙子使勁拍打水面,魚鷹不時地扎進水中,等它們重新回到水面,嘴裡銜著掙扎的魚兒……每當這時,小夥伴們總是忘記了自己的任務,一路小跑,跟隨小船順流而下,跑來跑去看熱鬧,一直追到南小莊。
冬天到了,河岸邊樹上的樹葉已經凋零,花草也枯萎了,河面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冰。下雪的時候,許多小朋友穿著厚厚的棉衣,戴著溫暖的手套來河邊玩雪。堆雪人,打雪仗,嬉戲打鬧,別提有多麼熱鬧了。儘管在隆冬的季節,還能看到男人們到河上跳水餵牲畜,婦女們到河邊洗衣裳。
幾十年已過,河床兩岸由於不斷的開採,造成植被破壞,現在河水已經乾枯。但在人們的心目中,河水一直在譁譁流淌,流過春秋冬夏,留在幾代人的記憶裡……
小河雖然已經斷流,但河上的石橋還靜靜地躺在小河上,它象小河的守護神一樣,鐫刻著光陰的故事,細數著小河昔日的榮光。1994年興隆李漢章明代石橋已被社旗縣人民政府列為社旗縣文物保護單位。石橋至今堅固耐用,依然是兩岸交通往來的重要途徑。
人這一生,走過許多地方,最惦記的永遠是家鄉。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人,它象涓涓的小河水一樣,永遠在我們的血脈裡流淌。倦鳥歸林,落葉歸根,家鄉總是靜靜地等待著我們。無論身在何處,唯心安處是故鄉,無論走到那座城,都忘不了老家的模樣。難忘故鄉的小河。
作者簡介:
張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