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2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新媒體中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
我們知道,由於空氣的熱量不是直接來自於太陽光熱,而是間接來源於地面對所蓄積熱量的輻射。因而,儘管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卻不在夏至,而在其後的小暑與大暑時節。同時,由於地面熱量有一個由少到多的蓄積與散熱的過程,因此,熱之中便有小與大之分。
「暑」字由日和者構成,「日」表示其字意與太陽有關。《說文解字》云:「暑,熱也。」清人段玉裁認為暑、熱有別,「暑之義主謂溼,熱之義主謂燥」,「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熱,爇也,如火所燒爇也。」[ 出自《說文解字注》。]可見,暑為溼熱,熱則為乾燥烘烤之熱。因此盛夏又有「溽暑」之說,相當於現代人所說的「桑拿天」。
造成夏季溼熱的原因,與季風氣候有關。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溼氣流影響,高溫潮溼多雨;冬季受大陸乾冷氣流影響,寒冷乾燥少雨,這與西歐國家夏季氣溫不高、冬季氣溫不低,但降水多且均勻完全不同。儘管我國夏季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徵給人體和各類動物帶來悶熱難耐的感受,但是,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卻是極為有利的,尤其有利於夏秋農作物的生長。正是這一氣候特徵,使我國北方走上以雜糧與小麥為核心的旱作農業之路。甚至可以說,季風氣候孕育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
「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小暑時節,北方地區如煮如烘的高溫天氣,是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的生長旺盛期,農人們深知「鋤頭上有水也有火」的道理,即便是烈日炎炎,田間管理也從不會鬆懈。
當然,消暑納涼仍是小暑時節的主題。「夕陽場圃樹蔭涼,麥豉瓜姜豆粥香。人坐晚餐牛吃草,蚊煙影裡說家常」[ 清·王子彥《夏夕》。]。此時,農田、菜地、果園的新麥時蔬鮮果應有盡有,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親人們齊聚一堂,祭祖先,趕廟會,算是一年之中難得的消暑休閒和娛樂了。
衛麗,碩士生導師。就職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研究領域:農業史、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史。中國農業歷史學會理事,農學思想與齊民要術研究會理事。
相關閱讀
黨委宣傳部 新媒體中心
原標題:《節氣vlog | 衛老師說小暑:夕陽場圃樹蔭涼,麥豉瓜姜豆粥香……》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