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國慶長假來到了第六天(沒錯,6號了......)
在這寶貴的假期裡, 有人選擇外出遊山玩水,當然,也有人選擇宅家刷劇補番。
但是,短時間內集中火力煲劇,很容易導致一個後果:中了套路的毒。
就比如,有的愛情片:男女主只要一摔跤,就嘴對嘴。一分手,就下雨。一快要重逢,就得先在電梯口、公交站、街角......以及各種可能的地方,擦肩而過。
而逃婚呢?則必須等到最後時刻。女主一定得穿著婚紗跑,這樣才美美的,否則沒有儀式感......
然而,就算以上這些「套路」似曾相識,卻依然行之有效,甚至不少佳片裡也有它們的身影……
所以還是魯迅說的好(不是):「世上本沒有套路,相似的橋段看多了,自然就中了套路的毒。」
不過這「套路的毒」,也並非愛情故事獨享,其他類型也未能倖免。
就拿懸疑、推理類作品來說。很多人,尤其是推理迷,看這類作品時,樂趣的來源之一是什麼?
——猜兇手
一邊看一邊猜,顱內來一場緊張刺激的貓鼠遊戲。
和愛情故事一樣,猜兇手也有一定套路可循。猜中了,哪怕對作品略感失落,心中也不免升起一絲「哈!就這?!」的優越感。
猜錯了,「套路」則成了作者實施「詭計」的幫手——你越是深諳套路,反套路的橋段,就越讓你大呼過癮。
就拿大家比較熟悉的套路來說:「當一切線索都指向同一人時,這個人往往不是兇手。」
愛玩劇本殺的人都知道,開局疑點越多的玩家,大家越傾向於將ta從嫌疑人裡排除。一個疑點都沒有的人,反而越容易被指認為兇手。
這個套路經典到連毛姆都吐槽:
此類小說(偵探小說)自愛倫·坡以來,人才輩出,培養出一大批狡猾的觀眾,也把自己推入了難堪之境。
舉例來說,一旦偵探小說裡出現一位和藹可親、與世無爭的老先生時,狡猾的觀眾們就馬上指出: 兇手就是他。
可精妙的猜兇手遊戲,怎會止步於此?當然還有一些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套路.......(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酌情閱讀)
1、連環殺人案
不一定出自一人之手
相似的作案手法,並不一定就屬於某個連環殺人案,很有可能是兇手為了混淆視聽,而進行的模仿犯罪。
模仿犯罪與之前一系列案件的差異點,即為揪出真兇的關鍵點。
去年高分推理動漫《異度侵入》的第四話,就有類似的情節。兇手試圖將自己犯下的罪行,隱藏於更引人注目的大案之中。
英國推理作家吉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頓,更是直接將這一慣用的套路總結為「藏木於樹林,藏屍於屍海」。
2、可能「全員皆兇手」
也可能「受害者就是兇手」
如果每個人看上去都像兇手,並且毫無其他輔助線索、中途插入的情節,那麼可以考慮,出場的人中,甚至除偵探外的所有人可能都是兇手。
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反過來推測,兇手本人就是受害者。
最經典的「全員皆兇手」,當屬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而她的另一部作品《無人生還》,則玩了一把「受害者亦為兇手」的詭計。另外,《名偵探的聚會》一集,也借鑑了這一詭計,讓兇手假裝被殺。
再囉嗦一句,阿婆簡直是詭計之王。現在推理小說的「套路」,感覺都是阿加莎玩剩下的。
3、以第一人稱敘述
的作品,其中的「我」最可疑
故事講述者即為兇手本人。這個套路常見於人格分裂系作品。
作為第一人稱的「我」,呈現在受眾面前的敘述或內心活動不一定是正確的,更不一定是真實發生過的。
在沒有完全明確情況下,就連「我」的性別、年齡、樣貌,都可能存在誤導。
例如電影《無雙》,在收穫好評的同時,也受到不少推理愛好者的質疑。
因為劇情結構相對簡單,導致推理作品閱片量稍微大點的人,都能隱約猜到結局。連我這個偽推理迷,都在電影前半截猜到兇手可能就是講述者本人...
類似的還有,主人公備受失眠症困擾的《搏擊俱樂部》,以及精神病聯邦警官查案的《禁閉島》等等,最後的反轉也都集中於「第一視角是真兇」這個點。
4、留意老人和小孩
在不少懸疑、推理作品裡,嫌疑人會由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一群人組成。
這個時候,要留意那些看上去年齡偏大或偏小的嫌疑人,也就是,看上去沒有作案能力的老人和小孩。
如果ta出現的頻率較少,或者人物形象刻畫不明顯,很容易被遺忘,則更要小心,ta很可能是兇手。
電影《致命ID》將這個套路用的爐火純青。
在魚龍混雜、個性鮮明的不同人格中,誰又會留意,誰又能記住,看似人畜無害的小孩子呢?
5、注意「突然出現」
並對劇情毫無推進作用的人
對懸疑推理類作品來說,敘事的節奏、氛圍是重中之重。一般情況下,加入無關緊要的人物、衍生分支劇情是這類作品的大忌。
時長有限的影視作品,更強調節奏氛圍和邏輯結構。
如果在某部電影中,突然闖入對劇情沒有太大推進作用的人物,那麼要小心了!假如導演還多給了ta幾個鏡頭,則更加值得注意。
比如電影《七宗罪》中,緊張的氛圍裡,突然闖入一位採訪記者。他幾乎全程背對觀眾,看不清臉。
記者的闖入,並沒有推動故事前進。但導演不僅保留這段劇情,並且還拍下他離去的背影,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以上幾個常見套路,甚至還有人根據電影海報角色的站位、影片播放的時間軸來推斷兇手是誰。
但是通過海報和時間軸猜兇手,雖有一定道理,卻脫離了猜兇手遊戲根本樂趣所在。
猜兇手的結果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其實是,解謎者在這場貓鼠遊戲中,通過劇情,憑藉自己對推理詭計套路的了解,發掘出的蛛絲馬跡。
或許,對於懸疑、推理類作品來說,當故事結束,真相大白,狂歡卻仍在繼續。
拿到答案的解密者,回想沿途作者留下的種種謎題、隱喻、圈套,又何嘗不是一種樂趣?
十八世紀末,義大利人卡羅·葛齊說:
世界上只有三十六種劇情,諸如求告、救援、復仇、追捕、災禍、不幸、革命、壯舉、綁劫、釋迷、取求、瘋狂、魯莽、為主義犧牲、為骨肉獻身、為情慾不顧一切、必須犧牲所愛的人、兩種勢力之爭、戀愛之罪、發現所愛的人之不榮譽、愛上仇人、錯誤的嫉妒、喪失所愛的人等等。
哪怕劇情無非三十六種,但好故事卻依舊層出不窮。劇情不是故事的限制,套路更不是推理的枷鎖。
在真正的推理迷眼中,要看過150本以上的推理小說,才算是摸到猜兇手遊戲的脈絡。
那些自稱為「宅人」的推理迷,於古典派、本格派、社會派、變格派、新本格派......紛繁流派的推理小說世界中,拿著放大鏡,仍埋頭尋找著作者縝密思維的閃光。
所謂套路,還是應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你越是深諳套路,那麼反套路的橋段,就越會讓你過癮!
接下來
輪到你上場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文:觀復歪歪子
監製:觀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