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由萌態十足的小朋友演繹的《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上線,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小演員們對角色精準的把握令觀眾耳目一新,網友的熱議甚至在微博產生超過2.5億閱讀量的超高宣傳聲量。
2月,同樣由潘禮平團隊操刀製作的《紅樓夢之桃花詩社》在騰訊視頻上線。本次團隊以網絡大電影的形式對《紅樓夢》中桃花詩社等情節進行改編呈現,保留上一部中薛寶釵、王熙鳳、李紈等熱門角色的演員陣容,並新增了不少其他紅樓人物。上線後,幾位主演的神仙顏值不僅令眾人眼前一亮,也帶來了不一樣的驚喜。
亮點突出,全細節高還原紅樓世界
與《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相比,《紅樓夢之桃花詩社》在多處細節上進行了改進。首先便是場景布置上的精心設計,與上一部集中取景於大觀園內不同,《紅樓夢之桃花詩社》選取了賈府、薛府和蘆雪庵等多處建築取景,讓場景轉換更加真實自然。除此之外,該片還增加了薛蟠帶領薛府眾人大搖大擺騎馬進京、林黛玉死後進入太虛幻境等戶外場景,眾多群演和特效的加入建構出更為豐富的視覺體系。
在畫面呈現方面,創作團隊時刻追求一種細節上的「真實感」,例如賈府眾人房中裝飾的書畫屏風顯露出貴族大戶的書香雅致,桌子上的茶香小點和寶玉門前的鞦韆突出生活氣息,雕欄玉砌的門廊石柱、富麗堂皇的窗帷床幔、女子頭上各色紋飾的梳釵簪花……無一不在訴說著一個盛世芳華、流光溢彩的貴族世界,極強地代入感令觀眾仿佛置身「紅樓世界」。
在《紅樓夢》中作者很注重寫人,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個性,服飾作為人的第二皮膚也成為本片中展示人物性格特色的一種美。跟第一部相比,演員戲服數量較上一部明顯增加,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香菱、晴雯等主要人物角色都有3套以上不同風格的服飾。以香菱為例,日常穿著白紅相間裙,雪天則為淺粉色背心棉襖,結尾處太虛幻境身著天藍色紗裙,天生麗質的小演員穿著精緻唯美的服飾更顯「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創作團隊在服飾的設計與搭配上也要求做到精益求精,例如本片中寶玉身上一件從「俄羅斯進貢」而來的貴重的雀金裘是特意找來手工編織的匠人,歷時數月用金絲一針一線編織而成。
此外,在服飾與頭飾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到人物的身份與個性,塑造出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例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的王熙鳳更多以彩繡輝煌濃墨重彩的形象出現,綾羅綢緞、富貴裝飾集於一身無不訴說著顯赫地位和張揚個性;相反,溫柔嫻靜的李紈則偏重以純色白色為主的服裝,款式簡單大方,更符合端莊優雅的「賈家大嫂子」形象。服飾文化的融入,讓東方古典美學時刻洋溢在影片之中,傳遞出經典文學巨作背後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和美感。
人物風格鮮明,小戲骨演技持續在線
當提到小戲骨劇,最大的特點莫過於小演員們真實而不做作的演技,甚至與不少成人演員相比依然出類拔萃,而本片中小演員們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演技持續在線。
本次拍攝新加入的成員中不乏有經驗的小演員們,如曾在《天真派西遊記》中飾演活潑調皮高小姐的蘇魏舞,在《紅樓夢之桃花詩社》成為眉尖若蹙、弱柳扶風的林黛玉,花容玉貌、言行舉止間頗有「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的一番風味。
而在上一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中飾演元春的14歲演員陳舒宜,此次則轉為挑戰人物刻畫跨度極大的晴雯一角。她在天真派《紅樓夢之桃花詩社》中演繹「晴雯撕扇」「怒罵小丫鬟」等重要情節,在表演上拿捏到位,眉眼間的演技自然生動,將晴雯的機靈乖巧、心比天高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最終呈現的表演效果來看,本片的團隊與小演員們都下足了硬功夫。為了還原劇中冬日蘆雪庵聯詩之景,小演員在烈日炎炎下穿著冬日厚實衣物也堅持拍戲。受季節條件限制,劇組臨場新增調用多架造雪機,最終成功塑造出劇中白雪皚皚的大觀園。小演員們還跟隨紅學會的禮儀老師認真學習古代的各種禮儀,更好地把握人物儀態和形體,高度還原古代大家族成員間嚴苛複雜的封建禮制。
本片中最受歡迎的是香菱的扮演者鄧琳漾,不僅扮相令觀眾眼前一亮,演技也足夠精彩。她在薛家為妾受到夏金桂的欺負陷害,多場哭戲對演技是不小的挑戰,但她將香菱面對夏薛二人時那種膽小懦弱成功演繹,更顯人物命運悲苦悽慘,令人同情。片中反面角色夏金桂的表現也是一大亮處,她行事囂張陷害香菱,面對婆婆的管教不屑不顧,將薛府弄得雞犬不寧,劉樂樂年紀雖小,卻完全駕馭住乖戾悍婦夏金桂的形象。
此外,聰明靈秀、善良多情的寶玉,和善感性的賈母,驕橫跋扈、仗勢欺人的薛蟠等等,都憑藉自然嫻熟的演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演員們也成功引發了社交媒體的熱議,網友們紛紛在微博上自發為所喜愛的演員宣傳打call,還通過製作圖冊、寫真集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小戲骨劇口碑下滑,劇本改編問題突出
即便誠意十足,天真派《紅樓夢之桃花詩社》的表現卻不如預期。相較於《小戲骨白蛇傳》《小戲骨放開那三國》《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等小戲骨系列劇集,《紅樓夢之桃花詩社》在網絡播放量、觀眾口碑和討論度等方面均有所不及,難掩口碑下滑的事實。
從豆瓣評分來看,《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獲得了9.1的高分,最早走紅的小戲骨系列翻拍劇《小戲骨白蛇傳》也有8.6的好成績,而天真派《紅樓夢之桃花詩社》目前豆瓣評分僅為5.8分。
此外,從單網播放量來看,《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上線兩月後突破2億次,而此次《紅樓夢之桃花詩社》截止目前播放量不足2000萬次,要想追趕前作尚有一定難度。
從觀眾肯定和追捧小演員們的「神演技」到小戲骨系列翻拍劇口碑略有下滑,究其原因在於劇集缺乏創新性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小戲骨系列翻拍劇的特色在於少兒演員出眾的演技,而劇本改編方面則一直處於短板,內容的拍攝依賴於原有的經典劇集,缺乏優秀的原創劇本。
此外,劇組將原本幾十集的「長劇本」改為十幾集甚至幾個小時的「短劇本」的做法,對於劇本的駕馭是個不小的挑戰。一旦改編不當,很容易拿來與原作進行比較,例如《天真派武林外傳》的翻拍就不盡如人意,被網友認為「不夠搞笑」。
《紅樓夢之桃花詩社》上線後,主線混亂和情節冗雜是受到部分業內人士詬病的主要原因。部分影評人觀後發表評論,導演刻意讓香菱和晴雯成為本片的主角人物,以較多的片長講述二人的生平,相比之下桃花詩社聯詩的內容則顯得相對單薄,違背了主次原則。
此外,劇中有意去強化晴雯和襲人的矛盾,將原著中不少麝月身上的劇情給了襲人,引起了部分原著粉的不滿,認為此舉傷害了襲人原本溫柔寬厚的人物形象。
因此,面對反覆播放的熱門劇集,大部分觀眾對劇情梗概早已耳熟能詳,當低齡化演員團隊不再製造出新鮮感,他們的追劇興趣往往難以持續。
加強創新與突破,精細化運作方為上策
在各類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和觀眾選擇多樣化的背景下,小戲骨系列翻拍劇要想真正實現市場化不可繼續打「安全牌」,在精細化運作中追求創新與突破才是應有之策。
影視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用小演員翻拍經典劇的模式無法長久獲利,小戲骨系列劇需要更加明確自身定位,強化劇本改編的能力。導演潘禮平曾在採訪中表示,小戲骨劇原本是作為面向兒童的影視作品,對於大量成人觀眾的好評屬意料之外。在第一部作品爆火之後,創作團隊有意調整了戰略,翻拍了《武林外傳》《紅樓夢》等經典熱門劇集,不難看出團隊在「教化兒童,傳遞經典」之餘,爭奪成人觀眾市場的野心。
從本質上來說,面向兒童和成人的影視作品有著明顯差異,要想收割全年齡段觀眾群體尚有一定難度。出於對未成年人保護,兒童影視作品難免會對原作中複雜的情愛、暴力等元素進行刪改,使原著的內核精神更容易被兒童觀眾理解,但這無疑是對原著劇目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一種損害。而對於熟知原著內容、生活閱歷更豐富的成年觀眾而言,多樣化創造性地解讀作品更符合他們的收視趣向,簡化文學作品內涵和底蘊的行為無異於「一出兒戲」。
因此,明確自身定位是小戲骨劇在創作之初就應思考的問題,根據群體特性的不同有區別的選擇與改編劇本,在不傷害原作思想內核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化呈現。
另一方面,現有的小戲骨系列翻拍劇很大程度上參考了該電視劇的經典藍本,例如《小戲骨白蛇傳》以1992年新白娘子傳奇為藍本,《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在人物造型上參考了87版《紅樓夢》,在人物行為方式和性格特徵的演繹上難免會有他人的影子,這也是部分網友質疑小演員表演「照葫蘆畫瓢」的原因。
在未來的翻拍劇中,主動改「模仿式表演」為「創造式表演」,加強對人物心理的揣摩領悟,呈現更為走心本真的表演,小演員們方能繼續驚豔觀眾。
即便算不上絕對的完美無暇,小戲骨系列翻拍劇依然為中國影視劇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與蓬勃的生命力,將在未來擁有一片廣闊的天地。小演員們的走紅也絕不是偶然,對表演的熱愛與夢想的執著一定會讓他們走得更遠,我們也期待更多懷揣表演夢想的優秀小演員們為大眾帶來更多良心好劇,創造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