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不同語言,互相交流需要翻譯,但是,有些專業性的、帶有人文色彩的地名翻譯起來則有些講究,這裡最典型的就是國外的地名的翻譯方法,可能很多人覺得,這種翻譯很簡單:音譯不就完了嗎?
這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當然,音譯是最主要的方式,這就是「屬地語言原則」,比如「雪梨」,「紐約」等都是根據讀音翻譯,但如果僅僅只有音譯那也非常怪異,美國有些地方不是舊不用音譯嗎?比如:舊金山和檀香山!
華人剛開始翻譯歐洲地名的時候,幾乎完全用音譯
那麼,這有什麼講究呢?
有的,需要是約定俗稱,比如外國很多地名帶有「紐」的,這其實是「new」的音譯,大航海時代後,西方探險家到處探險,開拓了很多新的地方,就用家鄉命名,比如「紐約」實際就是「新約克鎮」,不過也有些地方我國就沒翻譯成「紐」,而是用約定俗成的方式,比如「紐奧良」,「紐西蘭」等。此外,Cambridge叫劍橋,Wall Street叫華爾街等;Oxford譯為牛津
這種「約定俗稱」還有種情況,就是音譯實在是麻煩,就用意譯,比如Montenegro就叫黑山。
紐西蘭中的西蘭(Zealand)指的是西蘭島(在丹麥東部,為丹麥哥本哈根之所在地)
但是除了「約定俗成」外,用中文翻譯其它地區,還有兩個特殊情況,這都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第一個,漢文化圈或者華人影響較大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地名通常不用音譯的,日本、韓國、越南,古代都用漢字,這些地方中國人用傳統的地名讀法就行了,比如東京,我們就不會翻譯成「Tokyo」,這屬於多此一舉。此外,東南亞一些地方,由於數百年的華人影響,華人有傳統叫法,就按照這個來就行,不論華人叫法是不是和地名讀音接近。
東京沒必要翻譯成「頭ki哦」
唯獨例外的是韓國首都首爾,可能很多人一直都搞不清楚「漢城」和「首爾」區別在哪裡,「漢城」是傳統叫法以及舊正式名稱,1394年,朝鮮王朝遷都漢陽並將漢陽改為「漢城」。1910日韓併合之後,朝鮮總督府以府令第7號,將漢城改名為「京城」,置京城府。
1945年,日本投降後,日本人起的「京城」這個名稱自然是不能再用了,那恢復成什麼呢?1946年8月15日,美軍政廳公布法令第106號,將京城府從京畿道分離,更名為「」(拉丁字母轉寫為「Seoul」)。由於該名稱沒有對應的漢字,中文使用者沿用了朝鮮王朝時期的漢字名「漢城」。
這個「Seoul」到底是什麼?它不是漢語詞,是朝鮮人的民間俗語,意思就是「首都」,當年恢復名稱的時候是按俗語恢復的,所以「首爾」一詞與其說是地名還不如說是詞彙,2005年1月19日,時任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的中文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並正式向中國方面要求協助改名。
中國輿論界雖然有一些議論,但是,根據「屬地原則」,我們也照辦。
其實說實話,就事論事,這件事情沒有必要用民族主義情緒指責韓國,因為名稱不同確實容易造成混亂,現在首爾境內仍然有很多以漢城命名的機構,當然也有以首爾命名的機構,如果漢語仍然叫漢城,那會帶來很多麻煩。
除了亞洲地區外,19世紀華人也影響到了美洲,於是在舊金山和檀香山這種華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了華人習慣的名稱。舊金山本來叫San Francisco(聖弗蘭西斯科,西班牙語地名),到了19世紀,這裡成為了美國淘金熱的中心地區,早期華人勞工移居美國後多居住於此,因此當地華人稱之為「金山」,後來,人們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發現金礦後,也曾為其取名為「金山」,為了區分,人們就將San Francisco稱為「舊金山」;而檀香山則是因為夏威夷以前出產貴重的檀香木,並且還曾出口到中國。
華人用的地名,有的也沿用了
漢語語境第二個情況是俄羅斯遠東境內的一些地方,這些地方國家有明確規定,國家測繪局2003年5月9日發布規定,第十七條特別指出,俄羅斯境內以下地名必須括注中國名稱,漢語拼音版地圖和外文版地圖除外:「符拉迪沃斯託克」括注「海參崴」;「烏蘇里斯克」括注「雙城子」;「哈巴羅夫斯克」括注「伯力」;「布拉戈維申斯克」括注「海蘭泡」;「薩哈林島」括注「庫頁島」;「涅爾琴斯克」括注「尼布楚」;「尼古拉耶夫斯克」括注「廟街」;「斯塔諾夫山脈」括注「外興安嶺」。
這些地名有些是漢語地名,有些是滿語地名,不過滿語地名也被漢語借用成固定詞彙了,所以全說是「漢語地名」也沒錯,至於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恐怕既是表示對曾經逝去國土的懷念,也是對歷史負責任吧。畢竟,這一片地方的命名權,本來就在我們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