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衛健委、市中醫藥管理局、市人社局頒布「上海市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獎名單。嶽陽醫院嚴雋陶教授、陳漢平教授、吳煥淦教授獲得殊榮。
嚴雋陶
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上海市名中醫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歷任嶽陽醫院院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推拿研究所首任所長、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所首任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推拿系主任,上海市第一家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主要創建者。
嚴雋陶教授自1961年來長期從事中醫學人才、康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與高等中醫藥推拿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作為中國首位推拿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以言傳身教和高尚師德,培養大批優秀人才。一名博士生成為「973」首席科學家,多名學生成為國內推拿學、康復學的學科領軍人物和學科帶頭人。
建立了中醫傳統推拿現代教育制度和教學模式,使推拿學專業形成了從大學本科至博士後系統的現代教育體系,並帶動了全國推拿學專業發展。
提出了推拿學與現代康復醫學結合的發展新途徑。主持申辦上海第一個康復治療學大學本科專業,推動大學成立上海第一家康復醫學院,參與建立中西醫結合康復學碩、博士培養制度,指導建立嶽陽醫院康復醫學科。
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主持上海市教委中醫學本科教學高地子項目《推拿學》,主持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建設項目《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負責主持的《康復醫學》獲評2012年上海市精品課程。
在上海率先推動開設大學本科「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嚴雋陶在中醫推拿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康復學的醫療、教學、科研的學科專業建設以及管理方靣,作出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重大貢獻。
陳漢平
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上海市名中醫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陳漢平教授學術思想兼收並蓄、廣採博納,建立針灸-免疫研究領域,倡導針灸血清研究方法, 是陳漢平教授最具代表性的治學理念。
創立針灸-免疫研究領域。陳漢平教授自 1981 年從法國留學回國之後,就一直致力於針灸學與免疫學關係的研究,並創立了針灸免疫研究方向。針灸-免疫研究,是應用針灸學、現代免疫學理論和多學科方法或技術,研究針灸施於腧穴後對機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及其機理。此方向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成為繼針刺鎮痛臨床與機理研究之後,針灸學同現代醫學科學相互嫁接的又一個活躍的領域。針灸-免疫研究已經證明,針灸治療免疫相關性疾病,具有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理、抗過敏反應和抗癌的作用。
倡導針灸血清研究方法。針灸血清研究是陳漢平教授1998年率先倡導的又一研究方向,它是在針灸-免疫研究的工作基礎之上, 由針灸藥理學的概念,結合中藥血清藥理學的研究發展而來。「針灸血清」是具有原創意義的研究方法。目前「針灸血清」的概念已經不僅僅限於血清, 而是刺灸腧穴後獲取的人或動物血清、組織液或組織勻漿液等的針灸效應載體。並已經在針灸血清研究基礎上,深化、發展出了針灸效應物質基礎研究。
吳煥淦
上海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上海市名中醫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所長 岐黃學者 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 中國針灸學會灸療分會會長
吳煥淦教授在實踐中提出「腸病,從脾論灸」,創立了「艾灸溫養脾胃治療腸腑病症」學術觀點,建立了中醫針灸治療腸腑病症(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易激症候群)3項特色技術,提高了針灸治療腸腑病症的臨床療效,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百項技術在全國18個省市推廣應用。開展臨床與基礎相結合的系列研究,科學闡釋了艾灸對腸黏膜的保護和修復機制,並初步揭示了艾灸鎮痛的中樞和外周機制。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作為首席科學家,先後承擔2項國家973計劃灸法項目,2013年完成的首個灸法國家973計劃項目通過驗收,被評為優秀。創新性地總結出艾灸溫通溫補效應臨床規律,提高了艾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溼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的臨床療效;系統全面地揭示了灸法效應的內源性調節、修復和保護機制。
發表論文300餘篇(包括Pain等SCI收錄論文73篇),主編全國十三五規劃教材《刺法灸法學》等專著10部。授權專利25項,發明專利6項,專利成果轉化1項。建立中華中醫藥學會「隔藥餅灸技術操作規範」,2018年當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國際中醫藥臨床標準工作委員會副會長。2012年和2019年分別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2012年和2017年分別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獲首屆上海醫學發展傑出貢獻獎、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獲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和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官方微信訂閱號二維碼,歡迎掃碼關注!
原標題:《嶽陽醫院三位上海市名中醫榮獲「上海市中醫藥傑出貢獻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