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至18日,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部署2020年政法工作。
南都記者注意到,會議專門就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提出新舉措。會議指出,接下來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既要在深挖整治上見成效,又要在長效常治上下功夫。要以建立長效機制、整治十大行業領域、掛牌督辦百起大案、緝拿追捕千名逃犯、依法審結萬起案件為牽引,確保實現三年為期的目標。
專項整治不力的依法追究責任
據悉,自2018年啟動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突出成效。近年來,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突破雲南昆明孫小果案、湖南懷化操場埋屍案等一批大要案,開展對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的專項整治,加強對盜搶騙、食藥環等違法犯罪的打擊整治,2019年全國刑事立案下降4.1%,八類嚴重暴力案件下降10.3%。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平安中國成為更加亮麗的名片。
2020年是為期三年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收官之年,會議就此再作部署,接下來專項鬥爭要對社會治安、鄉村治理、金融放貸、工程建設、交通運輸、市場流通、資源環保、信息網絡、文化旅遊、教育衛生等十大重點行業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向一些地區、行業、領域的頑疾動刀,對整治不積極、效果不明顯、行業亂象依然突出的,要督促依紀依法追究責任。
加強辦案團隊建設,提高訴訟質效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至今,已進入起訴審判高峰期。會議稱,要進一步加強辦案團隊建設,提高訴訟質效,及時研究出臺司法解釋和指導案例,加強專業培訓、辦案指引、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
據了解,2019年,全國掃黑辦曾接連出臺8個指導意見,以保證執法辦案過程中法律依據更明確、法律適用更統一、依法嚴懲更精準。
推動各地啃下「骨頭案」、拔掉「釘子案」
會議還強調,接下來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要致力深挖攻堅,緊盯涉黑涉惡大案要案積案,緊盯「打傘破網」、「打財斷血」不放,持續攻堅克難,對群眾反映強烈久攻不克的案件,全國掃黑辦要掛牌督辦,對主犯等關鍵案犯在逃的,要加大追逃力度,加強對涉黑涉惡罪犯的監管改造。要進一步發揮特派督導專員利劍作用,開展專業化、點穴式、機動式督導,推動各地啃下「骨頭案」、拔掉「釘子案」。
據悉,去年年底,繼大規模全覆蓋的中央掃黑除惡三輪督導順利結束,第二、第三輪督導「回頭看」業已完成後,常態化、專業化、機動式、點穴式的特派督導再次啟動。
去年12月10日,特派督導組分別進駐中央掃黑除惡第一輪督導過的河北、山西、遼寧、福建、山東、河南、湖北、廣東、重慶、四川等10個省市,全面開展特派督導。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曾表示,要把特派督導作為督導工作的創新舉措,作為掃黑除惡督導常態化的利劍、解決重點地區重點問題的重要手段、實現長效常治的重要制度來抓。哪裡有難啃的黑惡犯罪「硬骨頭」,就派督導專員到哪裡去督辦。
會議指出,要不斷總結專項鬥爭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規範,形成打擊整治管理建設的長效機制,建立以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導向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
保護民企
讓涉企冤錯案依法甄別糾正常態化
中央政法工作會議聚焦民營企業的經營難題,對政法機關護航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出要求。
會議指出,要為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的法治環境,聚焦民營企業發展中的難題,健全、落實執法司法平等保護機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堅決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將民事責任變為刑事責任。
要進一步健全涉企冤錯案件依法甄別糾正的常態化機制,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司法保護,健全智慧財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以法治保障各類主體創新創造活力。
南都記者了解到,過去一年,政法機關曾多次針對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出臺舉措。
去年,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首次寫入最高法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表示,依法服務民營經濟發展,保護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審慎適用強制措施,禁止超範圍查封扣押凍結涉案財物,堅決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堅決防止將民事責任變為刑事責任,讓企業家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過去一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則多次針對保護民營企業召開座談會。檢察長張軍在多個場合強調,要保護民營企業,服務經濟發展大局。「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不訴」,讓違法但犯罪情節較輕的企業不至於因「老闆」被追訴而徹底垮掉。
2019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還與全國工商聯共同出臺《關於建立健全檢察機關與工商聯溝通聯繫機制的意見》,被外界稱為「保護民企13條」的《意見》明確列出13條具體舉措,強調嚴格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堅決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依法準確適用、及時變更強制措施,保護好民營企業財產權及其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法律扶貧
快審快執拖欠農民工工資案
中央政法工作會議針對近期備受外界關注的農民工欠薪問題提出要求。
會議強調,要快審快執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讓「法律扶貧」助推「精準扶貧」。
據悉,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會議明確要求,政法機關要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南都記者注意到,回顧過去,政法機關也曾針對根治惡意欠薪多措並舉。
據悉,自2011年至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惡意欠薪」案件超2.5萬件,各級人民法院對7674名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拘役,其中116名被告人被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
1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曾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打擊惡意欠薪的最新數據,檢察環節為農民工追繳工資2.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國務院1月7日公布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自5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部為保障農民工群體權益制定的專門法規。
條例也對政法機關打擊惡意欠薪作出明確規定: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有權依法投訴,或者申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和提起訴訟。公安機關負責及時受理、偵辦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依法處置因農民工工資拖欠引發的社會治安案件。
司法行政、自然資源、人民銀行、審計、國有資產管理、稅務、市場監管、金融監管等部門,按照職責做好與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相關的工作。
大數據安全
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礎工程
保障大數據安全再次被提升至新高度。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指出,政法機關要不斷提升網絡社會綜合治理能力,構築大數據安全的「防護罩」。
會議強調,要把大數據安全作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礎性工程,依法嚴厲打擊侵犯公民隱私、損壞數據安全、竊取數據秘密等違法犯罪活動。
此前,2016年8月,大學生徐玉玉因個人信息洩露被詐騙電話騙走9900元學費,在報警路上猝死,引發公眾對數據安全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我國網絡安全事件中信息數據竊取的比重明顯呈上升趨勢,如何保障數據安全成為學界業界熱議的話題,不少學者建議,應對數據安全開展立法工作。
2017年6月,《網絡安全法》率先施行,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隨後被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
2018年10月1日,全國首部大數據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大數據安全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這是貴陽圍繞大數據在地方立法實踐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據最新消息透露,目前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業已提上日程,去年12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在法工委新聞發布會上稱,2020年全國人大將制定上述法律。
採寫:南都記者 蔣小天 劉嫚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