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界「拼多多」崛起:把鞋子賣出白菜價,一年在國內賣掉一億雙鞋
推薦語:近十年來,女鞋行業從鼎盛到沒落,走的就像過山車般高低忐忑。時移勢易,由於鞋履市場的不景氣、電商的衝擊、實體零售業轉型等多重因素,許多曾經的女鞋神話跌落神壇。
一邊是一代鞋王百麗黯然退市,鞋後達芙妮轟然倒塌。一邊是一雙79元的女鞋一年賣出一億雙,年銷售額50多億,並且在全國開店9000家,它就是大東!
或許很多人還有買過大東的鞋,但是一定見過大東的店鋪:這些店鋪帶著顯著的紅白相間風格,像貪婪的種子一樣吸收著空氣和陽光,在各地的百貨商場、SHOPPINGMALL、步行街拔節開花。
大東的創始人名字叫做陳光敏,書讀得不多,從17歲就開始打工,做過銷售賣過蜂蜜,對於行業的發展有著敏銳的嗅覺。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溫州鞋業小作坊遍地開花,人人把家裡的院子蓋起來,一臺製鞋機,三五個人就能撐起一個小廠。
看到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做生意,1995年,陳光敏也在老家院子裡辦起了製鞋小作坊,召集令五六個人便開始了創業。
老闆就是員工,老闆娘就是財務,陳光敏既做員工也當老闆,創業就這麼艱難的開始了。
當時,溫州的鞋廠很多,陳光敏如何能夠保障鞋子能夠受到消費者青睞呢?
陳光敏通過不斷摸索,發現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模仿爆款。
當時,市場上賣得最火的是一款富貴鳥的套頭鞋。陳光敏獨闢蹊徑,將它改制成了女鞋,沒想到這款鞋一推向市場就被瘋搶一空。嘗到甜頭後的陳光敏也開始摸索出一條道路——市場上什麼火,就開發什麼。
就這樣,陳光敏的大東鞋業開始在當地小有名氣起來,但是連鎖的擴張方式並不適合大東,為了降低消費者的接受成本,大東發展出了最適合自己的一個方式。
把成本控制到最低!
首先,大東的鞋子都是自己生產的,這樣能將成本控制到最低;其次,大東等等物流也是自己幹,將物流成本成本也控制到最低。
經銷渠道方面,2008年以前大東跟其它鞋企一樣——代理制。但這個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中間環節加價太多,中間商賺差價就會把鞋子價格帶得很高!比如一雙幾十塊出廠的鞋子,最後經過層層加價要買一兩百,這對消費者來說很不公平。
為了降低客戶的購買成本,2008年大東果斷砍掉代理制,轉成自營或聯營。出廠35的鞋門店最終只賣79,通過把鞋子賣出白菜價的模式,大東鞋子吸引了眾多的消費者。
根據大東此前公布的數據來看,其在2019年賣出超過一億雙鞋子,成為了我國真的女鞋之王。
不知道大家看好大東這個品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