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放射科介入病房為一名診斷為異常體動脈供血左肺下葉的咯血患者完成了介入栓塞治療。患者男性,40歲,因大咯血來我院急診就診。患者曾於當地醫院行介入治療,但療效欠佳。因患者咯血量較大,病情緊急,急診科組織多學科會診,放射科介入病房牛猛副教授經過病情分析後決定為患者行動脈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療。
(圖a-b為術前CT三維重建圖像,圖c-d為介入治療術中DSA造影)
術中造影見發自胸主動脈的粗大血管供應左肺下葉,牛猛副教授使用3枚interlock鋼圈對其主幹進行栓塞,術後造影見血流消失。術後隨訪該患者,咯血症狀緩解。
異常體動脈供血左肺下葉是一種極少見先天性疾病,指發自於胸主動脈的異常體動脈供血支氣管及肺實質發育正常的左肺下葉基底段。該病與葉內型肺隔離症臨床表現和影像學徵象較為相似,曾被Pryce命名為「 Pryce Ⅰ型葉內型肺隔離症」,後又經多位學者命名為「無肺隔離症的肺異常體動脈化」、「異常體肺隔離症動脈供血正常左下肺基底段」等。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異常體動脈供血正常左肺下葉與真正的肺隔離症明顯不同:該病基底段支氣管分布是正常的,而肺隔離症的隔離肺組織與正常支氣管不相連。又因本病通常只累及左下肺下葉基底段,且由一條異常粗大體動脈供血,因此命名該病為「異常體動脈供血正常左肺下葉」。
異常體動脈供血左肺下葉常因左向右分流而產生肺動脈高壓、心力衰竭,部分患者有咯血等症狀。外科手術通常對患者異常體動脈進行結紮,對病灶肺葉或肺段進行切除。1998年Bruhlmann等人報導通了過彈簧圈栓塞異常體動脈治療該疾病,取得了較好臨床療效。隨著介入栓塞技術發展,介入手術逐漸被接受及認同,因為其創傷更小、恢復更快,且控制咯血與術後感染更有優勢。
參考文獻:
[1]石健強等.異常體動脈供血正常左肺下葉的CT表現與解剖基礎[J].解剖學研究,2014,36(6)
[2]方主亭等.彈簧圈聯合組織膠栓塞異常體動脈供血左肺下葉基底段2例[J].介入放射學雜誌,201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