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成語之:出類拔萃
成語「出類拔萃」今天運用的非常廣泛,我們對它也是比較熟悉。而這個成語究竟出自哪裡?它當時是說得誰?原始意義又是怎樣的呢?
「出類拔萃」出自《孟子》,原文如下:
有若曰:「其為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料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出於其類,拔乎其萃」就是「出類拔萃」的前身。要解釋這段話,我們從頭講來: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因此,儒家思想也就被人稱為孔孟思想,成為漢代以後中國的主流思想。孟子非常欽佩孔子,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是個生而知之的聖人。
有一天,孟子和弟子公孫丑討論古代的聖人,公孫丑問到伯夷、伊尹這兩個人較之孔子,是否可以相提並論?孟子說不可以相提並論,自有人類以來就再也沒有孔子那樣的聖人。
公孫丑又問:「那麼他們三人有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孟子回答:「有,如果讓他們擁有方圓百裡的土地,那麼他們都能讓天下諸侯前來朝拜擁有天下。如果要他們先做一件不義之事,或者殺害一個無辜之人,然後就能擁有天下,那麼他們肯定不會去做,這就是他們三個人相同的地方。」
公孫丑又問:「那麼我想知道他們三人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孟子回答:「宰我、子貢、有若這三位孔門高徒,他們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而且就算他們再怎麼低下?也不會故意附和孔子,所以他們三人所說的話非常可信。子貢說:大凡看到他人的禮節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政治;聽到他人的樂曲就可以了解他們的德行,所以比較百世之王,沒有人能夠違背這一個道理,在我看來自有人類以來從來沒有像夫子(孔子)這樣的聖人。有若接著他的話說:又何止是人類而已,麒麟與各類走獸,鳳凰與各類飛鳥,泰山與各類小土堆兒,河海與各類小水窪,他們都是同類,但是前者卻有遠遠超越了它的同類。孔聖人和老百姓也是同類,都屬於人,但是聖人在人類之中可是`出於其類,拔乎其萃』啊!自有人類以來從來沒有像孔子這樣的聖人。」
萃,本來形容草木茂盛,後來就代表聚在一起的人或物,所以「出於其類,拔乎其萃」也就是形容從同類中脫穎而出,成為品質和才能特別優秀的人。後來,人們就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精簡成「出類拔萃」,形成了人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它的意思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就是指才能很高,超過別人。
我用這個成語寫一段小文,就算「出類拔萃」在寫作當中的運用吧!
我有位老領導,現在已經是總公司副總,他是個很認真的人,是八十年代末的大學生。那時候的大學生很缺,他進了工廠先從基層幹起,在檢修車間做車工。
但是他就沒有覺得自己大材小用,而是很認真踏實地和師傅學習車工技術。他是外地人,住廠子單身宿舍,平時很少出門,下了班就是抱著本書看,人們都叫他「書呆子」。他當時確實呆,來了三個月,有一次上街買東西,竟然迷了路,不知道怎麼回來了。天快黑的時候才回到宿舍。這事成了人們的話把兒,經常提起來逗他。
但是他不為所動,依然我行我素。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快,他就搞出了好幾項技術革新,不到十年功夫就被不斷破格提拔,從技術員到副主任,再到技能科科長,副廠長,經理……再沒有人說他是書呆子了,他在當時他們一起分配來的那批人中是出類拔萃的,無論技術才幹還是文化修養,都算得上佼佼者。
好了,今天學成語用成語就到這兒,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