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登陸紐交所14年後,作為國內老牌教培機構之一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於本月28日正式宣布即將登陸港交所。當前,在變革中的線下教育培訓機構應該如何趕上浪潮?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下,如何找到新方向?
線上線下融合加快
「21日,猿輔導官方表示,最新一輪的22億美元融資已經到帳,投後估值155億美元,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教育獨角獸。而同一天,線下教育機構優勝教育被質疑爆雷跑路,公司總部被維權老師、家長圍堵,創始人甚至開直播道歉回應。此外,美股上市的跟誰學盤前股價暴跌超30%,跌去了100多億美元。」經歷了疫情的洗牌,在教育行業中摸爬滾打12年的職業經理人孫友曼,感覺近期的教育行業確實瘋狂,甚至有些「失控」,不僅是優勝教育出現關店跑路的情況,很多線下教培機構都明顯虧損,而線上教育卻大步伐進軍,增速驚人。
作為教培機構龍頭的新東方,在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線下業務受衝擊明顯。此前新東方披露的2021財年一季度(6月1日至8月31日)財務報告數據顯示,新東方當期的營收為9.86億美元,同比下滑8.0%;淨利潤為1.75億美元,同比下降16.4%。雖然新東方在逐步加快線下線上融合,但相比在疫情期間用戶呈現爆發增長的在線教育公司作業幫和猿輔導等,線下業務明顯後勁兒不足。近日,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在演講中提及:「疫情催生了教育手段的變革,未來純線上、純線下的教育都會繼續存在,但線上線下融合的OMO模式或將成為主流。」
愛學習發布的《K12教育培訓機構疫情影響情況調查報告》也顯示,在全國31個省市的2000多家K12教育培訓機構中,超53%的機構表示會將經營模式調整為OMO模式(即Online-Merge-Offline,是一種行業平臺型商業模式)。
「當下,以提升教學效果與體驗為主,通過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通各環節的數據,並深度融合線上與線下的學習場景,實現標準化流程與個性化服務的OMO模式是必然的趨勢。」濟南萬盛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林佳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疫情讓在線教育滲透率得到快速提升,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培機構都把線下課堂轉移到線上,儘量保障師生的正常教學進度,未來隨著行業巨頭的出現,OMO模式的應用將更為普及。
生源爭奪加劇
「不只是現在,很長一段時間,打開手機微信朋友圈,或者電梯內的樓宇廣告,猿輔導『斑馬AI課』等線上教育品牌的廣告不斷循環,在教育品牌『廣告戰』背後,其實是燒錢大戰。」濟南一小學家長胡曉表示,疫情期間孩子線下課停了,轉而給孩子報了線上課。「去年諮詢客服表示可以報半年課,價格為1200元,但疫情期間課程漲價,半年課是1400元。而且現在只能報一年的課程,優惠後總價為2600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81億,佔網民整體的40.5%,這個龐大的市場也引來在線教育巨頭們的爭奪。
「與在線教培機構背後的資本相比,我們的實力確實太薄弱了。但我認為,教育的本質還是教學效果和課堂體驗,這是在線教育代替不了的。」孫友曼介紹,自己所在的英語培訓機構作為傳統的線下教育機構,一直以來都是通過教學質量以口碑的方式獲客。疫情期間,從高管到老師都利用居家辦公的時間精心準備和打磨產品,希望能夠在英語細分領域的賽道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令孫友曼沒有想到的是,疫情過後,僅有1人退課,很多家長還主動續費,由於在疫情期間推出的「居家英語磨耳朵」系列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好評,暑假期間業務基本恢復到和去年持平。
「教育行業是一個高度分散的市場,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做到通吃。不少在線教育巨頭用融資來加速企業擴張發展,用燒錢換取留存率成為行業內的普遍做法,但問題是現階段在線教育的獲客、轉化是共性難題。」林佳認為,教育機構未來的碰撞必然將越來越激烈,如何打造優質IP、形成教育核心競爭力成為教育培訓機構加碼的重心。
監管趨嚴何去何從
「當初教育顧問聯繫我們家長時稱,如果一次性繳納年費,可以直接打9.2折並且贈課,為了節省費用享受優惠,我們就一次性給孩子交了一年的培訓費用,但我們並不了解教育部的相關監管規定,家長基本上被教育培訓機構『牽著鼻子走』。」胡曉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自己給孩子報了兩門K12的輔導課程,額外還有鋼琴等培訓,基本上都是半年或者一年一交,其他學生家長也都是這樣交費。
對於教培行業而言,今年即是市場加速優勝劣汰的一年,也是監管政策日趨嚴厲的一年。日前,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在全國範圍內針對校外培訓機構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侵害消費者權益違法行為開展集中整治。
「此前,教培行業普遍採用的是預付款制度,即家長向機構預付購買一定課時費用,作為機構方在課程未消耗前不能隨意動用該款項。只有在學生上完課後,機構方才能把孩子已消耗的課時記為『可確認收入』。」山東新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孫偉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監管機構對企業資金監管沒有硬性要求,更多是靠企業的自律。如果是一般正規機構都會在企業帳戶中留有3-5個月預付款,可是從教育領域頻發的跑路事件看,教培機構「寅吃卯糧」的現象很普遍。
針對優勝教育暴雷、人去樓空等情況,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葛平亮表示,應當從完善立法著手,研究或建立預收學費的專門帳戶,使得預收學費用於將來開設課程的支出。另外,在預收學費的保護上,還應當規範合同的內容。
(編輯:徐松麗 陳德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