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韓症,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恐懼韓國隊的一種「病症」,是一個由記者創造出來的、令廣大的中國球迷 痛苦萬分、痛心疾首、痛定思痛的詞彙。持續時間為1978年12月16日至2010年2月10日。自1978年12月16日的泰國曼谷亞運會上,中國隊0:1輸給了韓國,從此之後的32年,中國隊在國際A級比賽中逢韓不勝,直至2010年2月10日,中國隊3:0韓國隊,以一場痛快淋漓的比賽戰勝對手,才得以止血。
那恐韓症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以前大概有如下說法:
體力不行:男人體力不行,簡直就是莫大的侮辱,何況還在高原搞集訓和體側。
把握不住機會:把握不住?那要多大的球?不得D以上了,甚至是E?難道是F?
技戰術、教練不行:世界冠軍教頭翻車+回頭草+潰逃,別說了。
待遇不行:80年代估計比工薪階層還是強點,90年代以後都是土豪了吧。
沒有愛國情懷:大家不要那麼腹黑,一部分人還是有血性的。
出工不出力:可能、或許、應該有這樣的情況。
理由太多了,這些都是表面現象。究其根本,韓國足球在70年代末,就已經與國際接軌了,韓國足球史上最牛之人——車範根已經開始登陸德甲,並開創了其堪稱偉大的職業生涯。雖然說起來很酸,但是不得不承認,那時候韓國已經有世界級的球星了,用現在的球星類比,大概就是等同於萊萬、蘇牙、凱恩這個級別。直到80年代末期,國內的足球名宿——賈秀全加盟了南斯拉夫勁旅貝爾格勒遊擊隊,並參加了歐洲聯盟杯的比賽。中國足球才開始在歐洲露臉。
2002年世界盃後,樸智星被希丁克帶到歐洲賽場(可憐的希丁克,在中國就是水貨,只會背口大鍋),開始了他輝煌的職業生涯,並以「三肺樸」的稱號,憑藉積極的奔跑和嚴格的技戰術紀律,在曼聯獲得了主力的待遇,跟隨曼聯收穫了無數的榮譽。同時期,曼聯也網羅了一名天賦極佳的中國足球青年才俊,只可惜廢了。也幾乎是同時期,孫繼海在曼城獲得了較為成功的足球留洋履歷,不過與樸智星相比,星光略顯暗淡。
再就是現在的孫興慜,這傢伙已經成了邊路鋒線尖刀,而且還是世界級的。這時候,中國足球運動員在五大聯賽已經失蹤多年了。西甲有一位機智的中國土豪老鄉,把武球王運作到西甲,武球王在西甲翻雲覆雨了一年半載,然後球隊降級了。這裡不是對武球王不尊敬,武球王的努力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富有冒險精神的。總體上,武球王是中國足球正能量了,武球王是我們唯一還拿得出手的。然後,中國足球運動員又從五大聯賽消失了。
從中韓各自的足球運動員走出國門,去高水平的職業聯賽打拼可以看出,恐韓症是與此同步的。韓國足球運動員遵循著他們的前輩們的腳步,前僕後繼的把路越走越寬。雖然中國足球不少球員也走出國門,不是對這些人不尊敬,敢出去的都是好樣的,但是除了楊晨、孫繼海算是憑實力站住腳了,其他人的留洋生涯多少都有些商業因素在裡面。韓國的高水平球員一直活躍在歐洲各級聯賽,我們的球員在經歷了近10年的留學潮後,就縮在國內,和足協一起把甲A炒作成中超,拿高薪、喝好酒、泡美女,窩裡橫,白斬雞紅遍全國,連臺灣省的人都來噴。韓國一直在和列強PK,國足一直在當公子哥,踢踢球、溜溜鳥,不被打出翔來就得感謝別人手下留情了。
2010年廣州 第16屆亞洲運動會足球1/8決賽 中國國奧隊0:3完敗於韓國國奧隊,恐韓症就此復發,這上半年才止血,下半年就又血崩了。從前幾十年來看,中國隊戰勝韓國隊只是一個30年才發生一次的小概率事件,而不贏才是常態。所以恐韓症沒產生有抗體,各路專家也沒有研發出疫苗,此次復發標誌著又一個漫長的恐韓周期開始了,國足應該長期難求一勝了,就算贏了,那也是走狗屎運了。
妹紙能這樣來挺國足,諸位,你們說國足還能不能雄起?
總結一下:恐韓症就是海歸少了,窩裡橫慣了。
祝各位開心!感謝您的閱讀、關注、轉發、點讚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