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林超賢繼票房口碑雙豐收影片《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之後的又一力作,《緊急救援》的「先天期待值」就非常高。而不同於此前集中展現某一事件的敘述方式,《緊急救援》上天入海,把四個救援大場面通通放了進來。
姍姍來遲的《緊急救援》,此番戰績如何?
「這其實是一部劇情片」
「它的四場動作戲都非常好看,拍得也非常用心,拍出來的效果是國際水準的」,擅長商業類型影片分析的影評人周黎明對《緊急救援》讚不絕口。
他將關鍵詞鎖定在「節奏」二字之上。一方面,片中的四場戲符合中國傳統文藝理論中的起承轉合敘述方式,「雖然長度不太一樣,但長短不是關鍵,關鍵是動作戲本身有序進行,觀眾看得清楚卻又不拖沓」;另一方面,整部影片的節奏是對的,每場動作戲之後都是文戲,「每當觀眾情緒刺激走向平緩,下一場動作戲就出來了」。
其中第二個片段讓觀眾印象很深,先是救援的直升機燃油不足,再是山谷裡不可控的風,再到出事故的車和路上的暗礁,「這些東西沒有人能夠預知到,這就考驗動作片導演,要把整個過程很清晰地反映出來,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然而,《緊急救援》的「魂」仍在於情感。一向以動作出名的林超賢導演,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其實這個戲,對我來說不是動作戲,相比《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它是一個劇情片」。導演回到了劇情電影本身,講述一個人的故事,而不是講一個行動。就此,文戲和武戲也得以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打造中國式超級英雄大片
片中,彭于晏飾演的單親爸爸完整還原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普通人,就是你我他,我覺得這個點非常好」,周黎明說。
但它先天的問題在於,作為劇情片,這一類的救援行動沒有一個真正戲劇意義上的「壞人」,它的「壞人」要麼是自然災害,要麼是事故,這不免會限制了一條線索串聯全片的敘事節奏。而動作戲場景的補足,則完美地覆蓋了這一點。在周黎明看來,就「救火場景」而言,電影《緊急救援》「至少不比《烈火英雄》差」。
在大場面持續製造的情緒刺激之下,不少觀眾也不免流淚,而其中最難把握的就是「煽情的度」。「我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特別慶幸,在最後並沒有太多情感渲染」,周黎明回憶道,因為「辛芷蕾跟彭于晏在一起這件事,只是整個主線上的旁枝末節,不應該太過於喧賓奪主,其中的火候很重要」。
實際上,中國式的超級英雄電影並不具備超能力等容易吸引觀眾的戲劇化元素,是有先天困難的。
但從《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到今天的《緊急救援》,主旋律商業大片已經共同尋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即用真實的事件做引子,但片中所有細節高度戲劇化、高度誇張,以滿足觀眾對觀影「爽感「的需要。
「電影的重要功能是造夢,但這個夢得與現實有關聯」,周黎明總結道,「這個關聯的部分怎麼拿捏,才是最難的部分,相信林超賢導演也在摸索」。實際上,有很多動作片的動作場景是合格的,它給觀眾交出了「行貨」,卻不一定是「好貨」。
而以導演林超賢為代表的新一批中國主旋律影片導演,卻選擇在每一場戲、每一個細節上用功,最終打造出了一部部介於普通英雄與超級英雄之間的中國式商業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