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收藏家,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遊走古董收藏界近八十年的張宗憲對收藏很謹慎
收藏周刊記者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了位於麗思卡爾頓的一個貴賓室裡,93歲的收藏家張宗憲先生依然打扮時髦,一頂米黃色配紅色帶的紳士帽,紅藍綠間配的條紋西裝,透過一副金框深色鏡片,依然能看到一雙明亮有神的眼睛,那是銳利的眼睛。遊走古董收藏界近八十年,叱吒拍場四十多年,久經風雨的他,依然幽默風趣,心態廓然,他說,「能做收藏家,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只要買到好的,一定會漲價」
收藏周刊:您曾說「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收藏家劉益謙則說「我買東西只買最貴的。」您強調的前提是「眼力」,劉益謙強調的是「財力」,以您幾十年的收藏經驗,您怎麼看這二者的關係?
張宗憲:首先,他那句話不能這麼說,怎樣才算最貴?畢卡索有的作品賣到幾十億美元,這個也買得起嗎?只能說,好的東西,他現在有資格買。但有些作品,我覺得他也要考慮考慮,跟老婆商量商量,不過,可以這麼說,他現在能買的東西是越來越少,原因是流出市場的好東西越來越少。
這個世界上,好藏品不多,只要是買到好的,即便這時候貴了,但以後一定會漲價的。
收藏周刊:這裡涉及「眼力」與「財力」的問題。
張宗憲:(我的)眼力,是有遺傳的。我祖父是雕刻藝術家(清代竹刻名家張楫如),我祖籍是常州,當地博物館想收藏幾件我祖父的作品,我將來會挑選幾件捐贈過去。我的父親在14歲便開始在古玩店當學徒,後來自己經營古董店,我從小就耳濡目染,在這樣的環境生活,經常看到店裡的古董買進賣出,也開始學了一點。我後來到香港,最多的時候是開了五家古董店,1968年,第一次去英國、法國,當時剛接觸拍賣行,覺得不錯,於是也開始學著從倫敦買了,到巴黎賣,從香港買了,到倫敦賣,一種交換的過程,果真是好的,自己藏起來,相對一般的就賣掉。
那時候藏品多,價錢便宜,也幾乎沒有看到有別的中國人到歐洲去買藝術品。慢慢,越來越多朋友委託我到外面舉牌,以為拍場有一套獨有的規則,什麼時候舉,什麼時候停,要講究策略。慢慢,越買越多,買得越多,委託我的人就越多,成了拍賣場的常客,他們都相信我。
「我自己有100萬,不會想著買120萬的東西」
收藏周刊:您會如何定位自己的藏品門類?
張宗憲:我的收藏還是以瓷器為本,其他雜項、近現代書畫也收。
我曾經在蘇州博物館等地方辦過景泰藍藏品展、鼻煙壺特展、雜項展、瓷器展以及書畫展,唯獨還沒有專門辦過玉器的展覽,我收藏的主要是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的玉,現當代的玉器我不收。目前大概收了400件,預計明年會選出280件在佳士得辦展,將來我也將委託佳士得上拍。
收藏周刊:眼力除了遺傳,您還有其他秘訣嗎?
張宗憲:我每買一樣東西,都要翻看書籍幾百次,還要問,要聽,還要多看,最後是多買。但我是個有原則的人,別人買我的東西,要先給足錢,我買別人的東西,同樣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我不會拖欠拍賣行的錢。自己有100萬元,不會想著買120萬元的東西。所以,我們這種人,註定也不會大富大貴,做古董生意就是這樣,「愛古不富,識古不窮」。愛古會上癮,看一件買一件。識古的人,註定不會窮,因為他的眼力比別人好,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好東西。
「有些商人做假貨都能做上幾百億的生意」
收藏周刊:現在要入行,首先要有財力?
張宗憲:第一是財力,但僅僅有財力也不夠。不是有錢就能買到好東西。
收藏周刊:不少人把收藏入門的最好時機用時代來劃分,包括馬未都在內,他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貝,哈腰就能撿到」。但最近二十年,隨著藝術市場的走熱,「撿漏」的機會幾乎消失了,現在的年輕人想入門,門檻已經不一樣,您怎麼看收藏時代的變遷?年輕人入門收藏,您會給哪些建議?
張宗憲:撿不到漏了,我剛開始做的時候,才幾十人,現在全國估計有一兩千萬人靠這吃飯了。有些商人做假貨都能做上幾百億元的生意。
如果我在一次拍賣中買到了一件好東西,那天晚上可能都無法睡,反覆起來幾十次。看啊,摸啊,聞啊。首先要痴迷才能買到好東西。
收藏周刊:行內有人把您跟收藏家馬未都放一起比較,我前幾天對馬未都先生有過一次採訪,當時他讓我感到最為深刻的是,他說自己不收藏中國畫。但您與他不同,無論書畫還是瓷器,盡收囊中。您覺得他的解釋如何?
張宗憲:馬未都對家具方面比較熟,對瓷器則主要是懂理論,口才又好,在電視節目上受歡迎了,所以關注就大。他不收書畫,是不懂書畫。
收藏周刊:您在收藏過程裡,有沒有考慮類似藝術品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因素?
張宗憲:不會。喜歡什麼就收什麼,憑自己的能力、眼光、勇氣,最後憑自己的財力去收藏。能做收藏家,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除非蘇東坡活過來了,真假他說了算」
收藏周刊:您去年有關注過蘇東坡那幅《木石圖》嗎?
張宗憲:我當時也有發表意見,我說那些人爭論真假是多餘的,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看得懂畫(鑑定真假)。哪怕那個人看著作者畫,單憑他一張嘴也不能證明真假,因為還有可能他自己仿了一張。除非蘇東坡活過來了,真假他說了算。現在那些人講真假,誰都不算。
收藏周刊:那幅畫的成交結果,您怎麼看?
張宗憲:古畫我不是內行,我不發表。近代的畫,我還知道一些行情,哪些畫家,哪些作品的價格大致如何,我會有一個判斷。超過清朝早期,乃至明朝、宋朝……說不上不喜歡,就是沒關注過,也沒學過。
收藏周刊:最近常玉那幅有關注嗎?
張宗憲:那兩筆我也會畫。
收藏周刊:您會考慮建立自己的博物館嗎?
張宗憲:故宮(香港)博物院正式開放後,我會捐贈100件,上海博物館我也會捐贈一批東西。希望能為國家,為人民,為故鄉做點事。
收藏周刊:您現在還到拍場買東西嗎?
張宗憲:我天天都在關注拍賣的東西,能買的,想買的還會買。以前也賣。
「希望上海博物館接受藏品後能寫上『張宗憲捐贈』」
收藏周刊:2004年,一對清乾隆的銅胎鎏金掐絲琺瑯火盆,一百多萬美元的高價,那時候為什麼會在掐絲琺瑯價格還沒起來的時候,願意出如此高的價錢?
張宗憲:掐絲琺瑯在過去只有宮廷有,老百姓是沒有的。而且據我了解,完整的一對如此巨大的掐絲琺瑯,全世界都還沒發現,僅此一對。我知道在法國楓丹白露一個宮廷裡,也有一對,但被上下切開了,上半部分被用作吊燈。這對掐絲琺瑯我會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收藏周刊:目前跟上海博物館方面的捐贈事項洽談到什麼階段?
張宗憲:已經跟上海博物館溝通過,前段時間跟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有過溝通,我希望到時候上海博物館在接受藏品之後,能夠寫上「張宗憲捐贈」或者「張宗憲藏品陳列館」等字樣。一個人,不是為錢就是為名,最好就是名利雙收(笑)。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