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歷史記憶
★特輯·二·二八:歷史不能只說一半
★由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二·二八事件」看祖國統一
★「二·二八」事件:「臺獨」不願面對的真相
★二·二八:臺灣之疤,民族之痛
★不是2.28當天的2.28事件
(請進入中國國家歷史公眾號查看特輯其它文章)
今天是二·二八事件70周年紀念日。
二·二八事件牽涉甚廣,其背景、過程以及事後的處理都極其複雜,又與後來各黨各派的立場、海峽兩岸的關係、臺獨意識、受害者的冤屈與悲情等諸多因素糾結在一起,各種政治力量參與解讀,選擇性的闡釋導致言人人殊,看法紛陳。這早已超出了歷史本身的範疇,表現出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的傾向。
特別是臺灣民進黨等臺獨勢力,利用「二·二八事件」的悲情,把「二·二八事件」說成是臺灣人要求「臺獨」的開端,從中發掘「臺獨」的政治動力,應該引起高度的警惕。
值二·二八事件70周年之契機,我們重新梳理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力圖釐清歷史的事實,給出客觀的闡釋,給遠去的歷史一個交待。
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與現實政治息息相關。二二八事件在臺灣,從禁忌,到平反、高調宣傳、喧囂……研究的熱潮不減,相關論著、資料繼續推出,紀念館、紀念碑遍布全島。各派政治力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強史就我」,個別政治人物對二二八事件的解讀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少數學者跟著鼓譟,仿佛二二八事件就是他們可以隨意打扮的小姑娘。
特別是「臺獨」勢力,企圖拿歷史問題,做政治文章。他們神化二二八事件的用意不在族群和諧,而是為分裂國家領土做註腳。正因為如此,二二八事件未因時日的流逝大白於天下,遺留的傷痕卻被政治衝突強化,創傷至巨,早已超出事件本身的範疇。
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前被焚毀的汽車
對於這種肆無忌憚的行為,一個誠實的學者不能坐視不顧。在借鑑已有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多方搜集史料,仔細辨別,不計筆墨,秉筆直書,詳析二二八事件的經過,弄清其真相,判定其性質。
《開羅宣言》發表後,中國收復臺灣進人實施階段。陳儀主持臺調會,擬定接管計劃,搜集資料,培訓人才,組建接收臺灣班底。陳儀只注意研究如何接收臺灣的「物」,而忽略研究如何接收臺灣的「人」,漠視臺籍志士謝南光等人的紐帶作用。1945年10月,臺灣光復。陳儀建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推行臺灣特殊化政策。
由於戰爭的創傷及社會的急速轉型,臺灣重建面臨著巨大困難。行政效率低下,出現貪汙腐敗的現象,引起廣大民眾強烈不滿。長官公署制度有助於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問題在於,大陸籍官僚控制了臺灣省的主要權力,臺籍精英參政困難,嚴重挫傷了他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視長官公署為「新總督府」。臺籍精英參選各級民意代表,議論時政,指責大陸籍官僚的劣政。陳儀接收日產,建立起龐大的公營經濟體系,效率不彰,統制政策束縛了臺灣民營企業的發展。陳儀雖竭力保持臺灣金融貨幣系統的獨立性,臺幣仍然大幅貶值,通貨膨脹。原材料缺乏,大批日籍技術人員的迅速撤離,導致工廠普遍開工不足,失業問題嚴重。為恢復經濟,陳儀在遣返日本移民過程中,徵用了一批日籍技術人員,有助於臺灣經濟維持最低限度的運轉,但遭到廣大臺胞的堅決反對。徵用日僑本無可厚非,關鍵在於陳儀未能廣泛吸納臺籍精英,他們借反對徵用日僑,來指責長官公署低劣的人事政策。滯外臺胞返籍,這樣一群經過實戰的社會閒散人員生活無著,對臺灣社會構成巨大的隱患。
描寫當時的鎮壓的木版畫
臺籍精英堅決要求撤廢行政長官公署,廢除專賣局、貿易局,儘快實現縣市長直選,還政於民、還財於民。而廣大的下層民眾,因生活困難,物價高漲,對陳儀的施政也是十分不滿。廣大臺胞把鬥爭的主要矛頭對準陳儀為首的官府。
長官公署的權力核心主要是來自大陸的外省官僚,而受欺壓的則是臺灣本省人,這種官民衝突給人以省籍衝突的印象。其實,廣大臺胞對來自大陸的軍公教人員,大多數都是表示歡迎,他們反對的是貪官汙吏。
1947年2月27日,圓環發生緝私血案。次日,民眾群起抗爭,引爆大規模的官民衝突。群眾請願不成協無端遭到槍擊,升高了對立情緒,將怒火遷延外省人身上,仍是一種情緒的發洩。由於軍備不足,軍械倉庫多缺足夠警衛兵力,原本無武器的群眾獲奪武器彈藥,形成武裝對決之勢。
參加二二八事件的人包括臺灣社會各階層人士,區域遍布臺灣17縣市,無公認的領袖人物,無嚴密的組織,無統一的行動綱領,無嚴格的紀律約束。在這樣一個群體性抗爭事件中,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有,但主要還是進行省政改革。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人民在光復初期追求省政改革的運動,受到內地高漲的民主運動影響,主要訴求是早日落實臺灣地方自治,直選縣市長,改長官公署為省政府,廢除專賣局、貿易局,分享政治權力、經濟利益,建設自己的家鄉。鬥爭方式主要是和平談判,要求當局接受改革訴求,憲警民共同維持地方治安,在中南部一些地區出現武裝抗爭。從全國範圍看,它是戰後全國民主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臺灣獨特的發展歷史看,它是日據時期臺籍精英要求自治的延續。二二八事件是臺灣人民自發的愛土愛鄉運動,是官民衝突、階級對立,而非省籍衝突、族群對立。
陳儀將二二八事件定性為「背叛國家」的暴亂事件。蔣介石對臺用兵,國軍迅速控制了臺灣的交通要道,處決一批臺籍精英。臺籍日軍退伍兵面對大兵壓境,一鬨而散。陳儀、柯遠芬等人不經司法程序,濫捕濫殺,雖可立即平息事態,卻給臺灣人民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白祟禧臨危受命,代表中央政府宣慰,處理二二八事件。他走遍全臺,廣泛接觸社會各界人士,宣示寬大為懷的方針,穩定人心,對軍警憲產生約束作用,許多臺胞獲救。陳儀引咎辭職,承擔處置無方、激起民變的責任。
全國人民高度關注二二八事件。內地臺胞向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等機關呼籲,要求公正處理,為臺胞伸張正義,陳儀應負全部責任。國統區中間立場的報刊對廣大臺胞寄以無限的同情與哀憐,指出二二八事件既非共產黨煽動,亦非臺胞自外於祖國,而是臺灣接收與重建衝突中各種矛盾的總爆發,黨政當局應寬大處置,撫慰臺胞心靈的創傷,不可對臺用兵,應派大員宣慰,不但要使土地回歸,更要使人心回歸。左翼報刊呼應臺胞的抗爭活動,將二二八事件與蔣介石的統治聯繫上,指出這是反動派暴政引起的。
中國共產黨支持臺灣人民的正義抗爭,分析武裝鬥爭未能深人的原因,指出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工作的弱點,應加強開展工作,早日實現臺灣革命的成功,配合全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
美方散布謠言,利用臺胞對長官公署的失望和二二八的裂痕,策劃臺灣疏離中國的活動。廖氏兄弟的「臺獨」活動有美國情報部門的背景。廣大臺胞堅決反對「臺獨」。
南京國民政府被迫反思其治臺政策。各方的意見在撤廢長官公署問題上基本一致,建立與內地各省相似的省政府。白崇禧等人均主張吸納臺籍精英,擴大執政基礎,改組專賣局、貿易局,發展民營經濟,給臺籍資本家以出路,從速將臺省公有土地放租,獲取廣大農民支持。
魏道明受命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糾正前任的部分錯誤,儘快結束二二八事件造成的不幸局面,努力在安定中求發展,開放民營經濟,切實解決臺胞的困難,寬釋二二八事件人犯,堅決反對「臺獨」活動。限於權責,魏道明沒有徹查二二八事件真相,沒有給死難者家屬一個明確的交待。其緩和民怨的舉措十分有限,特別是死難者家屬對當局的處置方式憤憤不平。廣大臺胞從對南京國民政府的熱烈歡迎,到失望之情溢於言表,進而奮起反抗,在高壓政治下歸於沉默。
1950年6月,陳儀因勸說湯恩伯「局部和平」被蔣介石槍決。陳儀從研究臺灣,到治理臺灣,最後命喪臺灣,為平生理念付出了慘重代價。
結合史料與各方的估計及研究,在二二八事件中,臺胞死約900人,傷約1500人;大陸籍同胞死約200人,傷約1400人。總計共有約4000人傷亡。
二二八事件在臺灣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築起了一道感情的鴻溝,開啟了臺灣省籍衝突的先河。掌握公權力的統治者基本上是從大陸來臺的外省人,而被統治者基本上是由臺灣人構成。統治集團與下層民眾的矛盾被折射成外省人與本省人間的群體衝突。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二二八事件是廣大臺胞的悲劇,更是全中國人民的悲劇!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橫暴踐踏,山河破碎,國人流了太多的鮮血,欲哭無淚,欲悲無聲。多難興邦,炎黃子孫應以血濃於水的民族親情,化幹戈為玉帛,來告慰在二二八事件中死難的同胞。
本文摘自褚靜濤《二二八事件研究》
更多特輯文章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詞:
正男、清帝退位、尼克森訪華
★ 中越戰爭的意義之大,很少有人知道
現在國內有關中越戰爭的資料非常稀缺,我們費了很大力氣得到的信息現在看來許多都難辨真偽,所以我們認為對中越戰爭的研究應慎之又慎。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 最可能被印上人民幣的女人:她一生未婚,卻是5萬多個嬰兒的母親
前些日子,在網絡上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人民幣上印一位女性,應該印誰?」網友們眾說紛紜,然而有一個答案卻得到了高票贊同,那就是?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投稿郵箱:zggjls@126.com
QQ群: 46038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