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在2021年初舉行的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由於沒有城市申辦,導致「流產」,不知道只是一次暫停,還是完全停止。此前的八屆亞冬會,日本舉辦了四屆,中國舉辦了兩屆,韓國、哈薩克斯坦辦了1屆。第一屆亞冬會設置7個大項,到第八屆亞冬會已經有11個大項。
2017年札幌亞冬會的閉幕式上,傳統的會旗交接儀式沒有進行。而中國全國冬運會也因為疫情延期到年底,但是9月-12月是冰雪新賽季開端,名將估計都以國際賽事為主。
為何遇冷?
首先,冬季項目在亞洲開展並不順利,相較於群星閃耀的夏季運動項目,冬季除了冰上運動(短道速滑、花樣滑冰、速度滑冰)實力強勁,有出色的運動員,雪上項目幾乎沒有體育明星。
14年索契奧運會張虹拿到中國速度滑冰首金,長相甜美,但依舊得不到贊助商青睞,要成為體育明星不僅要有實力,還要有人格魅力。
其次,亞洲三國中日韓在這幾年連續承辦大型奧運會,18年平昌、2020(2021)東京,2022北京,這三個國家騰不出手去再辦一個虧錢的運動會。南亞、東南亞幾乎沒什麼冰雪運動員,這些國家基本不會承辦。
最後,因為亞冬會關注度低,觀眾少,賽事回報率低,承辦冬季運動會很難獲取高收益,基本直接勸退了很多國家。
大型運動會盈利期已過
如今世界級別的大賽,幾乎都是一個虧字,雖然男子足球世界盃收益高,那畢竟只是一個單項賽事,而且女足世界盃沒有這般影響力。以往最賺錢的夏季奧運會已經連續虧損2屆。
現在是媒體時代,全年大大小小的比賽扎堆,新聞時時更新,奧運會影響力不如從前,不再是唯一的盛會,各單項的世錦賽也非常受歡迎。諸如網球、籃球、足球、高爾夫等職業化強的運動,奧運會反而是雞肋,隨著奧運項目不斷向職業化轉變,大型運動會影響力將持續下降。
亞洲經濟水平整體不高,在運動會收益不斷下降的年代,能夠承辦的國家有限,只要這類運動會持續虧損,無人申辦的尷尬局面會持續,甚至將向夏季項目延申。
即將進入5G時代,新媒體進一步創新,大型運動會如何盈利是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