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問題:「熱效率」真的能決定汽車的性能與油耗嗎?

2021-01-19 汽車科學島

#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名詞解釋:

熱效率指特定熱能轉換裝置(參考內燃機),其輸出有效能量與駛入能量的比例。假設某燃油汽車裝備的發動機有40%的熱效率,概念則為消耗燃油的熱能為100%,但實際只有40%的熱能轉化為機械能(有效動力)。內燃機真的是一種損耗非常大的發動機,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損耗呢?參考下圖。

熱力學第二定律做出過這樣的解釋,熱能會從高溫物體傳導至低溫物體,不可能絕對100%的轉化為機械能。內燃機做功時產生的熱能很誇張,比如汽油的燃燒火焰溫度會高達1200℃,而柴油更是高達1800℃;發動機機體與防凍冷卻液的溫度遠低於該標準,所以冷卻(吸熱)則會損耗掉大量的熱能。

其次內燃機的結構非常複雜,曲軸作為動力輸出軸要負責的不僅是輸出動力,同時要推動連杆活塞往復循環運轉,帶動氣門凸輪軸、壓縮機、發電機等等零部件運轉,過程中也會損耗掉很多能量——所以熱效率才會這麼的低,那麼是不是說熱效率更高,發動機就會有更強的性能與更低的油耗呢?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也不是這麼的簡單。

這張圖片也許不好理解,重點觀察其五角星標註的位置,這是其發動機達到40%熱效率的扭矩與轉速標準-「2500rpm·170N·m」左右,相信了解某田(日系品牌)汽車的消費者都知道它是個多大的排量,不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重點是轉速低於該標準或高於該標準後,熱效率都沒有40%的高標準了;比如2000轉時就只有35%的熱效率,那麼這臺機器還能夠省油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其最佳熱效率並非其用戶駕駛習慣中的平均行駛轉速,說白了就是偏高了;而且扭矩實在是太低,想要節油的理想方式應當是「大扭矩·低轉速」運行。

真實標準:燃油動力汽車沒有任何一臺車,可以將運行轉速恆定在最佳熱效率區間,節油的基礎還是控制轉速!

在公共道路駕駛汽車需要將車速維持於車流行進速度相當的標準,在以渦輪增壓汽車為主的車流中,上述高熱效率的自然吸氣動力的汽車就會很尷尬,因其扭矩實在太低。

(扭矩×轉速÷常數×倍率=馬力),常數9549、倍率1.36是不變的數值,扭矩和轉速是相乘的關係,那麼兩者有一項足夠高就能實現大馬力。馬力越大則加速能力越強,同時巡航駕駛的車速也會越高。然而轉速是不宜過高的,因為曲軸每分鐘旋轉的速度(次數)除以二,得出的數值為每分鐘噴油做功的頻率,轉速越高則耗油量越大。

綜上所述,只有大扭矩才能以低轉速的節油標準實現大馬力,然而自然吸氣發動機的扭矩總是偏弱很多。比如奧託循環的2.0L峰值扭矩不過200N·m左右,重點是平均4000rpm的轉速才能達到峰值,在此之前與之後的扭矩都會很低。所以這種機型就只能以高轉速費油的狀態拉升車速,當然習慣於溫和的駕駛也能省油,只是會拖慢車流的整體行進速度。

問題:為什麼主攻高壓缸內直噴與渦輪增壓技術的車企,往往不討論熱效率過多少或低多少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種技術的組合,可以實現的結果是扭矩的大幅提升!汽油機的直噴壓力可以達到350bar的標準,相比多點電噴機有100-140倍的增長;噴油壓力越高燃油霧化效果就會越強,高標準霧化汽油的油珠粒徑可以低至10微米以內,在相同壓縮機的前提下會有更快的蒸發速度。

氣態汽油的燃燒速度遠超液態汽油,由於內燃機無法做到讓汽油100%的燃燒,所以什麼技術能讓蒸發與燃燒速度更快,消耗等量的汽油就能轉化出更多的熱能,說白了就是更大的扭矩。但是單純有高壓直噴技術還是不夠的,比如某些日系車用均質壓燃技術,同樣只能讓2.0L發動機有200N·m多一點點的扭矩,不配合渦輪增壓系統基本沒有價值可言。

【富氧燃燒】非常重要的增扭技術,燃油燃燒的過程中,與越多的氧氣在固定時間內進行反應,燃燒的速度就會越快——還是以提升燃燒效率以提升熱能和扭矩。想要增加進入發動機內部空氣的氧濃度其實很簡單,只需要用空氣壓縮機去壓縮空氣的體積即可。

常壓標準的空氣氧濃度為20.94%,通過壓力把空氣中分子的間隙壓小,讓更多分子擠入等量的空間裡,氧分子的數量是不是得到了提升?廢氣渦輪增壓系統是通過自然吸氣發動機運行時產生的高壓廢氣驅動渦輪運轉,整個流程屬於廢氣循環利用所以不損耗動力;壓氣後增氧則可以有效提升扭矩,2.0T的優秀發動機可以達到400N·m,相比2.0L翻了一倍哦。

在絕對扭矩優勢面前,熱效率會顯得很無力!

按照100馬力的車速需求為基礎計算,2.0L·200N·m需要的轉速大約為3700rpm,這與其最佳熱效率的轉速相去甚遠,而且轉速技術很大會比較費油。

2.0T·400N·m實現相同的馬力需要的轉速為1755rpm,就算這臺機器也不在最佳熱效率的範圍內,每分鐘轉速少了接近2000轉,這就等於每分鐘少噴油做功接近1000次!這種大扭矩高功率的發動機還需要追求極致的熱效率嗎?——當然熱效率更高則更高,只是熱效率應當在缸內直噴渦輪增壓機的基礎上進行提升,這屬於錦上添花;反之單純地提升自然吸氣發動機的熱效率,如果只是用於自然吸氣發動機的汽車上,這無非還是降低成本的產物而已。

特殊技術:日系與美系部分油電混合汽車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仍舊難以維持最佳熱效率轉速,因其內燃機是要輔助參與驅動的,但內燃機有隻有1AT(單速比)的變速箱,依靠轉速改變車速何談穩定最佳熱效率轉速呢?

目前能夠做到將轉速穩定在最佳範圍內的是自主品牌的同類型車,其技術亮點是取消傳統壓縮機與發電機等泵系,通過BSG電機將其帶動到最佳轉速運行。隨後則是穩定在該轉速範圍內,主要作為發電機的增程器使用,這次俺是正確的技術方向,只是掌握這種技術的品牌還太少。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通用汽車「LSY·2.0T」變缸技術:真能兼顧動力與油耗嗎?
    內容概述:通用LSY型2.0T變缸技術概念,油耗與性能的矛盾體。通用汽車公司打造了一臺型號為「LSY」的2.0T發動機,這臺機器裝備在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三大品牌幾乎所有的中高端汽車上。淘汰曾經高性能的LTG發動機換裝這臺機器,原因在於老款機型無法實現低油耗,但是這臺新機器可以在「性能·節能」兩種狀態中切換,也就是所謂的【智能變缸】。「Tripower·氣門管理技術」是這臺機器的技術亮點,這種技術是通過三段式滑動凸輪軸配合特殊的滑槽,實現三種不同狀態的運行模式。
  • 「內燃機」的思考:未來汽車真的會淘汰燃油發動機嗎?
    名詞解釋:engine_發動機,概念為通過消耗某種能源,將某種能量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汽車裝備的發動機有多種類型,比如以下三種。「3倍」熱能電能熱效率概念:燃燒燃油產生的熱能假設為10000kj(千焦),其中通過發動機機械結構能轉化為機械能(有效動力)的部分如果是3500kj,那麼這臺機器的熱效率就是
  • 「燃油汽車&電動汽車」之爭:在兩個百年中有出現哪些變化?
    想不想要一臺節油性能車?相信沒有汽車用戶會和省油過不去,然而在燃油動力汽車陣營中,想要達到相對高性能的標準,車輛的油耗總是難以控制的。比如百公裡加速成績6/8秒區間的轎車與SUV,發動機排量標準普遍在≥2.0T的範圍內,排量基數決定了油耗必然高,不過這並不是核心因素。
  • 趣味品牌:別克汽車在美國本土的地位與「人設」
    通用別克汽車在美國車市的地位如何?相信美系汽車粉絲總會比較關注這一問題,因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中國的別克,世界的雪佛蘭。似乎別克的生存主要依靠在華市場,作為美系汽車品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種評價到底是否真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趣味品牌:為何在同級國產汽車中,比亞迪很少被對比測評?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兩類車型的概述特點,不過更重要的還是測評機構對於該品牌的燃油汽車缺少興趣,混動與電動汽車基本無需測試,因為比亞迪這家車企有非常嚴格的「出廠測試」。所以比亞迪電動與混動汽車在這一方面是挑不出什麼不足的,如果實測過這些汽車的話,想要挑出問題估計只能以「跑分」的標準來找茬了。基於專業的車輛測名而言,從這兩個最基礎的角度都難發現問題,那麼在油耗與性能方面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 趣味品牌:為何在同級國產汽車中,比亞迪很少被對比測評?_易車網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兩類車型的概述特點,不過更重要的還是測評機構對於該品牌的燃油汽車缺少興趣,混動與電動汽車基本無需測試,因為比亞迪這家車企有非常嚴格的「出廠測試」。所以比亞迪電動與混動汽車在這一方面是挑不出什麼不足的,如果實測過這些汽車的話,想要挑出問題估計只能以「跑分」的標準來找茬了。基於專業的車輛測名而言,從這兩個最基礎的角度都難發現問題,那麼在油耗與性能方面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 深度解析「油耗·性能&車型」的關係:節油總是相對的
    #老司機聊汽車知識#序節油減排始終是汽車行業的經久不衰的話題,如何節油也成為了汽車用戶無休止討論的內容;然而想要節油並非是在購車後再去討論,而是在購車前就要對意向車型進行分析。因為決定油耗的三大核心因素,基本都由車型來決定。核心因素:整備質量,風阻係數,發動機排量。
  • 趣味知識:高速公路駕車以「加速·滑行·再加速」的方式駕駛省油嗎
    摘要:汽車高速如何駕駛節油,瞬時油耗概念,平均轉速與巡航駕駛,車速控制與安全。汽車如何駕駛才能節油?解析此問題需要了解一項基礎知識:是什麼決定油耗?標準答案為【行駛阻力】,汽車的重量肯定會影響油耗,但在重量以外則是「風阻」影響最大。所謂風阻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定義,其概念並不是流動的風吹動汽車形成的阻力,而是無死角環繞在地表的空氣形成的阻力;汽車行駛中的風阻指不斷推動空氣被消耗的功率,下面再來了解一下功率的概念。
  • 假設插電混動汽車不充電·油耗會比「油電混合」汽車高嗎?
    ·發電啟動一體機」;將這套系統理解為混合動力其實不夠準確,因為這臺電機是不能獨立驅動發動機運轉的。不過ECVT的發電電機不能驅動,僅有的一個前進檔是為串聯的內燃機準備;也就是說雙擎汽車等於「燃油動力1AT+電驅1AT」的組合,電機用單速比減速器是沒有問題的,因其轉速可以輕鬆超過10000轉,齒輪的功能是減速而不是增速。但是內燃機的轉速很低且轉化動力的損耗非常大,不能合理控制轉速自然很難理想控制油耗,除非駕駛很保守。
  • 「汽車人」「熱浪」奔騰
    一般來說,同一輛汽車,發動機熱效率從35%提高到39%,行駛裡程可以增加10%。既然增加熱效率可以大幅提升發動機的能效比,那麼只要不斷提升發動機的熱效率不就可以了嗎?事實上,提升熱效率的挑戰極大。提升熱效率就像降低風阻係數一樣,每1%的進步難度,不是線性而是幾何級的增加。
  • 國產汽車「口碑最好」的品牌點評:猜猜是哪兩個?
    C端市場個人用戶對於國產汽車總是更加挑剔,這就像對自己的孩子總要要求嚴格,對於別人家的孩子(合資汽車)就會寬鬆很多,甚至很多毛病看起來都顯得很牛。重點是哈弗H6的熱銷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過普遍性的負面評價,即使是「友商」以油耗偏高作為詆毀的藉口;然而綜合推重比與性能表現,以及車身結構的紮實用料,當然還有實際並不高的耗油量,用戶的評價往往也是比較積極的。
  • 汽車品牌百科:邊緣的「東南汽車」
    「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近期消息不斷,雷諾汽車率先退出國內汽車市場,三菱汽車隨即流出退出國內與歐洲市場的規劃,主攻的方向轉型為欠發達的東南亞地區。臺灣裕隆集團知名度最高的品牌為【納智捷】,很有趣的是這個品牌也要退場了。似乎日系車企除了「兩田」背靠廣汽還有不錯的生存狀態以外,其他品牌的日系車以及相關合資品牌都夠嗆了。
  • 汽車是否需要「原地熱車」:概念/方式/常見錯誤理解-詳解
    冷啟動汽車是否需要熱車?這一問題困擾了太多汽車用戶,認為需要熱車的用戶多接受了老司機的經驗灌輸,認為不需要熱車的用戶大多認為發動機變速箱的製造工藝已經今非昔比。而真正決定需不需要熱車的核心因素是【科學】,經驗可以找到答案但總容易主觀,所以本篇內容將分為三節,以兩大總成的特點解析什麼是熱車以及要不要熱車。熱車&熱機大部分汽車用戶對熱車的理解為「熱發動機」,這種理解是沒有錯的,但是主動去「熱」的到底是什麼呢?
  • 趣味問題:汽車上的空調為什麼不能用電帶動呢?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在解析問題之前需要掌握另外兩個知識點。首先是汽車空調系統的製冷原理。空氣不會沒有理由的自然降溫,高溫空氣是因為有足夠大的熱能,降溫一定是有其他低溫物體吸收了空氣中的熱能;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明確說明了熱能會從高溫物體傳導至低溫物體,所以空提系統的製冷是依靠「吸熱」。
  • 比亞迪再推新王牌:全球熱效率最高的量產發動機|汽車新紀元
    比如刀片電池,用比亞迪的說法「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汽車品牌,都在和我們探討基於刀片電池技術的合作方案。」;比亞迪「漢」一推出,就收到了3萬多輛訂單,在過去兩個多月時間裡,比亞迪已經交付了其中1.8萬多輛;即使豐田、奔馳這樣的汽車巨頭如今也搶著跟比亞迪合作……而在11月7日,比亞迪又帶來了一款全球熱效率最高的量產汽油發動機:驍雲-插混專用1.5L發動機。
  • 「空氣動力·汽車」概念解析:大廠也有童心
    那麼不消耗任何常規或非常規能源,僅僅以空氣作為動力的「空氣汽車」為什麼也沒有被認可呢?要知道空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且不需要經過任何形態轉換即可利用,但事實卻存在太多損耗。01類型1·噴氣汽車這種概念的汽車說起來就像是開玩笑一樣,但是真的有些詭異的車企試製過。
  • 不吐不快·吉利星瑞真的是臺高水平的國產轎車嗎?
    012.0T·「T4/T5」吉利汽車的2.0T發動機以【JLH-4G】系列標註,然而不論如何標註,作為汽車愛好者都了解這就是沃爾沃T4/5的復刻版。重點:吉利沃爾沃合作研發的2.0T系列發動機真的不需要質疑,因為水平本就不高;且不論沃爾沃發動機共振的問題,僅論功率扭矩也算不得高水平。然而歐系汽車主流品牌真因為水平不高,所以諸如大眾奧迪、奔馳寶馬、捷豹路虎等諸多品牌,都會給發動機區分高低功率版本;特點往往是低功率相對穩定,高功率相對問題較多。
  • 汽車百科冷知識:風水冷內燃式熱機為什麼不採用「風冷」
    知識點:燃油動力機動車裝備的發動機為「活塞往復循環式_內燃式熱機」,這是一種通過燃燒燃油產生熱能,將熱能通過活塞連杆曲軸結構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摩託車可以採用風冷散熱系統,汽車卻普遍使用水冷散熱,原因正在於「熱」的程度存在差異。摩託車的排量一般按照「cc/ml」計量,前者為體積單位、後者為容積單位,準備的公制計量方式應該用ml(毫升)。
  • 比亞迪發布全球熱效率最高量產汽油發動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呂江濤)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導者,比亞迪的一舉一動都備受業內關注。近日,比亞迪宣布,對插電混動技術進行戰略細分,在DM-p超強動力技術定義插混車型的「絕對性能」之後,比亞迪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再進一步,將推出主打「超低油耗」的DM-i超級混動技術。
  • 趣味問題:為什麼汽車開久了底盤會變得「鬆散」?
    新車開起來往往感覺更紮實,老舊車輛不論實際車況如何,看起來總會感覺「鬆散」;其實這種感受更多來自心理暗示,因為汽車作為非常複雜的工業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總會出現「老化」的問題,這是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但主要為鋪裝路面代步的汽車實際沒有什麼問題,有些設計調校水平高,而且養護標準也很高的車輛,即使是老車也不會鬆散;反倒是有些新車落地就有松松垮垮的感受,那麼究竟存不存在「變鬆散」的概念呢?當然當然是有的,原因可能會出乎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