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俗 | 今天是個大日子!你知道尾牙嗎?你有尾牙宴嗎?

2021-02-06 上清清冥道教文化推廣

一年一度的尾牙如約而至,今天或許是很多人最最興奮的時候。因為,尾牙的到來就預示著這一年我們即將落下帷幕。總結這一年的收穫,展望明年。但是其實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尾牙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尾牙是什麼意思吧!

尾牙是什麼意思

顧名思義,有尾牙就有頭牙,尾牙這個傳統節日原本是和祭拜土地公神有關的,每月在初一和十五或初二和十六要祭拜土地公神,叫做「做牙」,二月初二是最初的頭牙,而十二月十六是最後一個做牙,稱為「尾牙」。因為臺灣地區的居民大部分來自於閩南地區,因此這兩個地區也就保持了很相近的尾牙習俗。

尾牙這個節日,其實也跟商人和農人緊密相關。尾牙到了,之後商人就要到處去收新舊帳,過了這段時間就只能等明年以後了。不僅如此,商人和農人還要犒勞招待自家的僱工和僕婢,稱為尾牙宴,現在很多企業一到年終就要舉辦年會,獎勵一年來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其實這是尾牙習俗在現代的新形式。

尾牙宴

尾牙即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習俗,到農曆年末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裡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

建地區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為趕工結帳時間。所以,也稱二十二日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處收湊新舊帳,延後則就要等到新年以後才收帳了。

所以「尾牙」的飯吃完後,就有幾天好忙。過了「尾期」,即使是身為債主的硬去收帳,也可能會被對方痛罵一場,說不定還會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商人和農人在「尾牙」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僱工與僕婢,對於來年是否繼續僱用一個人,也要在尾牙作最後的決定。所以,這算是慰勞日,又是禮貌相送日。

薄餅原本是「尾牙」的必備食物。

民俗的尾牙日活動

這一天,臺灣及福建地區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福建晉江一直保持著尾牙日活動。

尾牙-雞頭隱喻

以前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僱主將要解聘任何員工,則以雞頭相向,假如被免職的不只一人則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被「辭頭路」者。凡是尾牙雞頭所指員工,即表示不再僱工請他(她)另謀高就,這種暗喻方式勞資雙方心照不宣,毋須口頭辭退也不必書面通知,這是臺灣民間傳統的免職風俗。

假如僱主不想解聘任何員工,則將雞頭朝向自己或將雞頭拿掉以示全體慰留。至於尾牙辭退員工為何要以雞頭相向表示,可能因為雞在民間習俗中是代表「家」和「加」,因為「雞」在臺語中與「家」和「加」同音,因此喜慶宴會通常是以雞象徵起家或增添福壽之意,「家」也有多出來之意,在尾牙時則以雞頭所指表示多餘之人,應自行離職。

尾牙的由來

牙的涵義

「牙」是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隻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後的菜餚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曆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作牙

「作牙」的起源出於善良的社會風俗習慣,代代相傳。所謂「牙」字,為「牙旗」之簡稱,因古時荒地滿目,未經開墾之地,時有相爭開拓,致有格鬥、毆打等事發生。為識別起見,各地區(或軍旗)之西邊,均畫有獸牙之形狀,如牛角、羊角…等,以代表各地區之人員,或族人,或者軍隊的標誌;至於古代商場的買賣介紹人,往往被稱為「牙郎」或「牙儈」、「牽鉤仔」,故商人向「牙郎」們請客致謝等方式,拜祭土地公的節目,稱為「做牙」。

頭牙

頭牙也正是土地公的生日,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一般農家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天舉行「春祭」,祈求一年五穀豐收並祝福土地公萬壽無疆;八月十五(農曆不分日或號)還要祭拜一次,稱為「秋祭」,在五穀有了收成時感謝土地公賜給人們的豐收。土地公是老百姓的守護神,崇拜土地公是根源於人類對土地的信仰,主要為求生命繁衍或農作物豐收。在神明裡,土地公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反而更親近人間,人們遇見任何問題,都會找上深入民間的土地公,祈求豐收、生意繁榮,就連治病、升官、轉職也找他幫忙;臺灣的土地公特別多,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說法。

尾牙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古時有一詩句「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菸謝土神」,這是舊時詩人述的尾牙情景。上聯「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說東家要辭退夥計;下聯是尾牙時節家家戶戶都在祭祀土地公。民間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祭拜之後,東家即宴請夥計,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這天,商家們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的照顧,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來酬謝土地公,而祭拜完的東西就會犒賞給員工們,。

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廠要解僱夥計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這一餐來暗示。不過,舊時的人較為厚道,如果不是夥計實在不行,或是東家的事業經營不佳。是不會隨便辭退夥計,辭退的方式也不是發下一張解僱通知或者資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告知員工被解僱。

相關焦點

  • 今天是個大日子!你知道尾牙嗎?你有尾牙宴嗎?
    因為臺灣地區的居民大部分來自於閩南地區,因此這兩個地區也就保持了很相近的尾牙習俗。尾牙這個節日,其實也跟商人和農人緊密相關。尾牙到了,之後商人就要到處去收新舊帳,過了這段時間就只能等明年以後了。不僅如此,商人和農人還要犒勞招待自家的僱工和僕婢,稱為尾牙宴,現在很多企業一到年終就要舉辦年會,獎勵一年來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其實這是尾牙習俗在現代的新形式。
  • 中國傳統節日——尾牙
    年會在古時也稱「尾牙宴」,甚至現代很多地方也依然保持這個稱呼。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啥是「尾牙」?古代「尾牙」又有哪些習俗呢?今天玉蘭惠家小課堂就來帶你一探究竟!「牙」是中國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做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農曆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 尾牙的由來!!!!
    是不會隨便辭退夥計,辭退的方式也不是發下一張解僱通知或者資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告知員工被解僱。●尾牙-雞頭隱喻  以前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僱主將要解聘任何員工,則以雞頭相向,假如被免職的不只一人則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被「辭頭路」者。凡是尾牙雞頭所指員工,即表示不再僱工請他(她)另謀高就,這種暗喻方式勞資雙方心照不宣,毋須口頭辭退也不必書面通知,這是臺灣民間傳統的免職風俗。
  • 你在解密閩南尾牙宴的晚餐是怎麼度過的
    一年一度的年終尾牙宴又開始了,閩南小組已經開始全力討論貴公司將在哪裡舉行尾牙宴活動,將給多少紅包?不是閩南郎:什麼?什麼是「尾牙」?什麼是「尾」?什麼是「牙」?我們來談談閩南尾牙的風俗習慣吧!每年是第一個牙期,叫做「頭牙」,最後一個是叫做「尾牙」。「牙」是什麼意思一種說法是,「牙」指的是廚師世界祖師爺「易牙」,一個為兒子做飯並奉承齊桓公的人。每個牙期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為「禱牙祭」,後為「打牙祭」諧音。
  • 尾牙的由來
    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隻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後的菜餚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曆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 預告明日‖臘月十六,年終尾牙日.
    通常當地財神即為土地神(土地公),因此民間認為,土地神能夠保佑商家生意興隆,高朋滿座,客似雲來。農曆二月二是土地神的誕辰,為一年頭一次拜神做牙,叫做頭牙。農曆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一年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做尾牙。商人祭拜土地神均在此日,漢族祭拜福德正神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這天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燭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即房子主人的祖宗)以及土地公。
  • 【閩南習俗】一般人都會吃尾牙卻不知道尾牙的由來
    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節日但是尾牙真正的由來到底是什麼土地公又名福德正神、后土。所以現在才有『打牙祭』這個另人興奮的名詞喔。民間習俗頭家的通常在這天準備豐盛的酒菜,犒賞員工,感謝員工這一年來辛勤的工作,為頭家賺取利潤;同時也在這天對不適任員工做一番暗示,將「雞頭」朝向頭家有意解僱的員工,代表該員工過完年之後即不必來上班(現代已經較少這麼做)。這正是閩南習俗富有人情味的地方,讓員工有心理準備,不至於影響到該員工的家計生活。
  • 臺灣:經濟冷也得辦好尾牙
    從民俗到企業文化在福建傳統習俗中,「牙」是一種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過去,生意人每逢農曆初二及十六,都要準備菜餚祭拜,是為「作牙」。祭拜後的菜餚分給大家食用,就是「打牙祭」。根據傳統,農曆二月初二是「頭牙」,六月十六是「半年牙」,臘月十六是每年最後一個「牙期」,也就是「尾牙」。現代社會,尾牙逐漸演變成了企業文化。
  • 今日農曆臘月十六【尾牙】
    尾牙的由來●牙的涵義「牙」是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隻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
  • 福建風俗文化之「尾牙」
    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牙」是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隻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
  • 「尾牙」英文怎麼說?這些職場單詞,年末必學!
    一年又即將邁入尾聲,也是公司舉辦尾牙、發放年終獎金的時候。你知道尾牙的英文是什麼嗎?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你還知道幾個?
    因此,一到臘月,就有了盼頭,人們便習慣在期盼中度日,心中的幸福指數也在節節攀升,臨近年關,幾乎達到爆棚的狀態。想像是一種美好,期待也是一種享受。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
  • 惠安之民俗-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閩南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
  • 閩南尾牙 拜土地公
    「做牙」 即為做土地公的第幾「個」祭拜節日,而臘月十六日的「尾牙」,就是一年中做土地公最後一個祭拜節日。▲:這張圖片可有熟悉感古時的做牙習俗最初起於「牙商」,牙商就是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從中提取佣金老闆會以「雞頭」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夥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故俗諺有雲:「尾牙無好頓」,原因即在於此。也有一說:「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捻嘴須」
  • @老闆丨充滿儀式感的尾牙年會大餐,我已經準備好了!
    有人說:「尾牙宴是年末最溫暖的儀式」• 今年的任務完成了嗎?• 你的業績達標了嗎?
  • 你知道臺灣的「尾牙」是什麼嗎?
    時到歲末,臺灣的公司都會舉行「尾牙」,也就是「年終員工聯歡會」,老闆犒賞員工一年來對公司的付出,一堆好吃好拿好玩的。  「尾牙」,是尾巴的尾,牙齒的牙,為什麼不直接就叫「歲末聯歡會」呢?這就要講到閩南那邊的民俗了。  要講「尾牙」,得先講「做牙」。
  • 為何「土地公」是民間最普遍的信仰,帶你看看福清的土地公文化
    在中國民間,土地公被視為福神與財神的象徵,因為人們相信「有土才有財」,所以土地公被很多商家供奉在公司或商店,以求財源滾滾;據說土地公還能讓糧食豐收,水土興旺,因此,很多人在自己家裡供奉土地公, 以求衣食無憂;土地公還是一方保護神,能保一家出入平安,無災無禍,因此祭拜土地公也是民間信仰活動中最常做的一件事。在中國,土地廟是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築。
  • 尾牙習俗之衍變
    (見上圖)陳米牙陳貴是個儒商,他在經營米業中,按照米的實際價格賣給顧客,沒有抬高價格,薄利經營。莆田民間一直有陳貴經營米店的另一個傳說,他向顧客賣米不收利錢,只用他小指頭上的長指甲在已售出的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的米作利錢。因此,在莆田當地名聲好,商鋪門口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據《宋史• 地理志》、《宋會要輯稿》和《文獻通考》所載諸路人口情況。
  • 尾牙宴什麼來頭?與古代的土地神崇拜有關
    什麼是「尾牙」?尾牙至少有三層涵義:一是「禡牙」,古代行軍祭祀、犒賞三軍。清代連橫所著的《臺灣語典》說:「二月初二頭牙,臘月十六尾牙,以祀社公,鄉村尤盛。」由此可見,「牙」即做生意的代名詞。所以二月二「頭牙」開市,開工大吉;臘月十六「尾牙」,也就是「尾市」,一年當中最後的生意階段,過了這天很多公司就會放假,員工回家,準備過年了。三是「打牙祭」,也就是犒賞、慶祝的意思。
  • 民間習俗:喪事四禁忌傳說你都知道嗎
    很多人認為靈魂也是有壽命的,不否認輪迴的存在,都寧願相信肉體消亡後靈魂仍然存在,而民間習俗對喪事都會特別注意禁忌,具體禁忌有哪些都知道嗎1、眼淚不能掉逝者身上親人過世都會難免傷心,要節哀,都聽過節哀這句話,卻不知道節哀是什麼意思,而在各處都有哭喪的習俗,在過去哭的聲音不夠大,還說明不夠孝,這話是我外婆跟我說的現代早已淡化了這些哭喪習俗,但是據民間老輩人傳說,節哀的深層意思就是節制眼淚,如果傷心過度把眼淚掉到了逝者身上,逝者會有感覺的,會影響逝者無法專心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