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沒錯,「牛」也是一路神仙!2000多年前,祖先就開始祭牛神

2021-02-23 杭州雜誌

牛是中國農村的主要耕畜,對農耕經濟作用巨大,所以舊時農民多供牛王,希望保護耕牛,使其免染瘟疫。

牛被神化相當早。原始時代,我國北方部落就馴養了黃牛,南方部落馴養了水牛。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就有水牛頭蓋骨、殘肢和頰骨等出土,證明古河姆渡人已進入馴養水牛的階段。牛的馴養,不但為人類提供了肉食,其肩胛骨更是製作骨耜的最佳材料,經過持續不斷的訓練,役使牛犁耕成為可能,使耜耕逐漸過渡到犁耕,對稻穀栽培的發展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祭牛神始於秦代。《秦集史·宗教志》載:「《列異傳》曰,武都故道縣有怒特祠,雲神本南山大梓也。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樹瘡,隨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猶不斷。疲士一人,傷足不能去,臥樹下。聞鬼相與言曰:『勞攻戰乎?』其一曰:『足為勞矣。』又曰:『秦公必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於子何如?』乃默無言。臥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隨所斫,以灰跋樹,斷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祠。」

宋代以來,很多地方供奉牛首人身神,也有畫牛王為人神的,稱為冉伯牛。冉伯牛是春秋時魯國人,為孔子門生。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歲令一》載:「牛有牛王之祀,而越俗有謬圖冉伯牛之像以祭者。」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謂:「北方牛王廟,畫百牛於壁,牛王居其中,則冉伯牛也。」在《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五四引《蓼花洲閒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冉伯牛居百牛之首,其意大概是冉伯牛為眾牛之王, 統而佑之。冉伯牛,名耕,字伯牛,其所以被奉為牛王,或有兩種可能:其一,因冉伯牛的名字中有牛、耕兩字,與農耕用牛相合;其二,清李綠園《歧路燈》:「唐宋間農民賽牛神,例畫百牛於壁,名百牛廟,後來訛起來,便成冉伯牛廟。」

有的地方奉漢代的龔遂為牛王大帝和牛經紀的祖師。《漢書·龔遂傳》載:西漢宣帝時,渤海郡饑荒嚴重,盜賊蜂起。龔遂當太守後,罷免了原來的捕盜吏,下令凡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不得問,持武器者即為盜賊,結果,盜賊棄兵弩而持鋤鉤。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刀,賣刀買犢。《中華全國風俗志》記安徽涇縣東鄉民辦牛王神會也有類似記載:「六月初八牛王會……香火則較盛。牛王大帝者,即漢渤海太守龔遂也,以賣刀買牛之故事,鄉人訛之。」因龔遂提倡耕牛飼養,這裡以六月初八為牛王會,使牛生意大為興隆,便產生牛經紀一行,奉龔遂為祖師。

有的地方的牛王並無實指,或雖本有所指,但文獻未載而僅稱牛王。牛王像除人像外,還有牛首人身者。如在《新年神像》中牛王為農民之祖師 ( 牛王為保護牛類使其不染瘟疫之神。頗不易辨識,其本身似即為神化之牛 )。其形象為滿髯高翹,頭髮兩撮扎於耳後,武器為鞭,服裝為著甲,外套長袍。頭上牛頭。附屬人物有判官二人,持冊,牛頭卒二人,手執鋼叉。題款為牛王之神。

各地祭祀牛王的活動大多在農曆十月初一。清李調元《新搜神記·神考》「牛王」條云:「今人多於十月初一日相率祭牛王。牛於農家有功,以報本也……按《大玉匣記》:牛王生辰在七月二十五日,今用十月初一者,以七月農方收穫,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牛王誕日活動除舉行祭祀典禮外,還多有「犒勞」牛的舉動,如《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貴州盤縣牛王會:「十月朔,俗傳為牛王神生日。鄉農各寨,捐資舉牛王大會,爆竹之聲,各寨相應,各家並出新糯米制餅,先取一團餵牛,一團掛牛角上,牽之至河畔飲水。俗傳牛飲時於影中見角上之餅 ( 俗名粑粑 ),格外喜悅,知人酬其勞也。然後將餘餅分送城內親友,借答中秋受其果餅之情,為投桃報李之意。斯為牛王大會中之舉動也。」

人們之所以虔敬地崇牛,並且想像出牛王之神,那是因為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種溫順善良的家畜,是人們生產和生活不可須臾相離的伴侶。自從在父系氏族晚期出現牛耕之後,人們對牛的感情越加濃厚起來。在許多民間傳說故事中,牛始終是溫馴勤勞、樂於助人的美好形象。

說到這一點,我們馬上就會想到膾炙人口的牛郎織女傳說。故事中的牛郎始終與老牛相依為命。牛告訴牛郎,偏心的嫂子要害他,得設法躲避她的傷害。在牛的幫助下,牛郎與織女成了親。後來,織女被王母召回天上,牛又讓牛郎披上自己的皮,到天上去找織女。故事中的牛已經成為苦難主人公的助手和朋友。

由於牛力大而性耐勞,有馴良的一面,因此人們在崇牛、敬牛的同時,還在舊時曆書的首頁印一張《春牛圖》,牛背上馱著聚寶盆,旁邊有一趕牛的牧童,有的還加了官樣人物,相映成趣,表示迎接欣欣向榮的春天。農曆「立春」前一天,舉行迎春儀式「打春牛」,表示一切農事和一年勞作的開始。

▲ 春牛圖

那麼,牛是否是遠古先民所崇拜的圖騰呢?根據《山海經·西次二經》的記載:「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裡,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者皆人面牛身」,可以推定,牛也曾經是遠古氏族或部落的圖騰。《山海經》所指的該山脈,其地理範圍泛指今渭河流域和長江上遊流域 ( 四川、湖北、湖南毗鄰地區的東段 ) 內諸山,這個地區曾盛產犛牛。岑家梧先生說:「轉型期的圖騰動物,則為幻想物,即半人半獸的動物,為氏族首領的變形而具有人類肉體型。」這表明原始宗教權力集中于氏族社會的氏族首領。牛圖騰就是崇牛氏族或部落的藝術性象徵。

相關焦點

  • 大話降龍:神仙史上最牛遠徵開始,降龍意外發現二郎神害怕的東西
    大話降龍:神仙史上最牛遠徵開始,降龍意外發現二郎神害怕的東西上回說到,帝哥派了二郎神等人到希臘天界參與救援,除了太白老仙中途跑去談情說愛,二郎神和降龍開始了專注打怪的路於是神仙史上最牛的遠徵開始了,二郎神和降龍來到了一個神秘的島嶼,結果意外地發現了二郎神害怕的東西兩人來到了莫西幹平原邊界,即將要面對的就是最強大的勁敵,因為前方不遠處就是兇殘的半人馬營地了說到半人馬,在古希臘神話中,很多都是半人半獸的生物,只是降龍的想像有點過頭了
  • 牛!中國牛!
    牛是中國古代重要祭品,《禮記·曲禮下》記載:「凡祭……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意為:在祭祀中,天子使用色純的全牛,諸侯用長得肥壯的牛,大夫用簡單挑選的牛來做祭祀品。打春牛又稱鞭春牛,是我國一項古老的遊藝活動。是立春日或春節開年,造土牛以勸農耕,象徵春耕開始,人們對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美好的期盼。
  • 中國人過年習俗完整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全的!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 QG與eStar堪稱神仙情侶?貓狗互換後結仇,貓神飛牛反成選手頂流
    兩個戰隊作為當下的頂流戰隊,必然是彼此無法將對方繞過去,甚至是就連粉絲之間,都是有著特別嚴重的火藥味道,看似如此激烈之中,之前也是有著眾多的甜蜜,即使後面競爭激烈,也對自己家的明星選手,有著特別大的話題,硬生生將他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不少。那麼,他們這一對神仙情侶,到底有什麼故事?
  • 醜牛賀春:牛的故事
    據考證,大約在距今6000年前的龍山文化中期,我們智慧的祖先就已經認識到這異常溫順的龐然大物的價值了,他們敞開自家圍欄的大門,從此開始了家牛的飼養。到了殷商時期,牛成為祭祀中最重要的犧牲之一,但它並不出現在所有的祭祀場合。作為「三牲」之首的大牌,只有在春秋大祭、祭祀祖先或者起兵徵戰等需要天子親自出馬的重要的「太牢」儀式中才動用牛頭;平時的「少牢」,僅用豬頭、羊頭而已。
  • 在印度,牛被稱為南迪牛神,所以印度人不吃牛
    牛被稱為「 南迪 牛神」,是溼婆神與妻子帕爾瓦蒂神的兒子。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大象神」,一個是「 南迪 牛神」,所以 印度 人不吃牛也崇拜大象。這些牛是真的牛,想往哪兒躺哪兒走誰都不敢動他們,而且還牛叉叉的伸頭去居民家 「偷吃東西」我見過有人氣得拿板球拍打它們屁股的。但是也就只敢打打屁股而已。
  • 30多年前最辛苦的不是純農民,是餵牛的,牛死時牛流淚他們也流淚
    不過,相比純農民,那些餵牛的,才是雙搶時最為辛苦的人。為何這樣講呢?說白了,還是一個字——搶。牛的天性就是吃草,累過了農忙時節,它們還是得天天吃草。養牛者得天天割青草給他們吃。他們家的孩子,也是從小就背著跟自己一樣高的草簍子,到處割草。
  • 一天寫2000首詩的神仙小姐姐有多神?算算就知道了
    你看,人家昆明那個孩子,也是小學生,已經開始研究癌症基因了,已經在各類科技大賽上獲獎無數了,非哥卻還在搗鼓他的破手工,擺他的破地攤。唉,同樣是小孩,做小孩的差距咋就那麼大呢?看完今天一個新聞,我更來氣了。
  • 中國牛文化千字文
    路遙的墓碑上刻著:『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牛本善,性溫訥,行任重、志篤遠。忠誠、開拓、勤勞、奉獻、淳樸、寡慾、擔當、盡瘁,是牛精神的概括與凝練,也是牛文化之精髓。如今,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尤須崇尚、弘揚之。
  • 牛年說牛|惹不起的「牛」
    下部5字「貞勿乎取牛」,意為能獲得牛嗎?「太牢」是周朝帝王祭祀社稷時所用犧牲而諸侯、卿大夫祭祀宗廟時只能用缺少牛牲的「少牢」祭祀所用的牛非常有講究《禮記·王制》中稱:「祭天地之牛,角繭慄;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
  • 為什麼要拜祖先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當作神明來崇拜,這與他們的神明崇拜觀念密切相關。事實上,祖先與「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則是超人。人們對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蔭庇子孫,使宗族興旺,事業發達。而對「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蔭庇子孫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災。同時,「祖先神」也具有懲罰降禍的能力,但絕不會無緣無故禍害自己的子孫後代,除非子孫對祖先不敬,或者做出違反族規國法的事,才會受到「祖先神」的懲罰。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祭祀祖先好像祖先就在面前,祭祀鬼神好像鬼神就在面前。孔子說:我不親自參加,不如不祭。】這段話並不是講儒家也信鬼神,而是在討論祭祀的本質。後面「吾不與祭,如不祭」有爭議,一種說法是孔子有事不能親自去祭祀,讓別人代替,別人不敬,還不如不祭。字面意思確實如此,但是我認為孔子是在說祭祀要誠心,心不誠和沒祭是一樣,哪怕是在祖宗祠堂磕上一百個響頭也是假的。另一種理解,按「吾不與,祭如不祭」來斷句,將其解釋為:孔子不贊同的祭禮,祭了就和沒祭一樣。
  • 牛年話牛 恭賀新春
    牛是古代農業文明最重要的家畜,我國古代文獻中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牛耕的記載,如《山海經·海內經》曰:周族的祖先,「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到漢代,牛耕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從全國各地出土的牛耕畫像石可以清楚地看到。
  • 中國人為什麼要拜祖先
    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間信仰,每逢歲末、清明、中元,人們都要舉行祠祭、墓祭、家祭來祭祀祖先,以表達對祖先養育之恩的緬懷,同時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孫,福蔭後代。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當作神明來崇拜,這與他們的神明崇拜觀念密切相關。事實上,祖先與「祖先神」不同。
  • 辛丑話牛——2021年迎新春文化特展
    對牛的崇拜古已有之,據《山海經》記載:炎帝牛首人身,其部落以牛為圖騰。苗族祖先蚩尤人身牛蹄、頭有角。甲骨文中即出現有「牛」的象形字,形象地表現了牛角與牛耳。古時年終歲末人們祭祀祖先神靈,乞求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稱為「臘祭」。南北朝時期才確定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舉行,所以歲終之月又稱「臘月」。臘月初八也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傳說釋迦牟尼出家經過六年苦行,幸遇牧女獻糜,在菩提樹下靜思七天七夜,終於修道成佛。後來各地寺院便效仿牧女獻糜,取各種香谷及果實煮粥敬佛,饋贈四方以示紀念。傳至今日,臘八節有了喝臘八粥、泡臘八蒜、做臘八面等不同習俗。
  • 野在黔東南10丨苗族鬥牛,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蹟
    苗族鬥牛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鬥牛,就在於苗族鬥牛是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蹟。苗族鬥牛的初衷具有紀念祖先和紀念英雄,後來,因不斷遷徙、年代久遠等緣故,逐漸演變成了民間的娛樂活動。清代愛必達的 《黔南識略》中記載這一帶苗族祀祖,擇大牯牛頭角端正者 飼,及壯,即合寨共鬥牛於野,勝即為吉,卜日殺之以祭」。這 裡所說的祭祖是六十年一祭,必須殺牛,而其他中祭、小祭不 殺。
  • 新華社:恆大用「隔山打牛」的方法祭出了「溫柔一刀」
    近日,新華社點評恆大在亞冠淘汰後進行的人事變動,直言恆大的各種變動意在削弱主教練卡納瓦羅的權力,用「隔山打牛」的方法祭出了「溫柔一刀」。新華社點評:恆大本賽季在中超無緣冠軍、亞冠小組出局,讓恆大高層終於下決心『動手』。
  • 地錯第三季完結,宿敵之戰來了,貝爾VS牛妹!
    地錯第三季結尾,主要圍繞貝爾與牛妹對戰展開,在看動畫的時候,不少人會對「牛妹」二字感到納悶,牛頭人明明是男的,怎麼稱為「牛妹」呢!之所以稱牛頭人為牛妹,主要是因為牛頭人佔的戲份太多了,從第一季第一集一開始就是貝爾被牛頭人襲擊,到第三季結尾是貝爾與牛頭人對戰,牛頭人如同女主一樣對貝爾戀戀不捨,因此大家也把牛頭人稱為「牛妹」。
  • 世界牛,中國牛!
    ▲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春秋棲尊的牛鼻上穿有一大銅環,說明至少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穿鼻的方法來馴服牛了。吃剩的牛骨還能用於記事和佔卜。在民間,牛也活成了神話。人類敬天、敬地、敬鬼神,牛也是重要的崇拜對象。▲2018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希臘國家獎獲得者《牛頭人》,攝影師©Panos Skordasra的兒子在神廟裝扮成牛頭神。
  • QG飛牛追隨老隊友貓神、Alan,成了傑傑的替補?連訓練賽都沒跟!
    在KPL秋季賽開打的前幾天,QGhappy飛牛的情況卻有點不同,他一直在直播,而且還一直在打巔峰賽。怎麼一回事呢?咱們接著往下聊哈! 原來,KPL秋季賽都快要開打了,然而飛牛卻一直在直播,甚至還經常找自己的老隊友貓神、Alan三排。剛開始貓神還有點被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