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動、坐不住、專注力差
說話晚、語言表達沒有邏輯,
膽小、愛哭、粘人、情緒不易控制,
繫鞋帶、扣扣子、做手工、等都落後
身體協調性、靈活性差
看書、寫字不認真,跳字、漏字等等
這些問題在上學前因為沒有作業和學習成績影響,往往不易被家長發現,到了上學以後出現學習困難時才著急,所以,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時,家長要怎麼辦?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們也教了,也管了,可孩子只會玩,根本不聽你的」,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作為家長,我們就可藉助孩子這一特點,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提升綜合能力!
下面結合心理學、教育學和大家講講,如何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
玩的意義
馬雲曾語出驚人,他說:「不讓孩子去體驗,去玩,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為什麼這樣說呢?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是智慧是一種體驗,只有經歷過,才會體驗到,孩子們也是通過「玩」來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並逐漸成長!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知道,玩耍可以強健身體、可以促進智力發展,提升語言、社交、在玩耍中學會解決問題等等,其次,在玩的過程中,可以建立親子關係,這是情感交流的基礎!
我們不要等到孩子不聽話,管不了孩子時,才想起彼此缺乏情感交流!
跟誰玩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是在6歲之前形成的,尤其是3歲前最為關鍵,所以,作為父母能陪伴孩了的時間是有限的,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他也在一天天掙脫你的翅膀,去尋找他自己的世界,變得不需要你的陪伴,所以,在6歲前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呵護和關心,那麼孩子以後也會與父母的關係比較親近、融洽。
如果父母忙於工作,實在無法照顧孩子,也最好在孩子上小學之前接回身邊,多抽出時間與孩子相處,不然過了這段時期,再想去修復親子關係,就會變得困難了。
怎麼玩
父母和孩子玩耍時應怎麼玩?希望家長在和孩子玩的過程中,能全情陪伴,而不是低頭玩著手機,或一邊忙著手裡的事情,同時,重要的是在玩的過程中啟發孩子動手、動腦、去體驗、去感受,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總結了五要,五不要原則,供家長參考:
5要原則
要多說幼兒時期,語言是孩子綜合能力的體現,也可以說語言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應了一個孩子的智力水平。
要多動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通過動手,去感知身邊的事物,尤其是鼓勵孩子去戶外運動,如:跳繩、跑步、球類等活動,尤其是一些戶外集體運動,如:籃球、足球、能促進孩子的合作和競爭精神,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和規則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培養美術興趣畫畫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而且更能提升專注力,想像力,可以說繪畫是提升孩子綜合能力非常好的一項愛好,家長一定要鼓勵!
要培養音樂興趣音樂能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情感發育,音樂不僅能讓孩子放鬆,還能有利於孩子的聽覺系統發育、鍛鍊聽力認知能力以及身體動作的控制能力。
要培養閱讀能力0-3歲兒童正是大腦建立神經元連接網絡和認知體系關鍵時期,通過家長的閱讀,可促進大腦的發育、語言的發展。
2-3歲決定孩子成為閱讀愛好者的關鍵時期,讓孩子感受到故事人物的情感:痛苦、快樂、善良、勇氣、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聰明智慧,學會如何面對生活。
4-6歲通過閱讀,懂得一些基本道理、規則,在與同齡的玩伴玩耍中,建立更好的合作、協助關係。
5不要原則
不要嘮叨沒有孩子喜歡嘮叨的爸媽,示範比建議更受用!
不要過分「炫耀」不要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和技術,其實更建議您做一個笨笨的家長,讓孩子告訴你怎麼做怎麼玩?這樣利於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建立自信。
不要怕髒因為怕孩子把衣服弄髒了,而拒絕孩子玩沙子、土和水,尤其是2-6歲的孩子,通過手的觸摸和把玩,可豐富孩子的感受和理解體驗。在挖洞、堆沙、摔泥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孩子空間感、想像力和創造力,未來孩子在數學、幾何、才藝、設計等方面的發展,往往都源於童年這類遊戲的啟蒙!
不要訓斥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行,不要忘記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嘗試和犯錯中進行,同時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之詞,要鼓勵孩子主動參加遊戲,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
不要太多玩具數量太多,孩子會沒有新鮮感,同時也容易導致玩的時候無法集中注意力,如果玩具壞了,那就鼓勵孩子修復或是開發新的遊戲方式,在修復和開發的過程中,啟發孩子更多的智慧。
跟孩子玩耍會讓你和孩子關係更加親密,這種親密關係是你和他的情感資源,利於促進了孩子身心發展,解決問題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會成為孩子內心永遠的記憶,即使孩子長大了,他想起來都是溫暖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