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成為我國第二批晉升世界地質公園成員之一,同時也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家世界地質公園。中國浙江雁蕩山、福建泰寧、內蒙古克什克騰、四川興文四家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赤峰市西北部,坐落在內蒙古高原東部,地處大興安嶺山脈、燕山山脈和渾善達克沙地三大地貌結合部,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就了豐富獨特的地質遺蹟資源。總面積5000平方公裡,主要地質遺蹟景觀有: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青山「巖臼」群及花崗巖峰林、黃崗梁第四紀冰川遺蹟、平頂山「冰鬥」群、達裡諾爾(湖)火山群、熱水塘溫泉、西拉沐淪大峽谷、渾善達克沙地、烏蘭布統草原等九種類型保護的地質遺蹟,在國內外具有獨特性、稀有性、典型性、優美性、自然性和完整性。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是探索內蒙古高原隆升和中國北方環境演化的一部地學知識的百科全書和自然博物館,具有典型的地學意義和科學研究、藝術觀賞、歷史文化價值,是研究地質、地貌、氣候、動植物、沙漠、湖泊、河流、溼地等學科難得的科研基地,同時也是北方生態旅遊勝地。
世界奇觀——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園區
「阿斯哈圖」系蒙古語,意為「險峻的巖石」。阿斯哈圖石林分布在大興安嶺最高峰黃崗峰北約40公裡、海拔1700米左右的北大山上,石林沿山脊呈北東向展布,分布面積約5平方公裡。
該石林在形態上與雲南的路南石林、元謀土林、新疆的雅丹地貌和現代冰川上的冰林均有相似之處,經眾多有關專家考察認證:阿斯哈圖石林是花崗巖地貌與石林地貌相結合的一個新類型,屬花崗巖石林,是目前世界上獨有的一種奇特地貌景觀。專家認為,自第四紀冰河期以來,大興安嶺地區曾發生過多次古冰川作用。當北大山被冰川侵蝕後,發育成刀脊和角峰,成排或單獨分布在脊線上,在經過冰川、寒凍、風化、水蝕後便形成了現在的地貌,這樣的石林景觀在世界非常典型和稀有。
遠望花崗巖石林猶如遠古先人建造的城堡,平地凸起,崢嶸險峻,滄桑破敗。近品石林,千姿百媚,如塔、如柱、如筍、如人、如獸,呼之欲來,趨之欲動,如人工刻意雕琢,令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林一般相對高度5到20米,石林底部相連,呈現方形或條形。一些形似景觀令人叫絕:方塔,塔身分明,昂揚聳立;石牆,砌面平直,砌塊參差;石獅,面身分明,虎視巍嶺,栩栩如生;「秀女望月」、「比薩斜塔」等更是惟妙惟肖。
立石林之巔,極目遠望,重巒疊翠,碧野無垠,山間茂密的原始白樺林枝繁葉茂,獐鹿出沒,百鳥啼鳴,草地野花爭奇鬥豔,蝶舞蜂飛,朦朧中,北大山遠處,那平坦開闊的草原仿佛在大海中漂浮,就在您被大自然所陶醉的時候,一陣清風掠過,一片片薄雲隨風飄來,纏纏繞繞,猶如身臨險境。
神奇的天然盆景——青山巖臼及花崗巖峰林園區
在大興安嶺東南邊緣的克什克騰旗新井鄉境內有一個總面積9200公頃,海拔1574米的青山。整個青山,峰巒疊嶂,連綿起伏近20公裡,地形地貌奇特,地質構造複雜,山體土石分明,全境露出地層。
在青山山頂南面兩邊平緩起伏的花崗巖巖面上,1000平方米的範圍內有數百個冰臼,冰臼群的外圍兩側均為懸崖峭壁。冰臼的平面一般為圓形、橢圓形、匙形和不規則的半圓形。其形狀如臼如缸、如杯如桶、如盆如盤、如鍋如碗,一般冰臼口小肚大,底部較平坦。冰臼的周邊高處無進水口,只在低處有出水口,少數冰臼之間底部相通,中間有穿洞,形成連體冰臼。青山冰臼群中,最大的冰臼長10米,寬5米,深3.5米,最小的冰臼只有幾釐米,如同一個紐扣大小。冰臼內壁大部分陡而光滑,常見有螺旋狀條紋凸起,底部微凹,下凹方向不定。冰臼大小不均,深淺不一,有的光潔如洗。臼內不存任何充填物,有的只存積水,水內有小石蝦;有的臼內積土,長滿了花草或白樺樹,整「盆」整「盆」地分布在平坦的花崗巖山巔上。這些天然「盆景」,獨特奇妙,堪稱一絕,十分美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任何人工盆景、人工花卉都無法與之媲美。青山北面有冰鬥、冰蝕窪地和冰磧,東西兩側是兩條U型谷及角峰。來這裡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這種景色實屬國內外所罕見,稱得上「世界奇觀」、「天下一絕」。
青山上的這些「石缸石鍋」的成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自1997年至今,經眾多專家考察認為:這些石坑是世界罕見的自然遺產,是第四紀冰川運動的結果。早在第四紀冰川時期的幾百萬年前,青山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冰與石體的吻合處,水的渦流攜帶著石塊在石體上旋轉磨挖,便形成這大小不一平滑的石臼。於是,便有了「冰臼」之說。同時,青山上如椅如桌的塊石很多,塊石上又多有平圓的石塊壘在上面,人稱「飛來石」。科學家認為是「冰川飄礫」,這也是冰川學說的佐證。青山冰臼群的發現,不但涉及到爭論近80年的「中國東北地區無冰川存在"的重大理論問題,同時涉及到了與人類起源、天文學、構造學等眾多邊緣科學有關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它是古氣候、古環境、古地貌、古人類變遷的歷史見證之一。
青山園區不僅冰臼群保護完好,周邊植被也一直保持著原有自然風貌,每到初夏,粉豔豔的山核桃花、雪白的山梨花、山丁子花點綴在山間,散發著醉人的清香。滿目蒼翠中1999級時隱時現的石階,蜿蜒地伸向山頂。沿石階而上,您會看到山巒疊疊、奇石磊磊、風光如畫,那如人似物的奇巖怪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蛇石出水緣壁,一屈一縱,動勢猶存;猴石母子相抱,圓額凹腮尖嘴,形態逼真;險石則一根系巖,側懸如張傘,大有風吹亦動、雨打也搖、雲動石移之勢,觀之讓人不寒而慄,朱顏變色。還有鷹石、棺石、僧石、道石、美女石、連陰寨、大石棚、鴿子洞、喇嘛洞等等。千百萬年的風剝雨蝕,巖石上多生巖曬,赤橙長軸的山水畫卷,展現在您的面前。
站在青山頂,山風徐來,如天之語,環胸繞耳。大自然的天籟之音,絕勝最美妙的輕音樂,讓人心曠神怡。遠眺群峰茫茫、青霧漫籠,似波濤湧動。西拉沐淪河在山腳下宛如散花天女的飄帶,銀波流暢,納百川而東去。俯瞰青山下,片片村莊、條條梯田、道道林網,人化自然的有序與造化自然的無序銜接得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達裡諾爾(湖)火山群園區
達裡諾爾(湖)火山群園區位於克什克騰旗西部,距經棚鎮約90公裡,園區的西北部與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相鄰,南部為小騰格里沙地的東段,西以錫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邊界為界,總面積119413.55公頃。1996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達裡諾爾自然保護區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12月,國務院批准達裡諾爾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素有「草原明珠」、「中國天鵝湖」之稱的達裡諾爾(湖)是內蒙古第二大內陸湖,它地處平原草原和疏林草原交匯處,總面積240平方公裡,水深1—13米,湖中盛產鯽魚、瓦氏雅羅魚。達裡諾爾(湖)周圍有寬廣遼闊的火山熔巖臺地、突兀的火山口、火山錐、熔巖頸和微觀火山地貌及火山彈、火山渣等火山噴積物。達裡諾爾(湖)火山群為東北九大火山群之一。星羅棋布的火山群,一碧萬頃的貢格爾草原與草原明珠達裡諾爾(湖)構成了自然界中最壯美的自然景象。園區西北部的玄武巖臺地及湖積平原上是寬闊坦蕩的大草原,這裡發育著內蒙古高原最具代表意義的慄鈣土禾草草原。在南部的小騰格里沙地上是別具特色的榆樹疏林草原景觀區,它是草原地帶較特殊的一種類型。在東南部的波狀沙丘中,沙坨地植被與溼地植被鑲嵌分布,這裡疏林、灌叢、草甸、植被及沼澤植被環狀分布,從而構成了具有代表意義的沙地草原景觀類型。
該區有著多樣的生態系統及豐富的珍稀物種資源。從景觀生態系統看,由北到南形成了玄武巖臺地——湖積平原——湖盆低地——風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觀生態格局,與之相應的是臺地平原及湖積平原植被——低溼地植被——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的有序分布。另外,加上以達裡諾爾為中心的湖群景觀、以達爾罕山和砧子山等組成的山地景觀,為豐富的物種資源提供了多樣的生態環境。
該區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也是候鳥重要的集散地之一。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溼地、沙地、草原及林地等多樣的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內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內陸湖泊生態系統,遍布全境的湖泊、河流、沼澤及溼草甸等構成了佔總面積35.8%的重要的溼地生態系統,它對該地區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起到了主導作用。園區現已查明有鳥類160種,嚙齒類15種,魚類21種,浮遊植物72種,浮遊動物36種,兩棲動物20餘種,高等植物約434種。此外園區境內還有幾種小型獸類。
達裡諾爾(湖)火山群園區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多樣的物種資源吸引著當今中外的眾多專家學者以及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前來考察、參觀和旅遊,並給每一位來訪者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園區既是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又是發展生態旅遊的最佳場所。這裡到處是景,到處是畫面,來到這裡,人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冰谷林海——黃崗梁第四紀冰川遺蹟園區
黃崗梁第四紀冰川遺蹟園區位於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部,總面積109333.33公頃。黃崗梁地區保存了第四紀冰川最完整的形態,且類型多樣,是典型的山谷冰川,黃崗梁兩側有冰鬥、U型谷、角峰、終磧堤、側磧堤、條痕石、漂礫等冰川遺蹟。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冰川地貌齊全、科研價值最高的第四紀遺蹟。
該區地形以丘陵和高山臺地為主體,在地貌結構上大體是由外緣山地逐漸向渾圓的低緩丘陵與高平原依次交替,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勢跌宕起伏,溝谷縱橫,夾雜著較寬闊的平川地。
黃崗梁是大興安嶺的餘脈,大興安嶺最高峰黃崗峰便疊立在這裡,海拔2029米,境內古木參天,植物類型複雜多樣,地形地貌獨具特色,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境內有著名的阿斯哈圖冰石林、原始十萬畝松海、石峰天然白樺、溼地千畝樟子松、千曲百回的十三道河……特殊的景觀,特殊的生態具有特殊的保護研究價值,1996年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境內由27座山峰組成,支脈東西延伸,峰拔嶺峻,雄偉壯觀。
黃崗峰兩側發現了受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冰鬥、冰川、U型谷、冰磧、角峰、漂礫、條痕石、中積體,整個山峰、山谷被林海包裹,稱之為黃崗梁冰谷林海,它處在蒙古植物、華北植物以及東北植物區系的交匯地段,生物呈多樣分布,極富代表性及典型性,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自然景觀有天然森林景觀、白樺與山楊樹叢景觀、針闊葉混交疏林草地景觀、山地草甸景觀。這裡草茂林豐、山清水秀,林草中名花異卉、名貴中藥材遍布群山。林中盛產山野菜,其中蕨菜、金針、蘑菇為菜中三珍。
山谷間各種野果次第叢生,素有「花果山」之稱。這裡山高林密,獐、狍、豹、狐狸、野豬等野獸和鬥雞、山雞等山禽出沒其間,是理想的休閒狩獵之所,佔地32萬畝,為當前亞洲最大的國際狩獵場,已對遊人開放。十三道河風景區,一灣一景,一景一情,奇趣自然天成,奇景妙趣橫生、別有洞天。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在此召集主持了蒙古族著名的昭烏達塔垃會盟。這裡春天翠綠欲滴,夏天林海花潮,秋天萬山紅遍,冬天銀裝素裹,一年四季都是美妙絕倫的畫卷。
東方神聖泉水——熱水塘溫泉園區
地處內蒙古高原東部邊緣與大興安嶺山地和華北山地交匯處的克旗熱水塘,溫泉所產生的機械作用,對人體的循環系統、消化系統、運動系統有奇特療效,特別對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皮膚病、風溼病等頑症療效顯著。這裡的礦泉水浴被稱為「綠色療法」。熱水塘溫泉在《中國礦泉》中被評為高效優質礦泉,被譽為「東方神泉聖水」。
熱水溫泉開發利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熱水主要分布在嘎拉達斯汰河北岸山前洪積扇裙上,泉水賦存於似斑狀花崗巖體的裂隙中,構造為裂隙泉,泉水出水溫度為48攝氏度~83攝氏度,為高溫溫泉。熱水湧水量和承壓性較大,補給來源充沛。溫泉的形成是遠古時代內蒙古高原隆起和大興安嶺火山噴發造成地面斷裂,形成花崗巖破碎帶,大氣降水、孔隙水、裂隙水沿斷裂破碎帶滲透、循環,在地殼深處受熱後,又在導水花崗巖破碎帶中匯集,沿裂隙上升湧至地表形成溫泉。
溫泉水中含化學元素氟、鐳、特殊氣體氡、硫化氫,稀有元素鎵、鉬、鎢、鋰、鍶等47種微量元素。泉水望之清澈透明,嘗之無味,嗅之有硫磺的獨特異味,洗浴後皮膚有潤滑感,是獨具特色的醫療氡性礦泉。
相傳在一千多年前, 有一個叫嘎爾燈拉喜的僧人,為了選建寺廟的地址,走得馬病人乏。過一道小溪,人馬皆陷泥水中,只見馬大口飲水,僧人亦捧水欲飲,手入水發現溪水熾熱燙手,飲水後,頓覺神清氣爽,疲倦盡去。馬亦恢復元氣,強壯如初。於是嘎爾燈拉喜喇嘛依山傍泉建起了阿爾善寺(可譯為溫泉寺或甘露寺),挖井成池,砌石設浴,四方牧民慕名而來,沐浴祛疾,遂視為「神水」、「聖水」,取名「嘎拉達斯汰」(意為「火熱的泉」或「火水泉」)。後來,該寺更名為「薈祥寺」。據說,清聖祖康熙皇帝為薈祥寺題寫匾額。天贊三年(924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到塞罕壩(唐稱為松漠,,清稱為興安大嶺,也稱為帶林)拜日,路過此處曾逗留洗浴。天顯十二年(93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曾專程來溫泉洗浴。元代世居應昌的魯王封此泉為「神泉」、「聖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親徵噶爾丹,取得烏蘭布統之戰的勝利後,曾到熱水沐浴,至今還留有「康熙浴井"遺址。1930年,活佛九世班禪曲吉尼瑪來經棚慶寧寺講經時,曾到熱水溫泉洗浴。
這個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溫泉小鎮,是內蒙古自治區一家功能齊全,服務優質的集療養、旅遊、度假、娛樂於一體的草原旅遊度假村。同時熱水溫泉列入全國十一個甲級溫泉的第二位,是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八個園區之一。
西拉沐淪大峽谷園區
西拉沐淪大峽谷,地質學被稱為西拉沐淪深斷裂,此斷裂位於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沿西拉沐淪河呈近東西向延伸,長340公裡,寬50公裡,是該地區最重要的深斷裂之一。
西拉沐淪河又名「潢水」,發源於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好來呼熱鄉百爾赫賀爾洪(平地松林)的白槽溝。河水沿大峽谷奔騰而下,境內沿途匯入大小河流50餘條,水勢遞增,水流湍急,是極好的水能資源。
西拉沐淪河(漢譯為黃色的河),又是西遼河的源頭之一,有潢水(為區別於黃河,寫作潢水)、遼水、大遼水等稱謂。西拉沐淪河全長1250公裡,流經內蒙古、吉林、遼寧三個省區二十多個旗縣,十幾個城市,匯入渤海。西拉沐淪河下遊平坦開闊,兩岸土壤肥沃,良田萬頃,稼禾茂盛。西拉沐淪河上遊,源於克什克騰旗境內的源水頭,這裡的沙丘如壟似鏈,丘頂渾圓的沙地突然下陷,呈簸箕樣三面環山的盆地,盆地中萬泉爭湧,如一鍋沸騰的開水,自「鍋底」冒出,湧泉或高噴水柱,時續時歇;或斜噴橫溢,漩渦漣漣;或白浪逐天,匯成水泊,向東流去,流進寬十幾米,深幾十或幾米的狹窄河道。遇山谷,河道彎曲,水流湍急,懸崖疊出,幾公裡內落差百米,為小水電站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河南岸楊、樺、楓、松鬱郁參天,河北岸矮榆、墩柳、山杏、灌叢交織錯落。逢冬時節,水自地底湧出,沿幾十公裡的河道奔流,多處瀑布掛川,響水如雷。滿谷氤氳升騰,白霧繚繞。岸畔樹枝結冰,似裹蠟,像枝枝珍珠,晶瑩剔透。若逢陽光照來,滿谷珠玉,熠熠生輝,源水頭變成「玉」的山谷、「銀」的世界。民國詩人王樞曾有《潢源碧翻》(潢源,俗稱源水頭,遼太祖嘗幸平地松林觀潢源)詩:尋到潢河最上遊,碧翻白湧鏡涵秋。人間豔說清流好,此更清流源水頭。
西拉沐淪河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有史以來,《淮南子·地形訓》中,列為中國六大川之一,文日:「遼出砥石」。《水經注·大遼水》言:「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東流,至遼東之望平縣西……屈而南流,入於海。」千百年來,西拉沐淪河兩岸生活著世世代代的人們,他們創造了光輝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遼史》中記載:「神人乘白馬,仙女駕青牛車至木葉山二水合流而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不論是契丹族的淵源,還是西拉沐淪的傳說,都饒有風趣。千百年來,西拉沐淪河浩浩蕩蕩,滾滾東流,從兩岸的一萬多畝臺甸地分析,若干年前,西拉沐淪河要比現在大幾倍,然而,這洋洋河水白白流淌。20世紀70年代,克什克騰旗人民利用西拉沐淪河的水利資源優勢,在六十餘公裡的西拉沐淪河上遊,建小水電站6座。西拉沐淪河如今成了「金水河」,給草原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有「草原明珠」的美譽。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西拉沐淪小水電站湖光山色、碧水銀魚,贏得了旅遊者的青睞,來電站觀光的人絡繹不絕。這裡壩上高峽出平湖,湖泊碧水藏青山掩綠樹,蒼山銜湖,可謂人間仙境。
平頂山「冰鬥」群園區
2003年8月18日,中國科技信息網向世人公布了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平頂山發現第四紀冰鬥群的消息。隨後,新華社轉發了這條新聞。克什克騰旗在發現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和青山巖臼及花崗巖峰林等地質遺蹟之後又讓地質界為之震驚。
平頂山「冰鬥」群屬於第四紀冰川遺蹟。在地球的歷史上,曾發生過距今較近的三次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約出現在200萬年前。冰川是冰期的產物。冰川以它巨大的能量塑造了獨特的冰川地貌景觀。山嶽冰川地貌有角峰、刃脊、冰鬥等類型。冰鬥是指山坡上部的凹地,由於冰川流動,不斷把侵蝕的破碎巖塊從凹地中搬走,凹地底部不斷加深,使原來比較淺的凹地變成三面陡峭、一面開口的圍椅狀地形。
平頂山「冰鬥」群園區位於克旗東南部,西拉沐淪河南岸的萬合永鎮,距經棚鎮51公裡。該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低海拔709米,最高海拔1960米,平均海拔1370米。在群山峻岭中,有數以百計的第四紀冰鬥。這些冰鬥分布於群山之間,形成了大量的刃脊和角峰,遠遠望去冰鬥錯落有致,層次分明,角峰突兀、鱗次櫛比,刃脊綿延起伏、勢比長城。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公園(地質遺蹟)調查評價研究中心總工程師田明中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法東教授等專家考證,萬合永平頂山地區的冰鬥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數量最多,發育最好,期次最全,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冰鬥群。不同時期的冰鬥初步劃分為五期,分別分布在海拔300—1600米高度的群山中。據此可以推斷,在距今1萬年至300多萬年期間,赤峰地區曾經是冰雪覆蓋的世界,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冰川時期。
這些冰鬥群的發現為研究內蒙古高原的環境演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也為阿斯哈圖石林的成因提供了重要依據。它的發現為我國北方地區地質科研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基地。
平頂山「冰鬥」群園區嶺高谷深,層巒疊嶂。順蜿蜒曲折、起伏逶迤的羊腸小道,穿巖縫,爬冰脊,翻角峰,入谷底,冰川遺蹟隨處可覓。冰鬥、角峰千姿百態,爭奇鬥豔,空靈飛動,泉湧鳥鳴之聲不絕於耳。這裡山高谷深,人跡罕至,所以原始植被保存完好。山間林木繁茂,松柏爭奇。秋季赤橙黃綠,色彩斑斕;冬季雪掛樹枝,晶瑩剔透。使人融入自然,返璞歸真。登高遠望,天地交融,西拉沐淪河自天邊滾滾而來,又沿崇山峻岭滔滔而去。更有百岔巖畫繪刻於山崖峭壁之上,群鹿、野豬、獵狗、射手等圖片栩栩如生。山谷內,遼、元、清時代遺址多處,幾柱殘碑,一蓬荒草,使人驟然又生探尋遠古文明遺蹟之慾念。
生物基因庫——渾善達克沙地
克什克騰旗境內的渾善達克沙地主要分布在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西部。
渾善達克沙地是在晚生新代全球進入第四紀冰期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大背景下形成和演變的,冰期氣候波動和新構造運動共同影響,使沙地在不同地質時期具有不同成因機制。晚第三紀沙地主要持續受控於亞熱帶高壓,兼受較弱季風及變遷的影響,形成紅色風成沙及紅色古土壤沉積。
渾善達克沙地多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大部分為壟狀、鏈狀,少部分為新月狀,呈北西向南東向展布,丘高10至30米,丘間多甸子地,多由淺黃色的粉沙組成。景觀分為固化沙地闊葉林景觀、固化沙地疏林景觀、沙地夏綠灌木叢景觀、沙地禾草木景觀、沙地半灌木半蒿類景觀及流動沙丘或裸沙景觀。晴空萬裡的朗朗秋日,金色的沙地被五彩的灌木叢點綴得絢麗多姿。沙地上灌木種類繁多,沙榆、紅柳、小灌木林、優良牧草和藥用植物相依相伴。尤其渾善達克沙地東北緣生長的沙地雲杉,是世界同類地區尚未發現的稀有樹種,被稱為「生物基因庫」和「活化石」,野生動物更是門類繁多,常見的有狼、沙狐、灌子、山兔等達50多種。渾善達克沙地克旗段南部有短小的內流河、小湖泊和沼澤地,是達裡諾爾湖主要的水源涵養地。渾善達克沙地的沙丘間多生以沙榆為主的喬灌木和多種草本植物,是維護沙地生態的主要植被,所以,這一地區又被稱為「疏林沙地」或「疏林草原」景觀。
在渾善達克沙地東部邊緣的克旗達爾罕烏拉蘇木,生長著大面積的以沙榆為主的沙地疏林,萬物復甦的春天,沙丘間的株株沙榆吐露出嫩綠的榆錢,讓死寂的沙地充滿生機;烈日炎炎的夏日,形態各異的沙榆枝葉相連,為茫茫沙漠撐開綠蔭;霜凍後的深秋,橘紅色的樹葉又讓沙地層林盡染,景色宜人;白雪飄飛的寒冬,這些沙榆又成為防風固沙的勇士,迎風傲雪,昂然挺立。自達爾罕往東相隔二十幾公裡的白音敖包國家自然保護區,生長著3.6萬畝世界珍奇樹種——沙地雲杉,此樹屬常綠喬木,極耐寒冷和乾旱,既能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又能防風固沙、保護草原。
沙地雲杉不僅創造了沙漠生命的奇蹟,還以其不畏嚴寒、傲然挺拔的雄姿贏得了人們的青睞。此樹由於生存年代久遠且具有極強的固沙能力,因此被稱為沙漠上的「綠寶石」、「生物活化石」。近年來,在渾善達克沙地克旗響水電站周圍的沙丘上,專家又發現了大面積杜松和油松混交林,面積達3萬多畝。杜松和油松屬亞喬木,是抗旱固沙的優良品種,在固定沙丘上和半固定沙丘上都可以生存,但在我國北方很難見到成片的杜松和油松原始林。經確認,這片混交林是我國最靠北、面積較大的杜松和油松混交林。
烏蘭布統草原
烏蘭布統,位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是距離北京僅300多公裡的後花園,也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烏蘭布統是清朝木蘭圍場的一部分,因康熙皇帝指揮清軍大戰噶爾丹而著稱於世。這裡屬丘陵與平原交錯地帶,森林和草原有機結合,既具有南方優雅秀麗的陰柔,又具有北方粗獷雄渾的陽剛,兼具南秀北雄之美。
將軍泡子、十二連營、壩上草原、公主湖、盤龍峽谷、紅山軍馬場等旅遊景點,是中外聞名的影視外景拍攝基地,《漢武大帝》《康熙王朝》《還珠格格》等七十餘部影視作品在這裡拍攝完成。白雲悠悠,綠草蒼蒼。這裡,林木繁茂,牛羊成群,草原遼闊,風景優美。這裡是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這裡是攝影家的聚集地,旅遊愛好者的夢中城堡。烏蘭布統,離天最近的地方,每一處都是一道絕美的畫卷。
烏蘭布統景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南部,烏蘭布統為蒙語,漢語的意思為紅色的壇形山,實指大、小紅山,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集中體現了廣袤的草原風光。以草原、湖泊、沙地、溼地、林地為主,以林木花卉、野生動物為輔,而且保存完好;烏蘭布統草原是距北京最近的草原,素有「北京後花園」之稱,也是「烏蘭布統之戰」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的地方。可以在這裡騎馬射箭、攝影滑雪,坐羊車、馬拉扒犁或自駕兜風,飽覽草原秀色,體驗民族風情。
這裡瀰漫著濃濃的蒙古風情,一座座潔白的蒙古包和成群的牛羊,仿佛在訴說著遊牧民族動人的故事。每年的7月和8月,是到烏蘭布統旅遊的最好時節;此時草原上綠草茵茵,漫山遍野開滿鮮花,氣溫也最舒適,夜晚不會太寒冷,最適合來這裡旅遊。
看過名山大川,才知家鄉克旗的風光是最美的;走過五湖四海,都不及家鄉克旗的一草一木。也許你來過,也許你聽過,但你絕不會忘記。這裡,一直不變,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