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雜誌《科幻世界》發布了一篇短篇小說,作者叫劉慈欣。
這篇小說叫《流浪地球》,按照雜誌稿費計算方法,稿酬是120元/千字,這篇小說共計2200餘字,也就是說,作者劉慈欣拿到的稿酬在2600元左右。當然,還要去掉個稅之類。
如今來看,2000多元當然不算什麼,不過當時這已是雜誌社最高稿酬標準。2000年的2000多元也還有點購買力,能抵得上1-2個月的工資。
看到稿酬數字,如今不少人為大劉叫屈,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值。而且小說當年還獲得了中國科幻小說最高獎——銀河獎的特等獎,獎金也是2000元。
好作品會有持久生命力,2019年,由吳京等主演,改編自《流浪地球》的同名電影上映,狂攬票房46.55億元,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由此2019甚至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劉慈欣是個高產的作家,事實上他在通過電影被大眾熟知之前,早就在科幻界聲名鵲起,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獲獎對他而言早就是小兒科。
截止目前,大劉獲得最重量的獎項當屬「星雲獎」,這是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在2015年斬獲星雲獎,不僅是中國第一位,也是亞洲第一位,彌足珍貴。
大劉的獲獎作品,正是長篇科幻小說——《三體》。
《流浪地球》稿費2600多元,但如果不是拍成電影,恐怕也難以進入大眾視野。
《三體》不同,不用改編電影,光憑獲得星雲獎這一事實,就已掀起三體熱潮,甚至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是劉慈欣的書迷。
正如標題所說,20年前《流浪地球》稿費2600多元,劉慈欣又能憑藉大熱的《三體》獲得多少收入呢?
具體數字事關個人隱私,我們當然無法確知,不過從版稅上可以一窺。
2019年,已是大咖的劉慈欣以《三體》系列斬獲1800萬版稅收入,力壓眾多名家,強勢登頂「第13屆作家榜」,這也是該榜設立以來,科幻作品首次登頂!
可見《三體》有多熱。
這也不是劉慈欣首次上榜了,之前多屆榜單,他也早已榜上有名。
這個趨勢,連同《流浪地球》的大熱一起,反映出的是讀者範圍的擴大。要知道科幻本是小眾,如今科幻作品和科幻作家分別能在大熒幕和作家榜奪魁,說明讀者越來越廣泛,從原來小眾的科幻圈拓展到了科技圈,這與社會發展的節奏,科技越來越受到重視,正是相匹配的。
不光是在中國,《三體》熱還延伸到了國外,去年日文版一經推出,一度賣到脫銷,5天內8次加印也是創下記錄,並在歐美也已有了200多萬套的銷量。
說了這麼多,《三體》到底講了什麼?
簡單來說,它並非著眼於一人一事,而是以文明為單位,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看上去就很宏大吧?
宏大,正是三體的特點。它的時間跨度從上個實際60年代寫到了公元18906416年,是中外所有科幻小說中故事時間跨度最長的作品。
時間跨度為何要寫到這麼長,因為其中立意極深,它把人類社會科技發展的種種可能,面對外星文明的種種反應都寫得很深刻,除了科幻,還有洞見極深的社會含義。
所以,它是部會引人深思的科幻作品。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讀《三體》?
我覺得,它是老少皆宜的。
成年人讀三體,能認識到人類所謂高科技其實差得還很遠,世界之大我們也僅比古人多跨了兩步。它除了科幻作品的科普屬性,還會引發成人對科技、社會的思索。
少兒讀三體,能作為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本思維訓練的讀物。科幻類題材本就受兒童喜愛,藉助《三體》,他們能認識到世界之大,科技之精,還有,想像之美。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想像力才是創造的內核,尤其對孩子而言。現在許多孩子們看電視、刷手機,都是被動的思考,甚至不用思考,不會思考就沒有創新,短期看,不會思考對孩子學業有影響;長遠看,不會思考對他一生都影響很大。
《三體》就是一本引人思考的書,好的書籍正是如此,文字只是表面,思想才是內核,能給孩子創造想像機會的書才是好書,而通過故事引發想像,那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所以我個人來說還是很推薦《三體》,成人和孩子都能讀且都能有所收穫。
《三體》全套三冊:《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
我相信,讀完這套書,你一定會被劉慈欣波瀾壯闊的想像力所震撼,對宇宙和人生,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思考。
《三體》全家可讀,讀過三體故事,此生再無科幻小說可以入眼。
誠非虛言!
《三體》原價93元,平臺有優惠活動,現在只需79元。
有興趣的朋友,點下面連結了解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