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諾者必寡信,如何做到言出必行?——《弟子規另解》45

2020-12-22 釋道儒與生活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別人拜託的事情如果不妥當、不適宜,千萬不可草率地承諾,若未經觀察就隨便答應下來,到時候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老子》云:「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輕易許諾必定很少守信用,常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做起來必定有很多困難。所以,不要輕易的答應別人什麼事情,先要仔細考慮下自己是否能夠做到,然後再給予答覆。也不要把什麼事情都看得特別的簡單,要把事情了解清楚,然後再去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成。

仔細考慮也不是什麼事都推脫不做,而是理性的思維,以及對自己能力的了解。這樣做出的承諾,才穩當,才能做到言出必行。

《呂氏春秋》有個一葉封侯的典故。周公旦為周朝的開國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時,年齡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幹,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隨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樹葉,送給了弟弟叔虞,隨口道:「我把這作為信物,封賜給你!」叔虞接過樹葉後,心裡非常高興,隨後把這件事告訴給周公,周公認為天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於是前去詢問周成王,周成王說他只不過是跟弟弟開玩笑罷了,周公聽後嚴肅地說:「天子無戲言,出口成憲,而且史書記載,樂師歌頌,士人稱道。哪能隨便說說。」成王聽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於唐。

由此可見,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是不能輕易承諾。雖然,這個社會在變化,很多人只是說說,說過了就沒什麼事了。等你問其他,他都忘了自己說什麼。不過,我們也可以看看,這樣的人大多是沒什麼出息。

白巖松曾經在《痛並快樂著》中提到敬一丹並尊稱她為大姐。是這樣評價敬一丹大姐的:每次你跟她說什麼事只要是她答應的,就不用再擔心。當她再次找你的時候,肯定是這件事辦成的時候。所以,臺裡的人對她都很尊敬。由此可見,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也很簡單,言出必行就好。

在佛教也是非常重視承諾。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就說過:「承諾不該有變動,行事不該有表裡。」這一點從藏傳佛教歷史中也看得出來,「文革」期間許多藏地的大德遇到再大的違緣,對自己在上師三寶前發過的誓言,比如要受戒或出家,從來也沒有違背過絲毫,很多人甚至為此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藏傳佛教的興盛並不是無有緣由。正是因為,那一代人純真的信仰,才保留了藏文化,才讓世界都認可藏文化。而藏傳佛教更是傳到了世界各地。

佛教經典《量理寶藏論》云:「先許後察愚者舉,先察後許智者軌。」先承諾再觀察,是愚者的舉動;先觀察再承諾,則是智者的行為。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方向,那就是凡是先思考,這樣才不至於說到做不到。

有些人是不看佛經,就說佛教是迷信。但是,我看到佛經的這些經典語言,只看到了智慧。所以,佛教是一種教育。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輕諾者必寡信
    別輕易許諾 輕諾者必寡信0102古人說,言出必行,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要負責任,守信用,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一個人應該有的道德品質。諾不輕許,就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但是現在的很多人把承諾當成嘴邊話,說過就過。本來是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很仗義夠朋友,結果就是因為許諾而不兌現反而讓別人對他失去了信任,毀壞了自己的名譽。古人燒香許願必須還願,否則就怕遭到神靈的責怪,這雖然是迷信,但是也反應出了古人對許諾這件事的重視。
  • 大壯卦,初九爻,輕諾者必寡信
    答案很簡單,只要是考試,一定說靠自己,不能靠人家提拔,那是看輕自己。但是你的內心一定會想,當然是有人提拔比較好。自古以來,朝中無人不要做官,因為你做官很辛苦。初九就是這樣,初九的前途,完全是看卦主九四賞識不賞識它。賞識的話,那你就有前途。不賞識,那你最後一定會感覺很委屈。可是你要得到九四的賞識,你一定要看看九四他喜歡什麼樣的人。
  • 「金玉良言」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李耳《道德經》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出自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多易:把事情看得很容易。這句話的意思是:輕易許諾一定很少講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賞析人不可輕諾。輕諾的人往往對事情沒有進行細緻的考慮,而輕率地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做到,這樣在實際去做時勢必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困難重重,難以克服,事情辦不到,就易於失信。這兩句多用於告誡人不可輕諾,也可用於說明對輕諾者不可多信。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
  • 輕諾者多寡信,看趙魏秦三國的紛爭
    趙國之所以在這次外交鬥爭中偷雞不著蝕把米,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趙王過於貪婪,而忘記了輕諾者必寡信的道理。從許諾者的角度來說,有人認為,信用是一種美德,因此對人動輒許諾,或者只因為當時的氣氛,或是一時衝動,使答應了非自己能力所及的事,結果給自己帶來一層無法解脫的負擔,這種行為相當沒有意義,其結果必然是讓周圍的人對他失去信任,自己也很被動。三國時的華歆和王朗,有一次乘船避難。
  • 《我的前半生》羅子群:男人,輕諾必寡信
    男人,輕諾必寡信。賀涵曾說:「永遠不要做任何承諾,一旦承諾,就要信守承諾。」可事實上是,有些男人就是會輕易承諾,卻從不兌現,沒有責任,沒有擔當。其實,這個不守信的男人也沒有騙女人,他用他所有冷漠的行為,分明早已經告訴女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女人呢,一直在內心當中,把男人想像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以為自己執著的付出,浪子會回頭,最終,等來的結果只能是自欺欺人。
  • 國學系列之《弟子規》(全文):少兒誦讀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 「重諾者揚威,輕諾者寡信」如何堅守信用?關鍵在這4點
    信守諾言是人的美德。可是有些人在生活或生意上常常不負責任地許各種諾言,卻極少能付之行動,這樣就肯定會給別人留下惡劣印象,最後導致大大地影響了人際關係。職場交際俗話說:「一諾重千金」。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要做到說到做到,信守承諾,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真正做到其實是很困難的,只要稍有疏忽,就可能無法兌現。所以,你在對待別人時,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千萬別輕易許諾。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事,你都必須重視自己說過的每一句話,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 弟子規全文翻譯
    一、《弟子規》總敘(原文及譯文)【原文】: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譯文】: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範。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譯文】:作哥哥的要愛護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如果彼此都把財務看的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憤恨自然會消除。
  • 《弟子規》原文及解說
    總敘〉原文: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解說: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 20條人生感悟的句子:輕諾必寡信,若沒把握就別輕易承諾!
    還是又飄到另一個無人的島嶼?這種隨波逐流的緣分,除了青春浪漫的孩子,又有誰會相信呢?我雖然害怕做惡夢,但也只能在夢中,才能看到美麗和平的世界。6.人生感悟:幸福是要迎著陽光,學會遺忘所有的煩惱和憂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念誰?過去的一頁,能不翻就不要翻了,翻落了灰塵會迷了雙眼。愛情因一個微笑而發生,因一吻而滋長,最後因一滴淚而終結。
  • 如何理解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的意思
    弟子規原文講: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講:但凡我們要說話,誠信和誠意是第一要素,那些欺騙和非分的話,我們怎麼可以允許自己說出來呢!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把「信」毀掉的時候,其他正常的東西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我卻在考慮另個問題,從古到今,每個人都十分清楚「信」的重要性,但為什麼總會丟掉呢?
  • 《弟子規》講義之「總序」、「入則孝」
    《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總序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總序,交待了出處,內容,要領一、弟子規:
  • 錢不是賺來的,人不是忽悠來的,是感召來的——《弟子規另解》57
    我們看看弟子規怎麼說。才大者 望自大人所服 非言大有真才實學的人,自然會有名望。人們敬重有才華的人,而不是口若懸河、誇誇其談的人。「才大者,望自大」:一個人若有了智慧,人們自然會恭敬他。看過一篇文章寫的就是鍾南山院士,說為什麼別人說沒人信,他說就都信了?因為在這麼多年裡,鍾南山院士,一直是說實在話,在身邊人心中就樹立了一個形象,只要是他說的肯定沒錯。所以,只要一個機會,鍾南山院士立刻就在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不倒的形象。
  • 《弟子規》講座 1、2、3集
    《弟子規》講座01 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講座02 什麼是傳統文化《弟子規》講座03 學習傳統文化有什麼好處值得珍藏的《弟子規》全集譯文1、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
  • 《弟子規》全文吟誦
    弟子規  zǒng xù  總 敘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 弟子規譯解,第三篇:出則悌
    出則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譯解:作兄長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兄弟和睦,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不愛財,就不會產生怨恨,說明時相互尊重、忍讓,隔閡怨恨自然也就消失了。
  • 弟子規全文拼音解釋版
    zǒng xù【總 敘】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弟 子 規 聖 人 訓 首 孝 悌 次 謹 信解讀: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