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別人拜託的事情如果不妥當、不適宜,千萬不可草率地承諾,若未經觀察就隨便答應下來,到時候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老子》云:「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輕易許諾必定很少守信用,常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做起來必定有很多困難。所以,不要輕易的答應別人什麼事情,先要仔細考慮下自己是否能夠做到,然後再給予答覆。也不要把什麼事情都看得特別的簡單,要把事情了解清楚,然後再去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成。
仔細考慮也不是什麼事都推脫不做,而是理性的思維,以及對自己能力的了解。這樣做出的承諾,才穩當,才能做到言出必行。
《呂氏春秋》有個一葉封侯的典故。周公旦為周朝的開國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時,年齡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幹,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隨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樹葉,送給了弟弟叔虞,隨口道:「我把這作為信物,封賜給你!」叔虞接過樹葉後,心裡非常高興,隨後把這件事告訴給周公,周公認為天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於是前去詢問周成王,周成王說他只不過是跟弟弟開玩笑罷了,周公聽後嚴肅地說:「天子無戲言,出口成憲,而且史書記載,樂師歌頌,士人稱道。哪能隨便說說。」成王聽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於唐。
由此可見,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是不能輕易承諾。雖然,這個社會在變化,很多人只是說說,說過了就沒什麼事了。等你問其他,他都忘了自己說什麼。不過,我們也可以看看,這樣的人大多是沒什麼出息。
白巖松曾經在《痛並快樂著》中提到敬一丹並尊稱她為大姐。是這樣評價敬一丹大姐的:每次你跟她說什麼事只要是她答應的,就不用再擔心。當她再次找你的時候,肯定是這件事辦成的時候。所以,臺裡的人對她都很尊敬。由此可見,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也很簡單,言出必行就好。
在佛教也是非常重視承諾。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就說過:「承諾不該有變動,行事不該有表裡。」這一點從藏傳佛教歷史中也看得出來,「文革」期間許多藏地的大德遇到再大的違緣,對自己在上師三寶前發過的誓言,比如要受戒或出家,從來也沒有違背過絲毫,很多人甚至為此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藏傳佛教的興盛並不是無有緣由。正是因為,那一代人純真的信仰,才保留了藏文化,才讓世界都認可藏文化。而藏傳佛教更是傳到了世界各地。
佛教經典《量理寶藏論》云:「先許後察愚者舉,先察後許智者軌。」先承諾再觀察,是愚者的舉動;先觀察再承諾,則是智者的行為。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方向,那就是凡是先思考,這樣才不至於說到做不到。
有些人是不看佛經,就說佛教是迷信。但是,我看到佛經的這些經典語言,只看到了智慧。所以,佛教是一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