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惠彬
(北京的西四牌樓)
說起「西四牌樓」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北京,因為它是北京較知名的牌樓。你可知我們德州也有「西四牌樓」嗎?
「牌樓」也叫「牌坊」,是一種過街的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是中國建築文化的獨特景觀性建築形式之一。最早見於周朝,起初用於旌表節孝。它多建於衙署、廟宇、祠堂、陵墓、園林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揚禮教、標榜公德等。它也在喧囂功德的同時,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
西四牌樓誕生
明清時期,德州城隨著運河裡漕運的興盛,迅速的進入了經濟繁榮、人文理念先進、文明道德觀念較高的時期。在這種良好的社會風氣薰陶下,德州一度成了文化底蘊濃厚的區域。故中舉、考進士也成了德州城一種潮流,僅明朝德州城中進士者就達六十人之多。
他們「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為了「標榜功德、顯赫門庭」,德州城內外就出現了建造牌坊的風潮。據不完全統計,德州城內外有各式各樣的牌坊近60座。其中僅成組的牌坊,即「四牌樓」或「三牌樓」式的牌坊群就有四處之多。
在這一潮流中,德州城的西四牌樓就應運而生了。西四牌樓位於馬市街通衢的十字路口,即現在的馬市街與南營街和光明街的十字路口處。俗稱馬市四牌坊或西四牌坊。
何為「西四牌樓」?四牌樓即在十字路口處的每一個路口上,都修了一座跨街的牌樓,四座牌坊將十字路口描繪成一個正方形,對於這種形式的地域,人們稱其為四牌樓。這種四牌樓群的建築模式,明、清時代德州就有三處之多。
西四牌樓就是相對於東四牌樓而言的。東四牌樓也稱南四牌樓,它位於棗市街(進步街)、南關街、稅務街(前進街)、馬神廟街(光明街)四街交叉的十字路口處。與西四牌樓同在一條東西道上,固分稱: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
東四牌樓之所以也稱南四牌樓,因它與建在城裡李家角的北四牌樓相對應,而獲得其名的。德州城的這三個四牌樓建築群,正好形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
據有關史料記載:西四牌樓應該是德州城最早的牌坊群,大約建於明初永樂或宣德年間,距今約600年左右。它們的建築形式均為四柱三門式,石木結構翹簷飛角的四座過街牌坊。牌坊上的題額分別是:北為「北拱京畿」、南為「南接藩省」、東為「東連齊魯」、西為「西通漕運」,四個題額的詞彙,標示著600年前的古城德州,就具有了「神京門戶」的獨特交通優勢。
在明·嘉靖《德州志》的記載中,有新舊馬市四牌坊的記載,不僅可確立「西四牌樓」為德州最早的牌坊群,而且,它還有新、舊西四牌樓之別。這是為何哪?
隨著時間的推移,起初修建的這四座牌坊成了危險建築。故於明·嘉靖年間,官府又在原址上重建了四座新的牌坊。民間稱其為「新西四牌樓」。
新修的西四牌坊上的題額,卻被改成:北為「亞卿」、南系「阜民」、東稱「國課」、西曰「皇華」。哪知這四個時髦詞彙的題額命運卻不佳,在明·天啟《德州志》、清·康熙《德州志》的記載中,仍是以北為「北拱京畿」、南為「南接藩省」、「東連齊魯」、西為「西通漕運」 的題額記載了西四牌坊。由此推斷,後來人們在修繕該牌坊時,又將題額改回了原來的詞彙。
西通漕運的名坊
德州的西四牌樓之所以著名,首先是它所處的位置顯耀:它的東面為安德馬驛館、馬神廟等古蹟;路口的東南角有著名的丹心廟;南有乾隆行宮、恩泉井等景點;北方不遠處是財神廟和巍峨的古城牆;西為南營清真寺、山西會館等;再向西不足200米就是鹽店口街,即古運河的碼頭了。在民國《德州志》的地圖上,此處還標註了一座石橋。
難怪西四牌樓的西牌坊上的提額為西通漕運。由此看見,德州城的西四牌樓處於交通要道和商業繁華區域,而且,這裡也是通衢之路,名副其實的「西通漕運」之地。
明、清時代,西四牌樓是途徑德州城的御路上,重要景觀建築群,在德州城的歷史上,曾引來不少過境的達官貴人、商賈富豪、文人墨客的青睞,它也給後人留下了美好的追憶。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過早的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由此也引來了對它的誤解:
如:有人認為它就是明代的九達天衢牌坊,並說其題額是奸相嚴嵩所寫等。可殊不知修建德州西四牌樓時,嚴嵩還沒有出世呢!需知,建在米市街和橋口街之間的,讓今天德州人引以為榮的九達天衢牌坊,大約是明·嘉靖中期修建的(1540年前後),晚於西四牌樓百年之久,所以「九達天衢」牌坊與「西四牌樓」毫無聯繫。
再如:德州「西四牌坊建在大西門外的古驛道上」。其依據也是:西通漕運。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 應先說說德州大西門外的路(原為大西門外街)。老德州人都知道,出大西門(聚秀門)過了護城河上的石板橋後,離舊運河最多還有近60米的距離。在這60米左右的路上,分出通往南北的三條岔路口:第一條是,路北斜向西北的御路,第二條是斜向東北的路,這兩條路的斜線交叉點,匯合成了形象的剪子股街。第三條是,路南微微斜向東南的西方庵街(金城街),順著這條街向西北還有一條小路,這條小路是通往大竹竿巷的,可在它與大竹竿巷連接的部位,窄的只能走人或獨輪車;在此向西不足10米就是運河故道了。此處根本沒有十字路口,也無處可建四座牌坊。所謂德州的「西四牌樓」在大西門外是一種誤傳。
德州城「西四牌樓」上的「西通漕運」匾額,是指自該牌坊向西,經南營街、過山西會館就到了鹽店口街,這裡就是京杭大運河的鹽店口碼頭了。即由此向西直通漕運繁忙的大運河,該理解可能沒有問題。
因為在明代,從馬市街十字路口向西,不足200米就是運河和運河碼頭①,據有關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四年《德州志》裡的地圖的標示,鹽店口碼頭處的運河上還有座石橋。所以說,西四牌樓所處的十字路口,是名副其實的「西通漕運」之地。
是百年前,津浦鐵路將鹽店口街和南營街截斷了,破壞了西通漕運的佳景。給人們造成了些誤解。
名留青史
明代德州城的建築非常美觀,在縱橫相連的街道上,那座座古色古香、雕刻精美、造型雅致的牌坊更美,給古城德州城增添了高雅的氣質,猶如錦上添花。
在中國傳統的古建築中,牌坊最講究雕刻藝術。德州城的「西四牌樓」因是官家所建,它不僅具有北方粗獷的氣派,而且融入了南方的細膩,體現了德州人對建築藝術的包容性。它朱紅立柱支撐著鬥拱重簷,金甍碧瓦。在顯赫位置刻有鳥獸蟲魚、草木花卉、山水雲朵等圖案,個個圖案細膩逼真,活靈活現,玲瓏剔透,栩栩如生。
沉澱的是歷史,傳承的是經典,德州城的「西四牌樓」它既傳承著歷史,也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雖然已被歷史塵土埋沒的蕩然無存了,但那淡黃色的史書上,仍訴說著它的歷史和輝煌。
註:
1、運河沒改道前,德州的碼頭屬於零散性的原始碼頭,多是根據需要搞個斜坡就是碼頭。可那時的「鹽店口碼頭」和「大西門碼頭」,都是德州較大的客、貨碼頭,也正是因為此處有了鹽店口運河碼頭,才出現了德州城南的繁華。
(作於2014年11月3日)
馬惠彬,男,1944年生於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於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歷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歷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200萬餘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上發表了260餘篇。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裡發表了百餘首。已出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志》、《橋口街志》、《水獸旱船》等書籍。
壹點號玉河微瀾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