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娘半老,豐腴猶存,雖然說整容術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但是實際上基因這個東西還是很神奇的,整的只是外貌,基因是不會因此而改變的。大勢所趨,網紅臉是越來越多,千人一面也不再是傳說。不過面對曾經的那些各有千秋的美人,我的內心還是唏噓不已的。
從香港小姐比賽中走出的美人不少,今年8月26日,香港小姐的結果早就出來了,不過我相信大多數人應該連第一名是誰都不知道,更不要說其他名次的小姐的。不過70年代,那個時候的香港小姐含金量可是很好的,趙雅芝就是曾經的香港小姐,這個永遠的白娘子,端莊與典雅共存的美人,在1973年的比賽中其實只是第四名。你會很驚訝吧,前天在中秋晚會上美美的趙雅芝,為什麼在幾十年之前的選美比賽居然只是第四名,而且趙雅芝肯定沒有整容啊,畢竟和兒子合唱的時候多帥對吧?
要說趙雅芝當時為什麼只得了第四名,這還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1946年第一屆香港小姐選美大賽開始舉行,那個時候香港百廢待興,娛樂產業也是剛剛興起,引進選美比賽,就是為了刺激娛樂產業的發展。到1973年,香港電視臺TVB取得了香港小姐的主辦權,並且開始在電視臺直播,提出了「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口號,力求把香港小姐變成香港形象。
在那個年代裡,香港剛從小漁村變成了「亞洲四小龍」,人們生活上去了,自然也要消遣,這點和現在的人還是相似的,現在的人就是有點太閒了,所以各大視頻直播平臺才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言歸正傳,那個時候,經濟雖然在發展,但是紮根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傳統還是沒有變的,大家對選
美這種突破常規的比賽,還是比較保守的。這是什麼意思呢?你看口號「美貌與智慧並存」,也就是說選的都是優雅大方、知性美,傳統的知書達理的端莊美人,不是單長得漂亮就可以的。
所以在70年代裡,趙雅芝這種過於漂亮的女孩,是拿不到冠軍的,冠軍是給那些大家閨秀、氣質優雅的姑娘們,尤其是1973年到1983年這段期間,港姐的評選是要避免過度重視美貌,更何況,趙雅芝是參加的實際意義上的第一屆港姐選拔,天生麗質清純可人的空中美人趙雅芝,在那樣的標準下,是很難獲得冠軍的,當時也有因為回答司儀問題而緊張,表現欠佳的情況出現,所以冠軍是拿不到了。
而同期的第一名,冠軍是孫泳恩,第二名是客茉迪,第三名是劉慧德,目前第二名、第三名很久就息影了,網絡上是沒有她們的消息的。而孫泳恩呢?在獲得冠軍之後,前往了美國求學,1975年主持了《節奏》等節目,1978年拍了自己人生唯一一部電影《狙擊十三》。事業不算太好,感情生活也不是那麼的平順,共有三次婚姻,第一次是和無線編導陳家蓀結婚,第二段是和周家雄結婚,最後一段是和練馬師賓康結婚,目前現居於美國洛杉磯。
時代的發展對於審美的影響是巨大的,趙雅芝的美貌不可否認,這也是她為什麼當年只是第四卻能夠走到今天這樣地位的一個原因。曾經的冠軍並不代表會有多輝煌,在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事,才是與這個社會發展最息息相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