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就是現在的新疆吐魯番,是漢唐時期的西域重鎮,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對於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高昌佔有重要的地位。漢代的時候,高昌就納入中原的管轄範圍,隸屬涼州敦煌郡。五胡十六國時期,高昌乘中原戰亂之機,建高昌國,實際上是以中原漢族移民為主體的國家。高昌建國後,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友好的往來。唐貞觀四年(630)正月,玄奘西行取經經過高昌王城,受到高昌王鞠文泰的禮遇,並結為兄弟,為玄奘的繼續西行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一年,鞠文泰還曾親自赴長安覲見唐太宗。但是後來,麴文泰依附稱霸西域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唐入貢,並發兵襲擾歸附唐朝的伊吾(新疆哈密)、焉耆(新疆焉耆西南)等國。絲綢之路的暢通受到嚴重阻撓。貞觀十三年(639),唐太宗徵召麴文泰入朝,他竟然稱疾不至。
唐太宗大怒,決定派大軍剷除絲綢之路上的這個障礙。唐貞觀十四年(640),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開始擊滅高昌國的作戰。麴文泰以為唐離高昌有7000裡之遙,中間還有2000裡沙漠戈壁,地無水草,氣候異常,唐朝不會以大兵相加。然而,沒想到唐軍進展迅速,如神兵天降,很快到達高昌國附近。鞠文泰在驚恐之中去世,鞠文泰的兒子鞠智盛在匆忙繼承王位,面對唐軍的進攻不知所措,而西突厥派往高昌的援軍也不戰而逃。唐軍短時間內就打下了高昌國22座城鎮,麴智盛見大勢已去,被迫開門出城投降。
唐朝就此滅了高昌國,在其故地設置西州,作為西域都護府的重要基地。滅高昌一戰,對於鞏固唐朝在西域的掌控,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高昌一戰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把高昌特產的馬奶葡萄種帶回到中原。過去中原的葡萄品種,只從顏色上分為黃、白、黑3種。馬奶葡萄不僅外形獨特,還具有很甜美的味道,質脆爽口,比原先引進的品種都好吃。唐太宗對於這一意外收穫特別高興。長安城外有百畝禁苑除了各種花草樹木之外,還開設了梨園、櫻桃園等果園,專供皇家各種蔬菜、水果、禽畜。禁苑整個面積比長安城還要大,也就是整個長安城北側都是禁苑的範圍。高昌之戰後,唐太宗親自在長安禁苑中,開闢了兩個葡萄園,專門種植馬奶葡萄。這個皇家葡萄園後來改作光宅寺,寺中有普賢堂,因尉遲乙僧所繪的于闐風格壁畫而聞名。段成式在《寺塔記·光宅坊光宅寺》裡記載:「本(武則天)天后梳洗堂,葡萄垂實則幸此堂」。
據說在太宗的皇宮儀鸞殿南還有「蒲桃架四行」。還據說龍眼葡萄就是唐太宗命名的。除了從高昌攜帶回來的之外,還有其他西域國家進獻馬奶葡萄。《封氏聞見記校注》卷七記載:「太宗朝,遠方鹹貢珍異草木,今有馬乳葡萄,一房長二尺餘,葉護國所獻也。」
當時長安有一位著名的園丁,叫郭橐駝。人們不知道他起初叫什麼名字。他患了脊背彎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彎腰行走,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裡人稱呼他叫「橐駝」。他對這樣的稱呼並不反感,也自稱「橐駝」。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他種的樹都長得高大茂盛,結果實早而且多。凡是長安城裡經營園林遊覽和做水果買賣的豪富人,都爭著把他接到家裡奉養。馬奶葡萄引進後,郭橐駝為種葡萄發明了「稻米液溉其根法」,記載在他的《種樹書》裡,一時漢地風行。此後,馬乳葡萄頻繁見於記載。另外還有被稱為「龍珠」的圓葡萄,也是這一時期引進的新品種。
皇帝親自種葡萄,經營葡萄園,達官顯貴、文人學士也跟著學,開始種葡萄。種植葡萄成為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的雅好。劉禹錫就在家鄉經營一個葡萄園,他在《葡萄歌》詩裡對葡萄的栽種、管理、施肥、灌溉、收穫、加工都有細緻的描寫。詩中寫道:
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高。
移來碧墀下,張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縟,修蔓蟠詰曲。
揚翹向庭柯,意思如有屬。
為之立長檠,布濩當軒綠。
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滲漉。
繁葩組綬結,懸實珠璣蹙。
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
有客汾陰至,臨堂瞪雙目。
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
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
為君持一鬥,往取涼州牧。
劉禹錫對自己種植的葡萄很得意,自誇「種此如種玉」,還說如果「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韓愈也寫了一首《葡萄歌》,寫道:
新莖未遍半猶枯,高架支離倒復扶。
若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鬚。
韓愈這首詩寫於行旅途中,旅舍中的葡萄樹經過人們的照顧後正待逢時生長之狀。春夏之交,葡萄樹上新的枝葉開始生長,但仍未完全復甦,尚有一半的莖條是乾枯的。有人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將垂下的枝條扶上去。他希望種葡萄之人能對這株葡萄多加培育、讓它結出豐碩的果實。韓愈的這首詩是借物喻事,通過描繪葡萄生長之態,表達自己仕途困頓、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唐代葡萄的種植已經比較普遍,劉禹錫的家鄉山西就是葡萄的重要產地。杜甫有一句詩說:「一縣蒲萄熟」,反映了那時葡萄生產的盛況。但是,作為當時的美味珍饈,葡萄的價格可能很貴,甚至一般的宦官人家也吃不到。有一次唐高祖李淵請御醫們吃飯,飯桌上有一盤葡萄,官員陳叔達拿了一串,捧在手裡不肯吃。高祖問他何故,他說:我媽生病了,口乾,想吃葡萄,可我買不來,打算把陛下您賜的葡萄帶給她吃。高祖一聽,竟然失聲痛哭,說:你真好,還有母親可以侍奉,我的母親卻已經不在了。
有一次,太原的李侍中遣人送來馬乳葡萄,劉禹錫和朋友們聚在一起品嘗分享。這葡萄是又香又甜,大家不住地停杯稱讚:要是拿這葡萄醞釀成美酒,一定會比名酒五雲漿更好喝。待到赴宴的最後一位客人到來時,葡萄已經一串也不剩了,以致於早到的客人都覺得難為情。劉禹錫把這件事也寫到詩裡:
魚鱗含宿潤,馬乳帶殘霜。
染指鉛粉膩,滿喉甘露香。
醞成十日酒,味敵五雲漿。
咀嚼停金盞,稱嗟響畫堂。
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嘗。
凡是稀少的東西就珍貴,凡是珍貴的東西,人們就會為它附會許多意向。所以,在唐代,葡萄這一風物也逐漸成為流行時尚。葡萄成為許多錦緞、壁畫、銅鏡圖像等藝術中的常用紋飾圖樣。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有宮女穿胡服,腰系蹀躞帶,手捧帶葉葡萄果盤。葡萄紋也出現在唐人的衣飾上。施肩吾詩云:「夜裁鴛鴦綺,朝織葡萄綾」。由葡萄、牡丹、蓮花、石榴等花果組合構成的卷草圖案,成為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圖案紋飾。敦煌石窟裡的唐代的裝飾圖案有藻井、頭光、背光、花邊以及人物服飾圖案等,而構成這些圖案的紋飾形象就包括以葡萄為主的葡萄卷草紋。唐詩中有不少反映葡萄紋樣的絲織品,如「葡萄宮錦醉纏頭」「葡萄長帶一邊垂」「帶襭紫葡萄」「蒲桃錦是瀟湘底」等等。
在藝術造型上,雕塑中也有葡萄紋飾。唐代葡萄鏡尤其是瑞獸葡萄鏡,種類多,有「天馬葡萄鏡」「海獸葡萄鏡」「海馬葡萄鏡」等,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優美又實用的瑞獸葡萄銅鏡成為貴族女子閨閣梳妝必備。在唐詩和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歌詠葡萄或以葡萄為創作題材的詩文。如唐彥謙《詠葡萄》曰:「西園晚霽浮嫩涼,開尊漫摘葡萄嘗。」表達了一種很愜意的生活理想。
早在西漢時張騫通西域之後,葡萄就從西域引進到中原。那是一股從西域引進植物物種的潮流,除了葡萄之外,還有黃瓜、芝麻、大蒜、大蔥、香菜等等,都是我們今天日常生活中享用的普通蔬菜水果。那時候這些引進的植物都以「胡」字命名,稱為胡瓜、胡麻、胡桃、胡豆、胡蒜、胡蔥、胡荽等等。但是,到了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勒因為自己就是胡人(羯族人),所以特別忌諱「胡」字,他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不赦。有一天朝會,漢臣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服上殿,石勒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上朝?」樊坦隨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朝會後舉行「御賜午膳」,石勒故意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餚,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自從以後,胡瓜就改稱為「黃瓜」。
這些西域植物引入中國,人們都歸到張騫的名下,說成是張騫的功績。比如說「張騫使外國得胡麻」「張騫使西域還,乃得胡桃種」「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胡荽」,如此等等,不知道張騫回程的時候帶著多大的行囊。實際上這些植物並不是同時傳入的,可能是在那個時代或更早一些時候,這些植物陸續中國。但是人們寧願把同一時期的重要事件都歸到一位名人之下。這些說法也說明了一些事實,就是自張騫通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確實為西域的物產包括動植物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創造了條件,出現了中國引進外來物種的一次高潮。到了唐代,仍有許多植物傳播到中國。西域一些國家在給唐朝的禮品中,都有奇花異草等植物。比如我們現在常吃的菠菜,就是唐代從尼泊爾引入的,人們今天耳熟能詳的蘆薈則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傳入的。
這些植物傳入中國後,豐富了農作物的品種和種類,經過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的種植、選育,成為中國蔬菜、水果、油料等農業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農業、畜牧業等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改變了我國的飲食結構,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原地區固有的果蔬品種大致有梨、棗、慄、桃、李、杏、梅、柑、橙、柿、葵、韭、姜、瓠等。據有關統計,在周代,見於文獻記載的人工栽培蔬菜大致只有韭、芸、瓜、瓠、葑等有限的幾種。《詩經》裡提到了132種植物,其中只有20餘種用作蔬菜,而且其中有一些早已經退出了蔬菜領域。而在漢代,由於域外植物的引進,栽培蔬菜已有20多種,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使用栽培方法的蔬菜共達30多種。成書於唐末的《四時纂要》按月討論了瓜、茄、葵、蔓菁、蘿蔔等35種蔬菜的栽培方法。有學者統計說,今天我們日常吃的蔬菜,大約有160多種。在比較常見的百餘種蔬菜中,漢地原產和從域外引入的大約各佔一半。
所以,人們對於這些引進的西域植物,都特別歡迎。漢武帝對這些奇花異草、名果異卉極為熱衷。武帝時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卉三千餘種植其中,亦有制其美名,以標奇異」。上林苑「名果異卉」「數不勝數」。這座上林苑規模浩大,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說:「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鎬澇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上林苑匯集大量的花草樹木和奇獸珍禽,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皇家動物園和植物園。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定南越後,又從南方引進了許多亞熱帶植物,種植於上林苑中。據說上林苑栽植奇花異木2000餘種。
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虎也在都城外建華林苑,周圍數十裡,又築長牆數十裡,還運來土壤,引水澆灌,以期創造適宜珍貴果種的生長條件。他甚至還做了一輛大車作為培植這些作物的試驗田。在此苑囿中,裁種了不少中原本無的名果,如西王母棗、安石榴、重二斤的桃子等。
在從西域引進的植物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葡萄。唐代詩人李頎《古從軍行》寫道一句詩:
年年戰骨埋荒處,空見蒲桃入漢家。
李頎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漢武帝年年西徵,為得是有異域奇珍供帝王享用。在他說的漢武帝戰果之中,就只列出「蒲桃」即葡萄一項,可見在當時人們心目中,引入的西域物產中葡萄具有極高的地位。
張騫回國後,在給漢武帝的出使報告中,就提到了西域的葡萄。而在貳師將軍李廣利徵服大宛時,曾攜葡萄種歸漢,從此正式開始了中國葡萄種植業的。《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都記載說,武帝曾如此痴狂於葡萄, "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離宮別觀傍盡種蒲萄」。可見漢武帝對此事的重視,也在宮苑中開闢了葡萄園。
葡萄被引進以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北朝時,葡萄在長安、洛陽和鄴這三個政治中心種植比較多,並且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酉陽雜俎》記載北朝時鄴城和長安葡萄種植情況:南朝梁庾信留居北朝為官,與魏之來使尉瑾有這樣一段對話: 信曰:我在鄴,遂得大葡萄,奇有滋味。
瑾曰:在漢西京,似亦不少,杜陵田五十畝,中有葡萄百樹。今在京兆,非直此禁林也。
信曰:乃園種戶植,接蔭連架。
鄴,即古代河南安陽。從這一對話中可知,北魏後期葡萄種植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南北朝詩人鮑照有一首詩寫到葡萄: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葡萄之錦衾。
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
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
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三
說葡萄,就不能不提葡萄酒。葡萄酒的釀造,由波斯、埃及經中亞傳人新疆,不會遲於西漢。張騫通西域,就向朝廷帶回了西域釀造葡萄酒的信息。《史記》和《漢書》裡都有關於大宛國出產葡萄酒的記載。此外龜茲、高昌、焉耆、車師等都有葡萄出產。《太平御覽》卷九七二說:「建元二十年,呂光入龜茲城,胡人奢侈,富於生養。家有蒲萄酒,或至千斛,經十年不敗。」《魏書》也有多處記載:高昌「多蒲萄酒」,焉耆「俗尚蒲萄酒,兼愛音樂。」康居「多蒲萄酒,富家或致千石,連年不敗。」
葡萄酒在漢代就已經傳入內地。有記載說,東漢時,「(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張讓是漢靈帝時權重一時的大宦官,所謂「十常侍」之一,深得漢靈帝的寵信。有一個叫孟佗的人,仕途不通,就傾其家財結交張讓的家奴和身邊的人,並直接送給張讓一斛葡萄酒。以酒賄官,得涼州刺史之職,可見當時葡萄酒身價之高。這件事讓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士憤憤不平,劉禹錫詩中說「為君持一鬥,往取涼州牧」,就是諷刺這件事。蘇軾也曾對這件事感慨地寫道:「將軍百戰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將軍百戰,還不如送一斛葡萄酒啊!
到了魏晉及稍後的南北朝時期,葡萄酒的消費有了一定的發展。朝廷還用以「賜饋」。《魏書》卷五三《李孝伯傳》記載,北魏太武帝時:「詔以貂裘賜太尉,駱駝、騾馬賜安北(劉駿),蒲萄酒及諸食味,當相與同進」。將葡萄酒於貂裘、駝馬等一起作為對大臣的賞賜物品。魏文帝曹丕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喝葡萄酒,他還把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和見解,寫進詔書,告之於群臣。魏文帝在《詔群醫》中寫道: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鞠櫱,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魏文帝的這段話常常被人引證,作為葡萄和葡萄酒在中國流傳的一個旁證。現在有一些做葡萄酒生意的公司還都拿魏文帝的這個詔書說事。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體力行,使得魏時以及後來的晉及南北朝時期,葡萄酒成為王公大巨、社會名流筵席上常飲的美酒,葡萄酒文化開始興起。在南北朝時期,文人名士常有歌詠葡萄酒的詩作。陸機在《飲酒樂》中寫道:
蒲萄四時勞醇,琉璃千鍾舊賓。
夜飲舞遲銷燭,朝醒弦促催人。
春風秋月桓好,歡醉日月言新。
庚信在七言詩《燕歌行》中寫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學神仙。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但是,這是人們品嘗的葡萄酒,價格特別高,極為珍貴,主要是因為從西域進口。東漢時製作葡萄酒的技術已經傳入中國,但並沒有得到普及和推廣。
就是在前面說到過的高昌之戰,唐軍還帶回來高昌的葡萄酒釀造技術。唐軍破高昌是在640年,這也是葡萄酒釀造技術引進中國的年份。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法後,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製。「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緹益」。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味道也很好,併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太宗將自己釀製的葡萄酒賞賜給朝中大臣品嘗,「京中始識其味」。
宰相魏徵也參與釀酒的活動,他釀製的葡萄酒有兩種,名「醽淥」「翠濤」,味道極佳。太宗文有詩賜魏徵,稱:
醽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唐代「葡萄酒」的產地,有治今新疆吐魯番市的西州、甘肅武威市的涼州和山西太原市的并州。西州由故高昌國改設,原就是盛產葡萄酒的地方。涼州地處絲綢之路要道,一直是面向西域的前哨,得領風氣之先。元稹《西涼伎》寫道:
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
蒲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
并州是葡萄的主要產地,葡萄酒釀造也很興盛,經久不衰。白居易說到山西的葡萄酒:
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銀含鑿落盞,金屑琵琶槽。
遙想從軍樂,應忘報國勞。
紫微留北闕,綠野寄東皋。
蒲萄酒出太原。
劉禹錫在詩中也寫道:
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
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
唐朝是我國葡萄酒釀造史上很輝煌的時期,宮廷裡盛行品評葡萄酒。太宗在《置酒坐飛閣》詩中寫道: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
餘花攢鏤檻,殘柳散雕櫳。
岸菊初含蕊,園梨始帶紅。
莫慮崑山暗,還共盡杯中。」
武則天也鍾愛葡萄酒。武則天與太平公主出遊作,作《遊九龍潭》詩,給葡萄酒很高的讚美,說:
山窗遊玉女,澗戶對瓊峰。
巖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
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
故驗家山賞,惟有風入松。
唐玄宗君臣在涼殿裡消夏,梨園弟子奏起龜茲樂,胡姬跳起拓枝舞,楊妃「持琉璃七寶杯,酌西涼葡萄酒」。
與此同時,葡萄酒的釀造已經從宮廷走向民間,民間釀造和飲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長安城有許多酒肆,其中有許多是胡人開的,出售西域進口的葡萄酒,也有許多是本地產的。自稱「五鬥先生」的王績不僅喜歡喝酒,還精於品酒,寫過《酒經》《酒譜》。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這是一首十分得體的勸酒詩。朋友聚宴,杯中的美酒是竹葉青和葡萄酒。在唐詩中,還有許多與葡萄酒有關的詩句。如在白居易的《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中有「帶襭紫蒲萄,袴花紅石竹」的詩句;在《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中有「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黏盤壘蒲萄」的句子;在《寄獻北郡留守裴令公》中有「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的詩句。李白在《對酒》中也寫道:
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
玳瑁筵中懷裡醉,芙蓉帳底奈君何。
這首詩中記載了葡萄酒像金叵羅一樣,可以作為少女出嫁的陪嫁。李白還在《襄陽歌》中寫道:
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離花下迷。
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
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
鸕鷀杓,鸚鵡杯,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醅。
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在唐代的葡萄酒詩中,還有最著名的王翰《涼州詞》,把葡萄酒、龜茲琵琶和西徵的邊關勇士連在一起: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