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於1988年,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為首批27個國家級高新區之一。歷經三十年高速發展,長沙高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區域經濟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面對經濟高速增長、居住人口大幅增加的壓力傳導,高新區化壓力為動力,在提質、擴容、創品牌、育英才的過程中,走在創辦一流教育的徵途——建一流學校,創一流隊伍,辦一流教育。
以使命為指引,
服務園區發展大局
目前,長沙高新區綜合經濟實力挺進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在168個國家高新區中名列第11位,在中部11個國家級高新區中名列第2位。服務高新區高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需求,便是高新區教育事業的大局。高新區總人口約20萬;轄區完成城市化建設後,常住人口將增至70多萬。全區未來規劃中學18所、小學31所。在2005年以前,高新區教育事業由嶽麓區教育局託管。2004年至2008年,隨著東方紅鎮、黃金鄉、雷鋒鎮的劃入,14所學校先後移交高新區管理。2009年2月,作為社會事業局下屬二級機構,高新區教育管理中心成立。2012年1月,高新區管委會成立教育局。
2019年9月9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周慶年在高新區教育工作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當前,長沙高新區處於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持續轉換、產城建設加速融合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新區企業員工整體呈現高學歷特徵,對子女能否享受優質的教育格外重視,能否將高新區的教育打造成一張招商引資的名片,直接關乎人才和資本的去留。為此,高新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年投入從2005年500多萬元,到2014年3.5億元,增加了70倍。近4年來,全區累計投入教育資金近25億元,尤其是近三年連續增幅超過30%,全市排名第一。
歷經高速、平穩、優質的跨越式發展,高新區教育綜合實力進入全省先進行列。2014年以來連續6年,初中畢業會考一次性合格率、體育中考合格率名列全市前茅。職業教育全省領先,高新技術工程學校成功申報省卓越職校建設項目,綜合排名全省第一。2018年在長沙市素質教育質量監測中,高新區十項一級指標有六項居全市第一,兩項居前三。
以初心明職責,
深化現代教育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革是解決矛盾,滿足需求的必由之途。自2009年高新區教育黨委成立以來,歷經10餘年轉並、新建和提質,學位供給、分布不均等問題逐步緩和,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更優質教育,一場以「放管服」為核心的自我革命,在高新區教育系統聲勢浩蕩地打響。
早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高新區便響應黨深化改革的號召,提出推進政事分開、增強學校自主權。在 2020年1月17日召開的長沙高新區2019年教育工作總結會上,高新區黨工委委員、人大政協聯絡辦主任江從平強調,要繼續「堅持『三管一服』改革不動搖」,將其列為新一年教育工作「三個不動搖」之一,即管方向、管制度、管監督、做服務。為深化簡政放權,高新區進一步查找並優化教育政務服務事項,通過完善「最多跑一次」清單,全面推進政務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流程能簡則簡,權力能放則放。簡政放權,同時意味著確立學校辦學主體地位、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其根本遵循便是依法治教。2016年5月高新區制定實施《長沙高新區依法治教工作方案》,明確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社會在教育中的職責任務,全面實行一校一章程,區屬學校全面實行依章程自主辦學。
為了提升學校的自主辦學能力,高新區持續推進形成集團化辦學的品牌發展格局。截至2020年,園區與長郡中學、雅禮中學、湖南師範大學、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明德中學、湖南師大附中、博才教育集團等合作舉辦9所學校。同時加快自主培育名校步伐,打造了麓谷小學、雷鋒小學等集團化品牌學校。而今,高新區正在以更加開放的眼光,順應長沙現代化大都市建設,推進教育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教育合作項目試點,積極參與長江中遊城市群、「一帶一路」內陸城市、泛珠三角城市群等區域教育合作與交流,加大教育集團化辦學力度。
以人民為中心,
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全國人大十二屆四次大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落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政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在於補齊鄉村基礎教育的薄弱短板。2012年,高新區教育局甫一成立,便制定《高新區義務教育學校捆綁發展實施方案》。據高新區教育黨委書記、教育局局長任波介紹,歷經八年發展,高新區正推進部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解決方案的2.0版本——「校聯體」:「『校聯體』的理想目標,就是徹底實現城鄉之間的無差別資源分配和發展。整體來說,形成『一校兩址四統籌』的管理模式。原來我們講兩校捆綁、以優帶弱,但現在我們從頂層設計上把兩校直接融合為一校,在人、財、物、事上徹底實現均衡統籌。」
2019年9月,按照「校聯體」的模式,東方紅小學與平安小學結成校聯體。原平安小學改為東方紅小學平安校區,原來的兩套班子合為一套行政班子,人財物事和諧統一,成功實現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補齊短板、協調發展的目標。
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必須應對城市化進程給學位規劃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推動教育資源的空間均衡。2016年以來,高新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實施控制「大班額」行動計劃,最終於2019年秋季,在全市率先消除大班額。推進教育均衡發展,需要全面提升區域內學校的優質程度,回應每個家庭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與渴望。2014年開始,一手抓公辦幼兒園建設,一手抓普惠性幼兒園扶持,學前教育優質均衡加速度發展。僅在2019年一年,就新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5所,公辦、普惠幼兒園覆蓋率從2015年的67%飆升至85%。在義務教育方面,2014年高新區被確定為長沙市小升初改革實驗區,取消微機派位,實施劃片招生、相對就近入學,連續六年平穩發展,無一例舉報。
以教師為依靠,
提升隊伍專業水平
按照全市統一部署,高新區教育系統2019年9月啟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共開展30次革命教育、36 次警示教育,舉辦53 個讀書班、34個黨員培訓班。什麼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長沙高新區教育局局長任波由衷詮釋:「教育工作者是需要情懷的,如果沒有覺悟,就沒有為民的情懷。」為民的情懷,在迎難而上的實踐中顯現。2017年,高新區總共缺編791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由於生源不集中、小班化普遍,導致教師配備不足。此外,教師隊伍的性別、年齡和專業結構問題也日益突出。
2017年,高新區啟動「縣管校聘」改革。建立教師編制和職稱「總量控制、動態管理」機制,全面推進教職工競聘上崗制度,深化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制度,開展學校領導幹部全員競聘,建立教師退出機制。針對教師隊伍水平的提升,確立了內培外引的基本方略。僅2019年一年,就新招錄教師240名,其中,新教師180個,骨幹教師60個,報名錄取率高達80:1。大力推進內培體系建設,實施全員覆蓋的「頭雁工程」、「中堅工程」、「青藍工程」等三大工程;持續提升高新區名校長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設水平和力度。2016年,周大戰名校長工作室作為全國64個領航名校長工作室(湖南僅2個)在高新區率先掛牌。2018年,高校區小學校長左鵬進入教育部領航名校長行列。2018年,全區成立4個名校長工作室、8個名師工作室;17位教師通過長沙市首批卓越教師的評審,3位校長通過長沙市首批卓越名校長的評審。2020年,遴選443名教師為區校長名師工作室成員。
近三年來,教師收入增長了33.82%,教師的總體工資福利待遇按全市縣(市)區的最高標準落實,繼續保持全市領先。近五年,高新區共計221位教師在全國省市課堂教學競賽中獲最高等級獎項,獲獎比例位居全市第一。2018年長沙市教育綜合評價報告中,高新區教師發展項目排名全市第一。同時,湧現出張偉紅、朱世民、張愛平等一大批樂於奉獻、事跡感人的優秀人民教師。
以學生為焦點,
探索特色育人方法
在經歷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趕超發展之後,如何解決「人優我特」的問題?「我們的品牌到底要彰顯什麼?我們的特色到底要體現什麼?」任波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給出答案。在任波的構想裡,基於高新產業優勢,教育的品牌特色要從宏觀上與園區產業互相服務、融合發展。
首先以高新技術工程學校為抓手,促進職業教育與園區企業、產業的融合。自2005年接管以來,園區投資近4億元,用於改善長沙高新技術工程學校的辦學條件。2018以來連續兩年,在湖南中職學校技能大賽中總分排名全省第一。曾獲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欣然題詞:「把學科建在產業鏈上,把學校建在開發區裡,把工匠精神刻在學生心中,把創新意識融入學生血液。」其次充分發揮園區高新科技的教育資源優勢,將科技興趣培養導入到教育理念中來。目前,高新區教育局在整體統籌加大校園內本身的科技教學設備投入的同時,以研學旅行的方式,與園區內中聯重科、華碩高科以及3D列印代表企業,建立教學合作關係,將研學旅行的基地搬到工廠裡。再是與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合作,推進教育信息化。2017年,高新區完成省級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示範縣(市)區的檢查驗收。2020年,計劃創建1到2所市級「未來學校」。發揮省級網絡名師工作室的示範引領作用,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加強網絡教育內容資源的原創研發。
在微觀層面,以德育為導向,圍繞「一校一品牌、人人有特長」的特色教育理念,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雷鋒小學深化剪紙特色,獲「中華剪紙藝術教育示範學校」稱號;白馬學校致力於培養「忠、勇、健、行」的學生,連續21年舉辦傳統體育藝術節;麓谷小學開展「一年級新生體驗營」,獲評「全國優秀科技實驗基地校」;明德麓谷學校動漫戲曲進校園,獲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及多家媒體專題報導。
相比一項又一項的成績,任波更熱衷於闡述他與高新區教育同仁們的構想:「未來,高新區將以高水平均衡發展為主線,努力打造與發展相匹配的『三優三高』,即規劃最優、硬體最優、師資最優,教育質量最高、教育開放度最高、人民滿意度最高的現代化教育事業新格局。」
(魯 敏 袁育林 潭江平 鄭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