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婧
遠山含黛、近水添秀,白牆青瓦紅柱的房子在水中倒映,宛如一幅畫卷。
9月23日,「西部開發新脈動」採訪團來到遵義市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田家溝,剛一下車記者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紛紛用手中的相機記錄著美景。
拍照中,村民霍仁國剛剛採茶歸來,他家是一座「小青瓦、坡屋面、白灰牆、穿鬥枋、雕花窗、轉角樓、三合院」的院落。
這樣的黔北民居,在田家溝隨處可見,一幢幢、一排排矗立在茶叢深處,田家溝因此被譽為「中國式的歐洲農村」。
然而10多年前的田家溝卻是另一番景象。
「原來,這裡走的是爛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村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頓頓紅苕苞谷飯,吃水要翻幾座山,男的只願往外走,姑娘不願嫁進山……」談起村裡以前的情況,龍鳳村黨支部書記伍榮明很是無奈。
窮則思變。
湄潭縣是產茶大縣,龍鳳村是產茶大村。從2008年開始,田家溝通過政府的引導退耕還茶,只要種一畝茶,政府就發兩三百塊錢的補助,便激發了村民種茶的積極性。
「種茶能當飯吃?」「萬一賠了怎麼辦?」……剛開始時不少村民有顧慮。
聽到村民的顧慮,伍榮明心裡也有點忐忑,可轉眼一想,只要村民實實在在賺了錢,他們就不會有此顧慮。
於是,伍榮明挨家挨戶的走訪,一遍又一遍的做村民們的思想工作,講解政府幫扶政策。
村民楊國琴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多年前,她在珠海打工,照顧不了家裡老人與孩子。
2008年,楊國琴回村後,正愁做什麼好時,茶產業讓她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政府有幫扶政策,試一試唄!」楊國琴把家裡的15畝地全部拿來種茶,收益可觀。
「我家茶產業就慢慢發展起來了,後來還開起了農家樂!」楊國琴笑著說,現在,依靠種茶與農家樂,年收入可達20萬左右。
楊國琴只是田家溝的一個縮影,村民們慢慢的開始因茶致富,村民除了發展茶產業,還兼顧旅遊業發展,很多村民都在家開起了農家樂,接待外來遊客,不少農家樂還設置了採茶、炒茶等體驗活動,真正做到了「茶旅一體化」發展,推動田家溝的經濟發展向前邁進。
「田家溝從一個傳統農業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全國農業旅遊示範村,茶葉生產立了大功,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就達到了15500元。」「現在龍鳳村沒有一個貧困戶,實現了全體脫貧,昔日『窮溝溝』變成了『福窩窩』。」伍榮明樂呵呵地說道。
這些都得益於,近年來,湄潭縣立足生態為先,特色為要,依託60萬畝生態茶園和63.9%的森林覆蓋率,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農旅一體化等發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
如今,在這裡,遊客不僅能欣賞到青山、碧水、綠茶園與黛瓦白牆的黔北民居交相輝映的如畫美景,還可以親身體驗摘茶、制茶過程。下一步,田家溝正在發展電商,不僅擴大客源,也能讓到了這裡的遊客可以通過網絡訂購產品,而不用帶著茶葉舟車勞頓地趕回家。
臨近採訪結束,文化廣場上傳來陣陣歌聲,村民們唱得最多的曲目還是《十謝共產黨》。他們發自內心唱出了對黨的思情,更唱出了對小康幸福生活的感激和熱愛。
"一謝共產黨,翻身把你想,以前我們做牛馬,現在人人把家當;二謝共產黨,吃飯把你想,以前忍飢又挨餓,現在溫飽奔小康……"
一審:朱若嵐
二審:林萌
三審:王幸韜
【來源:多彩貴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