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莫斯科世界盃已經結束,最終的花落在法國,法國人捧起大力神杯,不過很多人知道法國,卻不知道克羅埃西亞,克羅埃西亞能殺入決賽。今天我們就來熟悉一下東南歐小國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最好的運動其實不是足球,而是水球,水球在克羅埃西亞就像我國乒浜球一樣稱霸世界,而足球克羅埃西亞人也很喜歡,不過足球運動做得不太好,腐敗問題一直存在,克羅埃西亞的足球腐敗可能間接促成了目前國家隊的強悍實力——幾乎所有的國家隊隊員都在歐洲的頂級俱樂部效力。克羅埃西亞各俱樂部老闆的最高利益,是以最好的價格賣掉而不是留住他們,最終結果是球員們在歐洲頂級足球聯賽中獲得了豐富的比賽經驗。如今,他們各個都是自信滿滿的職業球員,完全沒有任何與國家大小相連的自卑感。1998年,克羅埃西亞隊出人意料(對於其鐵桿球迷而言並不意外)地贏得了世界盃第三名。
克羅埃西亞面積不大,只有5.6萬平方公裡,比寧夏還小。人口只有417萬,這樣的面積和人口,放在中國也就是一個地級市,首都是薩格勒布。克羅埃西亞人主要信仰天主教。國花是天竺葵,貨幣是庫納。庫納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就是貂。1庫納約等於人民幣1元。
不過克羅埃西亞經濟在東南歐可是首屈一指的,早在前南斯拉夫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一直是南斯拉夫最發達的地區出口產值一度佔了全國的70%以上,斯克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其他地區高許多而且差距在不斷增大兩國又臨近西方的奧地利文化相近深受奧地利的影響獨立意識逐漸強烈,波赫戰爭後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都相繼獨立,本來獨立後希望會成為類似奧地利那樣富裕的國家可現實看克羅埃西亞與西歐國家的差距有多大只有看看近期中東難民的情況便知,難民都是奔德國的只是路過該地人家看也不看這些前南國家。
看地圖我們會發現,克羅埃西亞的疆域形狀相當奇特,就像是螃蟹的一隻大鉗子,北部比較寬大,然後向西有個巨大的轉折,然後再向東南沿海延伸。延伸到了哪裡?前南斯拉夫最南的臨海國是黑山,克羅埃西亞的海岸線就一直拉到了黑山。這麼說吧,前南斯拉夫的所有海岸線,除了最北斯洛維尼亞有47公裡,最南的黑山293公裡,剩下的5835公裡,竟然全是克羅埃西亞的。
這樣的行政區,前南老大塞爾維亞,早就被擠兌成了內陸國。當然很多人覺得這不會是搶來的吧,其實前南斯拉夫所有海岸曲折的島嶼都是克羅埃西亞的。克羅埃西亞這5835公裡,本來還多出20公裡,但被克羅埃西亞送給了鄰國兄弟波赫。對於沒有海的國家像波赫很慘,不是指他的實力,而是他的疆域形狀。克羅埃西亞的下半個鉗子往西南延伸,其實就是把波赫牢牢擋在了亞得裡亞海之外。而且是往越西南,波赫離海越近,但海邊的土地,哪怕只有一米,也是克羅埃西亞的,波赫只能望海興嘆。
最可氣的就是當年,波赫對克羅埃西亞說:大家都是兄弟,你多少讓點海岸線給我,老子不想當內陸國。克羅埃西亞想了想,那就給點吧。於是,大家看地圖放大後就看到了,波赫涅姆有一個非常短的海岸線,只有20公裡。這20公裡其實是無效海岸線,根本無法形成港口,因為對面全是克羅埃西亞大大小小的島嶼。要不是看在波赫曾經和自己是兄弟的份上,克羅埃西亞甚至想在涅姆對面的島上建一座大橋,波赫強烈抗議,這才而作罷。
克羅埃西亞的歷史並不複雜,1929年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1年5月,克羅埃西亞從南斯拉夫獨立。地理位置的重要,這裡成為文化的交匯處,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化交匯處。從地理的角度來看,克羅埃西亞所在的位置正好在巴爾幹半島的西側靠亞德裡亞海,過去巴爾幹半島做為東西文明的交會地,其實也就是東西方文化,基督教文明與回教文明互相爭奪的要地;克羅埃西亞的國土地形好像是一道牆保護著中歐,以當時的意識形態來說,就是「保衛基督教免受異教徒侵略的第一線」。
文化方面克羅埃西亞跟其它地區也是有很大差異的,巴爾幹國家雖然都算是斯拉夫民族,但克羅埃西亞有別於其它國家民族使用基裡爾字母,而是使用拉丁字母。基督教傳入克羅埃西亞地區後快速的傳播意味著一個問題:神職人員的不足。因應這個狀況,只好從擁有廣大信徒的農村升任一些土牧師,但應急的結果,這些土牧師又不懂羅馬教會官定的拉丁文,只懂得一般通用的本地白話,這終於變成現在以拉丁字母拼寫成克羅埃西亞文的最初形式。當一個民族有了自己慣用的文字後,民族凝聚力被更強化,而伴隨著漸漸強大的克羅埃西亞。這一舉動被視作鼓舞民族自信心的表現。
雖然巴爾幹地區皆是斯拉夫語系,語言有相當多的相似點,甚至是讀音一樣的,但克國是採拉丁字母拼音;其它國家是用基裡爾字母來拼音,所以也加深了克羅埃西亞人覺得與眾不同的心理。
這些遠因,讓克羅埃西亞人覺得自己的民族是有別於巴爾幹其它地區的,因為"我們"是基督教的,是使用拉丁字母的,是文明的西方;而他們(尤其指的是塞爾維亞)是希臘正教,是用基裡爾字母的,是落後的東方。
文化宗教的差異,克羅埃西亞更認同自己是歐洲,有著很強的民族情結,這就是我們所知的克羅埃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