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防務微觀察
其實拿東線西線比意義不大,西線那也叫打仗?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戰役打了六個多月,雙方傷亡人數超過200萬。平均每天傷亡一萬人以上。
庫爾斯克會戰,雙方投入300萬部隊,蘇軍傷亡總損失超過80萬人,坦克損失超過6000輛,德軍傷亡總損失近50萬人,坦克損失超過1500輛。然而這還不是東線最大規模的戰役。
第聶伯河戰役,蘇德雙方投入400萬部隊。這才是二戰最大規模的戰役。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作者瓦西裡耶夫生於1924年,蘇德開戰的時候17歲,二戰結束時21歲,負傷,戰後回到家鄉,高中同班男生只有他一個人還活著。
除了那個廣為流傳的不聽話就送你去東線的話,包括沙漠之狐隆美爾升個元帥被各種非議,理由無非是沒在總參謀部混過,另外一個就是這貨沒去過東線也配?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有一個橋段很有意思。辛德勒的猶太會計被抓上了送往奧斯維辛的火車。辛德勒趕到火車站,要把人找出來。一個德國兵表示,火車要開了,不能找了。辛德勒便威脅他,信不信老子把你們都送到東線去為國效勞?然後一個火車站的德國兵就都一起幫忙找人。
咱們具體看戰績,諾曼第登陸英美滿打滿算一共死了4萬人,擊殺德軍2萬多。西線傷亡最大的也就阿登,雙方各傷亡10萬。對於東線來說,也上不了臺面。西線被美國吹上天的各種戰役,拿到東線去可能只能算作某個戰役中的小插曲,甚至統計的時候都會被抹個零。
西線盟軍一共也就250萬,北非戰場不過幾十萬兵力,太平洋戰場不過100多萬。而250萬不過是蘇德戰爭一場戰役的傷亡數字。有多可怕你知道了吧。
即使研究蘇德戰爭的愛好者們,大多對數據已經麻木不仁,動輒幾百萬人參與,幾十萬人死亡的巨型會戰,我們見怪不怪、司空見慣、熟視無睹。殊不知迄今為止,實際操作過動用超過兩百萬部隊參與單次會戰、連續進行多次百萬兵力級別會戰的國家,僅有蘇德兩國。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蘇聯在戰場上消滅了85%的德軍,美國在銀幕上消滅了99%的德軍。41年史達林要求開闢第二戰場你開了還有點用。都44年了庫爾斯克都打完半年蘇軍都開始各種反攻了,這會開闢第二戰場除了來摘桃還有個卵用?
兄弟連吹逼的材料說自己承受了200%的傷亡,意思就是累計傷亡人數是編制人數的兩倍,這個傷亡放在東線……其實真不叫事,別說一個小小的連隊,整個師整個軍甚至一個集團軍重建他三四次那都屬於平常。
兩個人口過億的工業化大國動員出的上千萬現代化軍隊,在數百萬平方公裡的戰場上,在數千公裡長的戰線上廝殺,人類歷史上僅有這一次。
還是那句話,跟東線比西線也叫打仗?蘇軍都開始反攻了你個諾曼第轉折個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