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時期,達摩來中國傳道,梁武帝潛心向佛,向達摩大師請教佛法。
梁武帝問:「朕這一生,造寺、度僧、寫經無數,而且大力弘揚佛法,能有多大的功德?」梁武帝本以為達摩會誇讚自己功德無量,卻沒料到達摩的回答讓他大失所望。
達摩答:「其實無有功德,皆是有漏之因,種人天善根而已。好比人的影子,又如鏡花水月,似有實無。」
為什麼梁武帝做了這麼多好事,但是還是沒有功德呢?達摩說因為他的做的這些善事是有漏的,不圓滿的。所以他的功德是看似有,實際無。
行善就一定能會積德嗎?「肯定啊」很多人不假思索都會這麼回答。
很多人因為懷有這個想法,無意中做了一些破壞自己德行的事情,做的所有善事都是「有漏之因」,不僅不會給自己積累善業,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惡果。行善之時若不注意,四種情況讓你的善業消失!
01發出嗔恨心
「嗔」是佛教三毒之一,代表人的怨恨之心。有些人愛發無名火,動輒就生氣對人打罵,這就是一個人的嗔恨之心,
佛家有言:「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一個人若生出了嗔念,那麼大大小小的煩難都會隨之而來。
我有個朋友, 經常抱怨:他在生活中善事做的也不少,但是偏偏卻沒有感覺到這些善行給他積累了什麼功德,還是煩惱不斷。
這就是嗔恨之心帶來的後果。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的心地是善良的,待人也並無惡意。
但是正因為他們一旦得不到回報便發出「嗔恨」,一點小事就跟身邊的人發火,在別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內心的良善之心也會被外在的易怒易嗔所掩蓋,按佛教的觀點而言,積累的功德會在一次次的怒火中被焚燒得乾乾淨淨。
因此,佛教也認為嗔恨心最能夠摧毀人的善業,人在行善積德時一定要戒掉嗔心,調整心態,否則你的功德會被消耗得一絲不剩。
02自詡有功德
許多人因為虛榮心和嫉妒心,經常向別人誇大來炫耀自己的言行,以此來博得別人的稱讚。
比如自己抄了多少經文,修了多少佛理,做了多少善事等等,自以為自己佛法高深,功德深厚,這種想法其實是害了自己。
《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如來在為眾人講法時,有五千比丘起「增上慢」,以未得為已得,以未證為已證,便退出了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