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會導致人們反應遲鈍,而練習冥想能幫助你放鬆和提高自我意識。然而,並不存在一種適用於所有人的冥想形式;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性格特徵或生活方式嘗試不同類型的練習方法。
在實踐過程中,你需要知道以下這些事實:
●在每種類型的冥想中,都有一些亞型需要去發現和練習;
●冥想的教學人員會對學員練習冥想的頻率有不同的看法;
●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類型之前,你可以先混合著練習多種類型的冥想,體驗它們的不同之處。
本文盤點了七種最常見的冥想類型,以便讀者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種。
慈心冥想(又稱慈心禪)
慈心冥想的目的是培養一種對所有事物(包括敵人和壓力源)都充滿了愛心和善良的態度。在深呼吸時,練習者要敞開心扉,接受慈愛的觀念;然後,他們向世界、對特定的人或他們所愛的人發出表達關愛的信息。
在慈心冥想的大多數姿勢中,關鍵之處在於要多次重複這一信息,直到練習者感受到了慈愛的態度。慈心冥想是為了促進同情和感受愛意而設計的,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它有助於受到以下不良情緒影響的人:
憤怒、挫敗失意、憤恨不滿、人際衝突
這種類型的冥想能增加積極情緒,減輕焦慮抑鬱情緒和創傷後應激障礙。
漸進放鬆冥想
這種冥想鼓勵練習者對緊繃的身體部位進行放鬆。它的目標是注意到緊張,並讓緊繃的部分得以釋放。
在漸進放鬆的過程中,練習者從身體末端(通常是他們的雙腳)開始,然後擴及全身。有些形式的漸進放鬆冥想要求人們先緊張、後放鬆肌肉,而另一些形式的漸進放鬆冥想則鼓勵人們在腦海裡想像著波浪,讓身體隨著波浪漂流,以釋放緊張感。
練習漸進放鬆冥想有助於人們從整體上獲得平靜和放鬆的感受。它還有助於緩解慢性疼痛。由於它能緩慢和穩定地放鬆身體,因而一些人使用這種形式的冥想來幫助他們入睡。
正念冥想
這種形式的冥想促使練習者保持自我意識和活在當下的狀態。正念冥想並不鼓勵人們思忖過去或擔心未來,而是鼓勵練習者認識、熟悉和接受現有的環境。練習正念冥想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不去對現有的環境形成任何帶有偏倚性的觀點。
因此,練習者不要去思考長時間等待所帶來的煩惱,而只是簡單地注意到自己在等待,而不做出判斷。人們在任何地方都能開展正念冥想練習;例如,在超市收款臺前排隊等候時,一個練習者可以平靜地觀察周圍的環境,包括他們所體驗到的視覺、聲音和氣味。
大多數類型的冥想都涉及到「正念」的體驗。呼吸意識鼓勵練習者注意他們的呼吸,而漸進性的放鬆會引起人們對身體緊張部位的關注。因為正念是許多類型冥想的共同主題,所以它被廣泛地研究。練習正念冥想可帶來如下益處:
●減輕對負面情緒的執著;
●集中注意力;
●增強記憶力;
●減少衝動、情緒化的反應;
●提高人際關係的滿意度;
●改善身體健康。
呼吸冥想
這種類型的冥想鼓勵人們進行有意識地呼吸。練習者要緩慢而深長的呼吸,同時對呼吸次數進行計數,或者用其他方式來專注於他們的呼吸。它的目標是只專注於呼吸,而忽略其他進入頭腦的想法。
作為正念冥想的一種形式,關注呼吸提供了與正念相同的眾多好處,它們包括減輕焦慮、提高注意力和增強心理韌性等。
昆達裡尼瑜伽
昆達裡尼瑜伽是一種讓身體處於活躍狀態的冥想形式,它把運動、深呼吸和唱誦結合在了一起。它通常通過教師授課的方式來學習。然而,有些練習者也可以在家中學習姿勢和唱誦。
與其他形式的瑜伽類似,練習昆達裡尼瑜伽能增強身體力量和減輕疼痛。練習者的焦慮抑鬱情緒也能得到減輕,因而它也可用於改善心理健康。美國的研究者選取了一群有慢性腰痛的退伍老兵,要求他們練習昆達裡尼瑜伽。結果顯示,練習這種瑜伽能減輕疼痛、增強體力和改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禪宗冥想
禪宗冥想(有時也被稱為坐禪)原是佛教徒的一種修行方式。許多禪修者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因為這種冥想涉及特定的步驟和姿勢。
它的目標是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專注於呼吸,並在沒有判斷的情況下用心觀察自己的想法。
同樣,這種類型的冥想與正念冥想類似,但需要更嚴格的紀律約束和更多次的練習。如果人們既尋求放鬆,又尋求新的精神境界,他們可能會更喜歡禪宗瑜伽。
超越冥想
它也稱為「超覺靜坐」,這是一種簡單﹑自然的冥想技術,由印度的著名科學家瑪哈禮希·瑪赫西·優濟大師創立並在全球範圍內推廣。練習超越冥想時,只需舒服地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做緩慢的深呼吸;每天兩次,每次練習15~20分鐘。
它的目標是超越練習者當前的狀態。在冥想過程中,修行者專注於一段頌歌,一個重複的詞或一句話(如「我不再害怕在公眾面前演講」等)。
超越冥想提供了一種既簡單又不費力的方法,讓一個人的心緒向內平靜下來,超越思想,去體驗到每個人內在充滿能量、創造力和智慧的寧靜寶庫,從而覺知到自己無邊的本性和無限的潛能。它不是一套信仰,也不是哲學、宗教或生活方式,而是一種體驗,一種心智技術,幫助人們開發潛能、深度放鬆身心,獲得更健康、更愉悅、更高層次的生活。
練習多長時間的冥想才能起效?
各種類型的冥想都鼓勵人們提高意識,放慢呼吸,增加對周圍環境與其他人的接受程度。冥想並不是一種特別關注結果的活動。實際上,過於關注結果反而會引起焦慮,削弱了冥想的好處。
然而,大多數研究表明,冥想可以很快地起作用。有關冥想的研究通常會對練習者追蹤調查幾個星期或幾個月,而不是數年。許多練習者報告他們在練習數次冥想後就有明顯改善。在冥想期間,人們會感覺壓力減輕,心態更平和,接納度提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多次練習,這些積極的感覺會拓展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如何安排練習冥想的頻度
對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做了冥想,就比沒做冥想好。因此,如果一個初學者每周只能練習冥想一次,那麼他已經跨越了嘗試治療的障礙。練習者可以考慮從每周練習2~3次冥想做起,然後逐漸增加到每天都做冥想。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冥想,有助於把它作為一種習慣融入日常生活。
如果冥想真的對你有益,那麼你可以把練習次數增加到每天2~3次;或何時感到有壓力就練習。
冥想的技巧
冥想是一種以過程為導向的活動,它專注於當下,而不是結果。因此,享受「當前」是冥想練習成功的關鍵。一名練習者不應當武斷地判斷冥想是好是壞,是對還是錯。
相反,他們應當保持在「那個時刻」。冥想是一種需要花費些時間才能掌握的技能。有些人在第一次練習冥想時收不到效果,會感到沮喪,甚至憤怒。在當前時刻保持現狀可能是一種挑戰,就像專注於單一的頌歌而不會分心一樣。不論短期反應如何,練習者都要堅持;關鍵是接受那些沒有評判意味的思想。有些新手會受益於參加課程班或接收教師一對一的指導。
冥想是一種簡單的策略,它有助於練習者過上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與其他技能一樣,冥想也需要些時日才能掌握。如果一個人堅持練習冥想,並且願意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他們更有可能發現適合他們的冥想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