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何嘗不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一舉成名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願望,莫言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世界矚目。同樣"跳水皇后"郭晶晶曾奪得奧運會跳水冠軍一直倍受關注。
幾年前她下嫁給香港頂級富豪霍啟剛。在人們眼中,郭晶晶的人生光彩奪目,令人仰慕。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中,郭晶晶與吳敏霞一同搭檔獲得女子雙人3米板冠軍。
繼郭晶晶之後,吳敏霞當之無愧成為第四代"跳水皇后"。和前兩代"跳水皇后"不同的是,吳敏霞嫁給平民老公,如常人一般過著平淡如水的日子。
幾年前,剛滿31歲的吳敏霞正式退役。前25年,吳敏霞都在緊張地鍛鍊。1991年,正上幼兒園的吳敏霞才6歲就被上海少體校的教練袁連英選中成為一名跳水隊員。
憑藉自己的刻苦努力以及聰明伶俐,吳敏霞在體校中脫穎而出,在吳敏霞13歲時由於表現出色進入國家隊正式成為一名職業跳水隊員。
從此,吳敏霞在國際上拿獎無數,榮獲5枚奧運會金牌,擁有"五金王"的美譽。2001年,吳敏霞榮獲世錦賽3米板跳水冠軍。
後又和郭晶晶初次搭檔就奪得釜山亞運會女子雙人3米板冠軍。兩人從此成為黃金搭檔。並在私底下是好友。
後來,郭晶晶嫁入豪門,吳敏霞成為她的伴娘。婚禮當天,吳敏霞從早忙到晚,她親眼見證郭晶晶與霍啟剛這場震撼人心的盛大婚禮。次日,吳敏霞急匆匆地趕回訓練場。
在這之前,吳敏霞一直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的訓練當中,每天周而復始的訓練。從早上6點到晚上22點,除了訓練就是休息,她無暇考慮自己的未來。
但這天起,她開始暢想著未來,或許她也會和郭晶晶一樣嫁給富豪,從此衣食無憂。她轉念又一想,這樣的生活她能否適應。這日起,吳敏霞與男友張效誠斷絕聯繫近半月之久,她打算冷靜一段時間考慮自己的未來。
張效誠是一位高幹子弟,他比吳敏霞小半歲。當時吳敏霞有眾多愛慕者都是富二代,可她唯獨選擇張效誠。
兩人交往已兩年,此時的張效誠還在田徑協會工作。張效誠除了給吳敏霞鼓勵和陪伴,其餘時間只能默默守候著她。
倫敦奧運會前夕,吳敏霞擔心日後的比賽整夜輾轉難眠,她激動地給張效誠發去簡訊。張效誠擔心吳敏霞過於緊張,唯有故作輕鬆地寬慰她。
女友身邊有眾多追求者,他們不乏家境殷實,張效誠倍感壓力,但他的工作能力出色。吳敏霞退役第二年,張效誠創辦矩陣動力體育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並擔任公司CEO。
吳敏霞協助丈夫創業。另外自己也在共青團上海市委兼職副書記,她忙著商業合作,並在2前幾年12月升級成為母親。
生完女兒的第31天,吳敏霞就在月子中心提前錄好事先約定好的奶粉廣告。她和丈夫相戀8年,結婚3年,一直都相處和諧,兩人很少吵架。吳敏霞在張效誠面前十分溫順。
張效誠對她呵護有加。正是彼此間長期以來的信任,吳敏霞在張效誠身邊感到無比地輕鬆自如。
一旦有陌生人在,她又恢復職業微笑以及高度緊張的狀態。張效誠表示非常理解吳敏霞,她經歷25年的運動員生涯,每時每刻都緊繃著神經,隨時都會如臨大敵般上賽場。
他們給女兒取名叫西西,還給女兒準備各種各樣的玩具以及生活用品。可惜吳敏霞工作太忙,她想等西西長大後再陪她一起玩耍。
吳敏霞堅持要生二胎,她覺得女兒一個人太孤單。而她出門工作時,張效誠都會抽時間陪伴在西西左右。吳敏霞在忙裡偷閒時都會和女兒視頻。
掐指一算,吳敏霞已退役三年。她不再站在跳水臺上參加比賽,而是回歸到生活中為人妻為人母。如今吳敏霞成為中國最富有的運動員之一,身價高達數千萬。
自從成為運動員後,吳敏霞就很少陪伴父母。她從小就很懂事,訓練場上的苦痛從不跟父母訴說,常談起的也是比賽獎牌。
有一年吳敏霞和父母登上春晚,這是25年來第一次與父母密集性相聚。父母年華已老,吳敏霞也已退役,往後的日子她擁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聚。
如今的吳敏霞已34歲,愛情事業雙豐收。雖然自6歲起她就開始高強度的訓練,她日日都要在訓練中翻300多個跟頭,一年要進行500個小時的訓練。
25年時間,吳敏霞已完成數十萬次的跳躍,她一直仰望著他人,起初是跳水皇后伏明霞,後來是郭晶晶。
作為黃金搭檔的郭晶晶,因為吳敏霞曾在多次女子單人三米板決賽中敗給郭晶晶。
在外界看來,雖吳敏霞是在中國跳水夢之隊奪得奧運金牌最多的女隊員,可在眾人眼中吳敏霞最終還是沒有郭晶晶出色,對此吳敏霞甘拜下風,對郭晶晶是尤為崇拜。
郭晶晶始終如大姐姐般鼓勵著吳敏霞。吳敏霞不敢有絲毫懈怠,在訓練中她緊隨郭晶晶的動作,同等技術要求下翻轉和跳躍,力求和郭晶晶保持同步。
其實吳敏霞被國家隊選中時,身體血色素剛到10克,而成年女運動員的血色素則是10.5克。這種身體極易患上運動性貧血,傷痛恢復緩慢。
可吳敏霞為與搭檔郭晶晶保持同步,硬是加大訓練量。退役後,吳敏霞終於鬆口氣,她不再仰視郭晶晶。
可接踵而來的是重頭開始,她要面對許多陌生人,從起初的拘謹到後來的淡定自若,這一切對她來說比跳水還難。
如今吳敏霞更注重穿著打扮,舉手投足間盡顯女神範。時至今日,她仍以"冠軍標準"來要求自己,正是這份對自己的嚴以律己,才讓她活得毫不遜色於光彩奪目的郭晶晶。
文/趙賀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