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低介電常數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9 科教頭條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宏達課題組與孫兆茹課題組開展實驗與理論協作,在低介電常數(low k)材料探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norganic Low k Cage-molecular Crystals」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

圖1 表徵α-Sb2O3分子晶體的介電常數

(Nano Letters文章ToC圖)

集成電路微晶片中的介電物質,是未來微芯性能能否突破的關鍵之一。隨著晶片中的器件尺寸持續減小,單位面積內器件密度不斷增大,器件互連導線的電阻和之間電容的互連延遲也顯著增加;其中電容部分的延遲問題需要具有low k性質的絕緣介電材料才能解決;目前晶片業的low k技術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矽(k ~ 3.7)的k值至2.4,滿足目前主流的7納米製造工藝,但未來該技術要支撐尺度更小的集成電路微晶片製造,將面臨到一些未知技術難題,這也推動了對新型low k材料的探索和開發。

圖2 Sb4O6類金剛烷籠狀分子偶極矩理論計算

(詳見Nano Letters文章圖3)

目前,新型low k介電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輕元素組成的物質。不同於傳統或過去被報導過的創新手段,上科大研究人員使用化學氣相法合成出了由六氧化四銻(Sb4O6)類金剛烷籠狀分子自組裝而成的二維α相三氧化二銻(α-Sb2O3,俗稱銻白)納米片,在掃描微波阻抗顯微鏡分析下,研究人員發現該材料具有異常低的k值,僅在2.0~2.5之間(圖1)。該發現和Sb-O化學鍵本身具有高偶極矩有很大的衝突,說明利用籠狀分子晶體結構,重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也能成為未來low k介電材料。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現代極化理論計算發現,Sb4O6籠狀分子結構上的高度對稱性,以及Sb4O6分子間的有序自組裝特性,使得該材料具有較低的偶極矩(圖2)和總極化率,再加之該分子晶體的分子密度遠小於傳統low k材料(二氧化矽)的特點,從而導致總體Sb4O6分子晶體具有異常的low k特性。該文章還報導了α-Sb2O3二維納米片具有約5.6 eV超大光學帶隙,可耐受高達550 ℃的高溫熱穩定性,以及高達1.4~2.5 MV/cm的優異電擊穿強度(圖3),這些性質都意味α-Sb2O3可以是一種優質low k介電材料。審稿人對該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提到「The properties are highly sought for in terms of advancing integrated-circuit fabrication.」,也點出「Ultimately,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material in nanoelectronics will involve some device structures.」 。low k籠狀分子晶體付諸器件的應用前景廣泛,有待研究人員未來更全面、深入的探索。

圖3 表徵電擊穿強度器件

(詳見Nano Letters文章圖4)

該器件製備於軟納米平臺

上海科技大學為本論文成果唯一完成單位。文章第一作者彭俊為王宏達課題組2017級碩士生,2020年獲上科大碩士學位,目前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第二作者濮偉雯為孫兆茹課題組2019級研究生,負責極化相關的理論計算工作。第三作者陸盛楠為王宏達課題組博士後,出站後任職於軟納米平臺,在本論文中負責FEA和sMIM探測。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孫兆茹教授、王宏達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本論文中材料表徵和器件性能研究獲物質學院軟納米平臺、電鏡中心和分析測試中心共同支持;該研究獲得上科大啟動基金支持。

來源:上海科技大學 圖文  王宏達排版  張麗敏供稿  陳 蕾編輯  高 瑄

相關焦點

  • 蘭州大學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在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蘭州大學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在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0-14 2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南大學王輝教授團隊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超微結構超快過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成員、計算材料物理團隊負責人王輝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研究團隊在塑性晶體中發現了基於分子取向序的龐壓卡效應,等溫熵變最高達687 J Kg-1 K-1,較傳統固態相變製冷材料高出了一個數量級,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學術論文(Nature 567, 506 (2019)),中南大學為合作完成單位。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植保學院: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組學團隊在赤黴病菌和小麥互作領域取得新進展, 揭示了病原真菌和寄主的孤兒蛋白在病害發生過程中的功能,闡明了其競爭互作機制,建立了病原真菌和寄主植物互作的新模式,為開發小麥赤黴病防控新策略打下重要基礎。
  • 東北大學在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北大學材料學院秦高梧教授團隊「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團隊研發的「高強度低合金化鎂合金」在同類低成本鎂合金中達到了世界最高強度,並成功解決了鎂合金強度與塑性互斥的瓶頸難題,為新型高性能變形鎂合金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
  • 南方科技大學谷猛團隊在高效產氫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與俄勒岡州立大學學者馮振興課題組合作在納米材料領域中取得了新進展,製備出了具有超高活性的Ir-CoOx NSs,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專業期刊ACS Catalysis。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多鐵性材料及原型器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多鐵性材料同時具有鐵電、(反)鐵磁等多種鐵性有序,由於其獨特的磁電耦合效應,在新型磁電傳感、高性能信息存儲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利用多重序量子材料中各種序的共存、競爭和耦合作用,對材料的電磁學行為進行量子調控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半導體微電子學的全新方案,是後摩爾時代新型電子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鈮酸銀基陶瓷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AgNbO3材料自身固有的亞鐵電性以及反鐵電-鐵電相變引起的回滯效應導致能量損耗較大,難以同時實現高的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成為制約該材料在儲能領域應用的關鍵。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研究員王根水團隊提出一種提高AgNbO3反鐵電材料儲能特性的新思路,實現了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的同步提升。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沈耀團隊PRL上發表材料變形介觀尺度非均勻性研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相變與微結構研究所沈耀教授團隊在材料變形介觀尺度非均勻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團隊揭示了材料的局部應變服從對數正態分布這一普遍規律,並驗證了該規律成立的前提條件,為材料介觀尺度變形機制的研究提供了啟示。
  • 北航李曉光團隊20餘年研究獲突破性進展,受損神經有望再生
    最新發表的科研成果證明,生物材料治療脊髓損傷的方法在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模型中取得實質性的成功,為其在臨床治療脊髓損傷中的潛在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諾獎得主這樣評價 Thomas C.以前的文章在齧齒動物中證實,植入生物活性材料能夠修復脊髓損傷後神經的連接。本次的研究表明,猴子可以獲得相似的積極效果。生物活性材料發揮的巨大作用對於治癒人類的神經損傷的目標是振奮人心的。這項研究十分重要,不僅因為它證實了在嚙齒類動物以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作用,而且由於該研究基於豐富和大量的樣本,這激發了科學家們對結果的信心。當下最重要的目標是實現其他科學家對這些研究結果的重複驗證。
  • 中國科大對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研究取得若干重要進展
    新安晚報、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信號消息,中國科大對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研究取得若干重要進展:認識「炎症風暴」產生機制,發現有效阻斷的藥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經做了14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齡最大的82歲,這幾例病人的治療結果都令人鼓舞。現在正在進行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大約有百餘位病人會陸續入組。」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集在免疫學領域多年基礎研究的成果,與中國科大附一院臨床實踐相結合,迅速反應,將實驗室前移,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
  • 吉林大學李峰教授團隊在有機發光自由基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
    雖然發光自由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但是發光自由基的發光機理還有待深入的研究。上世紀50年代的理論研究表明具有交替對稱分子結構的有機自由基的HOMO-SOMO與SOMO-HOMO的能隙簡併,由於異相(out-of-phase)耦合,基態(D0)至第一激發態(D1)的躍遷振子強度為零,這是通常認為自由基不發光的原因之一。
  • 文留青/王鵬團隊在糖肽合成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文留青/王鵬團隊在糖肽合成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2020-09-17 11: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施劍林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該催化腫瘤治療方法不使用高毒性化療藥物,具有高效、特異性強、安全性高的特點。
  • 進展|二維室溫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當二維材料的厚度降低至原子級幅度時可導致很多新奇物理現象的出現,使得二維材料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二維鐵磁體作為二維材料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物理特性而備受關注。通常,隨著二維鐵磁體厚度的降低,其鐵磁有序居裡溫度TC也會降低,鮮有材料會隨著厚度的降低TC反而升高。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我國科學家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重點。相較於傳統非晶態、多晶態超導薄膜,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由於其極高的單晶質量,因而能將超導態保持到納米級的原胞層厚度,這使得探測樣品的本徵二維超導的新奇屬性成為可能。儘管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擁有豐富的量子現象,其在新功能納米器件方面亦擁有巨大潛在應用價值,但現階段科研人員對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在物理屬性方面,基於二維層狀單晶超導體的新功能器件的研究尚且處於空白狀態。
  • 華中農業大學近期科學研究進展!
    在柑橘自交不親和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大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鄧秀新院士領銜的柑橘團隊題為「Evolution of self-compatibility by a mutant Sm-RNase in citrus